創新教育要選準突破口

才智咖 人氣:4.29K

創新教育要選準突破口
  把創新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是我國教育思想觀念的一次重大轉變,也是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次質的飛躍,更是我國教育適應未來世界發展的一種必然選擇。但是學校教育從何處人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卻是令眾多教育工作者深感困惑的事情,也是在當今世界知識經濟已見端倪的情況下,我國基礎教育必須要認真面對並積極研究解決的問題。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積累,覺得創新教育的突破口應選擇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上,因為一切創新、一切創造發明都源於問題,又終於問題。問題意識不僅體現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在生物學教學中應教會學生主動去尋找問題、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 
1.在觀察現象中,教會學生學會尋找問題,發現問題 
愛因斯但曾經說過:“發現問題和系統闡述問題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為重要。解答可能僅僅是數學或實驗技能問題,而提出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則要求創造性的想象,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行。”正因為如此,心理學理論中有一個極其重要的觀點:“科學上很多發明與創新,與其說是問題的解決者促成的,毋寧說是問題的尋求者促成的。”作為自然學科的生物學,其研究的範疇是生命活動的現象和規律。千姿百態的生物所表現的種種生命活動現象和規律,給了生物學教師指導學生尋找問題、發現問題最好的素材,充分發掘、利用好這些現象,我們的課堂就會成為學生主動尋找問題、發現問題的一方沃土。如在講魚的呼吸時,我並不是直截了當地把“魚生活在水裡,利用鰓從水中得到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的結論灌輸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從習以為常的現象背後去尋找問題,發現問題,引導學生意識到尋常現象中的非常之處。教學中我把這部分的內容作了這樣的設計: 
1)活魚的鰓是什麼顏色的? 
2)鰓的顏色為什麼會是紅的? 
3)魚用什麼方式保證了毛細血管中的血液連續不斷地從水中得到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學生回答第1個問題時,幾乎是不加思索,異口同聲,因為這實在是一種太尋常不過的現象。正是這種尋常,導致學生忽視了尋常現象背後隱藏的問題,在被教師接二連三的問題問倒後,學生對一個普通現象後面居然隱藏了這麼多讓人深恩的問題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此時,教師將玻璃缸中的金魚放到了學生眼前,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水中的金魚,並據此說出自己尋找到的問題,比比誰找到的問題多,比比誰發現的問題最有思考價值。學生的問題意識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不少學生提出了值得深思的問題: 
為什麼金魚的眼睛總是睜得大大的? 
為什麼金魚的顏色很鮮豔? 
為什麼金魚的顏色多種多樣? 
為什麼金魚喜歡停留在水的上層? 
為什麼在河流中找不到金魚?……學生處在這樣的問題情景中,思維空前活躍,他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如何提問上,久而久之,問題意識就極易得到啟用和強化,主動尋找和發現問題就會成為大多數學生的良好習慣。 
2.在研究問題中,教會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分析問題 
理學大師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在學生初步形成了尋找問題的習慣和發現問題的能力後,教師要在此基礎上及時加以引導,讓學生養成發現問題後研究問題的習慣,學會思考問題,學會分析問題。 
“生物的排洩”一章中,腎單位的結構是該章令國中學生感覺非常抽象和頭痛的知識點。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對教材作合理安排的話,不僅可以化解難點,變複雜為簡單,而且還可以在鞏固學生尋找問題和發現問題的習慣時,進一步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習慣。 
在講腎單位結構時,我先要求學生圍繞腎單位形成尿液這一結論,引導學生思考:尿液中生命活動廢物和人體內多餘物質只能由血液從全身各處運至腎臟,而要讓腎臟把這些物質清除出血液的前提是腎臟中必須要含有大量可以讓物質出入的毛細血管,在此基礎上,學生很容易把為數眾多的毛細血管和紅褐色的皮質對號入座,從而很自然地引出腎小球的概念。教師再進一步指導學生觀察與腎小球相連的入球小動脈和出球小動脈,讓學生分析入球小動脈比出球小動脈粗的原因:腎小球毛細血管中一部分比毛細血管間隙小的水分、無機鹽、葡萄糖、小分子蛋白質、尿素和氨基酸等物質離開了腎小球,顯然這些物質還不是可以排出的'尿液,它們必須被收集起來並進一步加工處理。從而引出腎小囊的概念。為保證腎小球中的濾出物質全部成為腎小囊的“羹中之物”,腎小囊緊緊包圍著腎小球,二者緊密結合成為一個整體——腎小體。腎小囊收集的營養、廢物混雜的液體,通過腎小管及時運出加工處理。至此,學生已對腎單位的組成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分析牢記在心。 
再如,在介紹植物節瘤的形成時,我只是在課前準備了一根長有節瘤的枝條,讓學生觀察現象並提出問題,對學生提出的枝條上為什麼會長出瘤狀突起這個問題故意避而不談,而是讓學生分析,在學生相互討論中找到原因後,教師再總結思考該問題的過程:節瘤部分大→細胞數量多、體積大→細胞分裂、生長很快→營養特別充足→向下運輸有機物的通道篩管被阻斷→有機物積累在切口上方。 
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中一直堅持對學生有意識暴露思考和分析問題的過程,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學生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最終培養學生善於思考和分析問題的習慣。 
3.在動手實踐中,教會學生學會探索問題,解決問題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但曾經深有感觸他說過:“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當我們的學生已經有了對問題思考和分析的習慣後,指導學生在實踐中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觸發新的問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能進一步得到發展,問題意識才會變得更有創新意義,更趨向於創造,更接近於發明。 
在講了色盲的特徵和遺傳規律後,一些問題意識較強的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教師所說的“許許多多的紅綠色盲患者無法看清紅綠燈的變化所帶來的生活不便”一句話,大膽質疑,發表個人的觀點,其中幾位學生還在此基礎上經過反覆思考動手製作了一種全新概念的紅綠燈:這種紅綠燈在保持了原有紅綠燈顏色不變的前提下,將“紅綠燈”的紅、黃、綠3種顏色創造性地分別與三角形、圓形、正方形相結合,還將這種結合延伸到了汽車的尾燈上,從而在理論上解決了交通訊號燈和汽車尾燈對色盲患者無效的難題!這樣的思考,這樣的實踐,其本身就是一種創造發明。 
筆者所在的城市地處長江沿岸,每年春暖花開的時候,人們總能吃到一種味道極佳的“長江鮮”——刀鱭。然而,最近幾年這種魚卻越來越少,逐漸遠離了普通百姓的餐桌。這種最多讓人發發牢騷的現象,也被學生善於捕捉問題的目光注意到了。在教師的鼓勵和指導下,學生自發成立了刀鱭資源科考小組。科考小組的學生走訪長江沿岸的老漁民,到環保局瞭解長江歷年的水質變化情況,到圖書館查閱有關資料,最後學生合作寫出了“長江刀鱭資源現狀的分析和對策”的科考論文,他們在文中提出的觀點可謂新穎別緻:除了要抓緊對長江中上游地區的水環境加以整治外,針對過量捕捉,長江沿岸有關地區要推遲捕捉刀鱭的時間——待刀鱭產卵結束徊遊入海時再行捕捉,這樣就既滿足了人們吃魚的需求,又避免了刀鱭因無法繁殖後代而“斷子絕孫”的現象出現。 
總而言之,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創新的臺階。當我們的學生在教師著力營造的寬鬆、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下,置身於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情景中,在“平常”處設問,於“無疑”中生疑,養成多思善問、動腦動手的習慣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創新教育才不致於陷於形式,我們的教育才能在越來越一體化的世界教育中贏得一席之地。
論文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