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小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教育初探

才智咖 人氣:2.07W

論文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作為一種國際通用的交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國小一般在三年級開始開設英語課,但是在一些發達地區,甚至在幼兒園就開始接觸英語。在教學實踐當中,很多教師把英語當作一種知識來教,要求學生大量地背誦單詞和句型,做大量抄寫練習。語言與是相互依存的。語言是文化的栽體,文化是語言的內容。一定的語言以一定的文化為靈魂,一定的文化也以一定的語言結構為依託,應提高對中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樹立文化意識並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關於國小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教育初探

論文關鍵詞:;文化意識;國小

一、國小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背景

一般認為,文化是一個在自己的發展中形成獨特的風格與傳統。世界上每一種語言都充滿了文化色彩,語言中的文化現象除了指狹義的社會意識形態外,還泛指社會歷史,自然等各方面人類所獨有的特徵。英國著名的語言學家Caford指出“Meaningisapropertyoalanguage”。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意義(meaning)即代表了文化。任何語言都是植根於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它們各自代表了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獨特的表達方式。語言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容。一定的語言以一定的文化為靈魂,一定的文化也以一定的語言結構為依託。而各民族的文化又是獨特的,互不相同的。因此,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交際中,語言的使用和意義的表達就會有很大的差異。聽到別人讚揚時,說英語的人和說的人在回答時所用的語言就不同。說英語的人一般說“Thankyou”以示接受對方誠心誠意的讚揚,而說漢語的人則往往要使用一些語句來表示“受之有愧”、“哪裡哪裡”之類的意義。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語言至少有兩套規則:一是結構規則,即語言的組織形式;二是使用規則,即決定使用語言是否得體的諸因素。一句完全合乎語法規則的話,用於不同場合,如若不符合說話人的身份,或者違反當時當地人的社會風俗習慣,既使結構規則正確無誤,不注意使用規則,就達不到交際的目的,有時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從一定意義上講,語言是形式,文化是內容,學習英語不能脫離英語文化,英語文化是準確、得體地使用英語的基礎。因此在語言學習中,一定要從文化的角度組織它,瞭解它的使用背景,掌握它的使用規則,從而用獲得的文化去感染語言。否則,就不可能真正掌握這種語言。

文化因素對語言學習究竟到底有多大的意義?對這個問題,許多學者都曾有過精闢的闡述。著名的語言教育家拉多(1_ado)認為,“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著名英語專家鄧昌民曾經指出,學習就必須瞭解與這種外語有密切關係的文化,熟悉有關的文化知識有助於保證使用外語的整體性。從中不難看出,學習外語的過程也是瞭解和掌握該語言的文化的過程,兩者之間有一種互動關係。為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文化意識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

2001年7月國家教育部頒佈了《英語課程標》(以下簡稱“標準”),這標誌著我國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教育不僅作為一個教學目標得以確認,而且有關文化意識教育的內容與教學要求都非常明確地列在《標準》中。在《標準》中,“文化意識”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目標總體描述”和內容“標準”中,“文化意識”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都有較為詳細的描述。在目的描述中特別強調了“瞭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形成健全的人生觀”。這樣做的原因是基於這樣一些考慮: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學習中有許多跨文化的因素,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對英語的學習和使用,對目標語(英語)文化的瞭解與理解有利於加深對本國文化的認識,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有利於提高人文素養;傳授文化知識,所以,培養文化意識是教師在國小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任務。

二、國小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教育實施的方法和途徑

語言的特質就是它本身帶有思想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學習語言需要了解和體會一種語言所蘊含的文化,只有這樣才不致於使語言的學習淪為簡單的死記硬背,下面介紹幾種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意識滲透的方法:

1.在學生交流情境中瞭解文化

由於外語教學的特點,課堂教學往往使學生接觸目標語言素材,觀察與參與目標語交際活動,學習有關目標語及其文化知識的最重要的場所。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學的安排、教學活動的設計應該把語言材料和活動的交際性、跨文化體驗及語言認知作為重要的原則。教學材料除了教材所提供的以外,教師還可以補充大量的其他現實生活中的語言材料。在課堂活動設計中,應該充分考慮到語言形式與意義的關係以及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

教學包含著西方英語語系的烙印,涉及問候、購物、祝願、飲食等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由於的差異的背後包含豐富的生活內容、風俗習慣和價值觀。但是直白地對學生進行文化的輸入,對於國小生來說,與聽天書無異。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些有關於跨文化差異的幻燈片或視訊,根據看到的內容組織表演,如:場景一:一位中國人與一位外國朋友初次見面,中國人通常會問“你吃了嗎?”用英語就是“Haveyoueaten?”而西方人往往認為這些純屬個人私事,不能隨便問。所以他們見面打招呼總是說:“Hi/HelM 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ight!Howareyou?It’Salovelyday,isn’tit?”

場景二:一位美國老太太,穿著得體。舉止優雅,令人感覺很有品位。一位中國朋友很想表示美國太太顯得年輕,讓他實在看不出實際年齡,於是問到“How oldaleyou?IevenCall’tguessyourage”,中國人遇到這樣的問題經常很開心地回答:“過獎了,我都七十五啦!”那當外國老太太聽到這個問題感到很詫異,只能故作鎮定的回答:“It’S a secret!’’

在學生的表演交流後,我告訴他們在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有“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宗教信仰、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了,不問“吃了嗎?”。讓文化的`意識緩緩滲透孩子的是一種有效的輸入方式。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在交際中注重這些文化,體現出較好的文化素養。

英語教材是教師輸人文化最好的載體,在現行的教材中,編者已經較好地關注到了文化的編寫。以牛津國小英語教材為例,從3A到6B的八冊教材中,在每冊中都輸入了一定的文化,學生通過學習,已經打開了通曉文化的視窗。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文化教學要和教學有機結合。教師要善於挖掘教材內在的文化因素,特別是那些會影響語用和語義的文化因素,與本國文化加以比較,因勢利導,積少成多,增進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理解。

如,在3A教材中,Unit7It’Snice.時,學生通過學習知道,當自己受到別人誇獎的時候,要禮貌地說“Thankyou”。.

在四年級教材中,當談論到用餐時,學習到西方的用餐工具knife、fork、plate時,讓學生通過中西方餐具的不同來介紹中、西方飲食文化,使學生產生積極交流和嘗試的慾望,於是,他們就懂得了:fork、lefthand、knife、irghthand。They Canbeusedforsteak。

5A教材中出現了“thefastlfoor~,在英式英語中它指的是二樓,而美語中則是指一樓;再如,5A教材中提到的“Halloween”是西方的鬼節,節日期間人們會舉辦化妝晚會,小孩會提著南瓜燈籠遊玩或拿著提簍去挨家挨戶討糖吃。在此我們可以介紹如果哪戶人家不給小孩糖果吃,當地的小孩怎麼想辦法呢?讓學生髮揮想象,給我們一些他們的想法後,我再告訴他們當地的小孩玩的Tirckortreat。並介紹萬聖節的來歷和南瓜燈的故事。瞭解這些節日知識後,學生就能更好解、把握課文了。當學生了解了這些後,一旦有機會實踐,就會產生參與語言交際的強烈慾望。

2.在開展主題活動中感受文化

(1)發揮想象巧編故事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創造一種用進行的有意義感受多元文化的交流。可以選取西方小孩的一個小故事,但是隻告訴學生故事的開頭,請幾位小朋友為故事續寫情節,每位小朋友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並依據他的生活經驗來續寫,往往小朋友要根據上一個小朋友的情節往下發展,這對小朋友的思維有很好的鍛鍊。

在欣賞完小朋友們編的故事後,接著再向學生展示這篇小故事的原文,讓我們觀察西方的國小生是怎樣看待問題的,他們的生活和我們有什麼不同,從中可以體驗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2)英文經典動畫影片賞析

多媒體在國小英語課堂的應用,效果不同凡響。現代技術的發展為國小英語教學提供了運用電教媒體的優越性。多媒體集形、聲、光、色於一體,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多通道輸入。可以選取時下很流行的幾部英文動畫片,在觀看影片的時候,對英語國家特定的情境下的特殊的表達進行。

(3)結合關注的熱點、聯絡生活和熱點話題開展主題活動

其實我們常常能遇上國際上的重要節日,如國際愛眼日(6月6日)、國際愛牙日(9月20日)、世界環境日(6月5日)、國際兒童圖書日(4月2日)等等。以此為契機,舉辦—些主題活動,如,假設我們用簡單的英文寫一封E—一mall給美國的小朋友,介紹我們這邊國際兒童圖書日的活動,並告訴他(她)我最喜歡的圖書的名字叫什麼,我為什麼喜歡它,並請美國小朋友和我一起分享它。也可以以此為契機讓孩子們自己製作宣傳海報和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