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美術教學論文

才智咖 人氣:4.58K

【摘 要】在高中開設美術欣賞課,是加強學校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貫徹素質教育的具體表現。2010年甘肅省高中新課改正式啟動。高中美術欣賞課被正式列為必修課程,內容主要以審美教育、作品欣賞為主。高中美術欣賞課的開設,是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古今中外優秀的美術作品的分析和評價,去理解藝術家的創作初衷和體悟美術作品的精神涵義,達到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啟迪智慧,擴大知識面,陶冶情操,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的目的。

欣賞美術教學論文

【關鍵詞】美術欣賞;教學

美術欣賞的概念

通常,人們把學校的美術教育稱作美育。其實,兩者是不完全相同的兩個概念。所謂美育是指“用美的觀念和審美形態(包括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來薰陶、培養人,從而提高他們的精神素質的一種教育。”也就是說,美育是以“美”為主題的精神陶養活動。而學校的美術教育所提供的不全是“美”的內涵。中外的美術史早已證明了“美既不是美術的唯一內涵,又不是美術的中心任務”。“美術作品中的一切都是有意味的藝術性形式存在,而非僅美的存在。”因此,美術教育所呈現的是具有豐富的文化觀念、能力和人文思想的教育,它訴諸於人的情感、意識、意志、思維、技能、認知等多方面。所以說,學校的美術教育自有其內在的目的、任務和要求,以及獨具美術內涵特質的教育理念。美育和美術教育是兩個獨立而互有滲透交叉的教育範疇。

美術欣賞決非單純地觀賞,而是使學生在審美物件與主體精神地互動中,發展和豐富個性,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力和審美創造力。實踐證明:學生在大量的優秀、豐富的美術作品欣賞後,記憶儲存積累逐漸增加,視覺審美能力和品位會得到提高;在此基礎上進行美術實踐活動,創造的能力會相應地提高。當然這是一個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只有將美術欣賞與美術創造聯絡起來,才是充分體現價值和達到目的的欣賞活動。美術創造是美術欣賞的目的之一,美術欣賞是美術創造的前提,為學生將來的創造活動打基礎。

美術欣賞教學的特點

美術作品的多層性。美術作品是由多種層次和涵義組成的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英國著名藝術史家和批評家艾瑞克·牛頓將藝術品比作可一層層剝開的洋蔥,表皮是“再現層”,表皮之下一層稱為“詮釋層”,再往裡一層則稱為“審美層”。牛頓的這一妙喻,清楚地告訴我們:美術作品包含著多層次的資訊。對一般人來說,眼睛所看到的是存在的事物,而藝術家的眼睛所看到的卻是存在於事物之中的藝術美的規律。也就是說我們不但要看到美術作品的表面涵義,而且要理解它的深刻意蘊。

美術欣賞的差異性。美術欣賞是一種與個人主觀因素有著緊密聯絡的再認識和再創造的活動。學生在這一活動過程和效果上表現出的差異性是正確實施美術欣賞教學時不容忽視的'問題。心理學家布林勞在進行了顏色知覺實驗後,提出了四種欣賞型別:(1)客觀型;(2)生理型;(3)聯想型;(4)性格型。他認為不同心理——生理型別的人在接觸美術作品之初就可能在定向上形成差異;而且文化、經驗等個人因素也會影響欣賞的結果。

美術欣賞的直觀性。美術又稱視覺藝術,美術欣賞的過程離不開視覺的參與。用一般性的語言轉譯美術作品的資訊,是難以具體而詳盡地表達人對作品的感覺。我們不應僅僅是教學生讀批評家的闡釋,更要訓練學生看美術作品的能力。理想的美術欣賞境界是欣賞者直接與作品交流。因此,如果在欣賞過程中能夠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全面地、形象地、直觀地呈現資訊,就可優化美術欣賞教學過程。

美術欣賞的階段性。美術作品的欣賞是各種形式的美術品(如繪畫、雕塑、建築等)作用於欣賞者思想感情的過程,同時也是擁有一定審美能力的欣賞者對美術作品進行感知、理解、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動的過程。一般來說欣賞分為三個階段:

審美注意和審美期望:在這一階段時,欣賞者對藝術作品產生精神需求,是進行審美的心理動因,也是進入審美的初始狀態。在這一階段內,人們在意識上對審美物件產生興趣,表現為欣賞者對審美物件的高度注意。

審美感知與審美情感:對美術作品的色彩、線條、形體、構圖等發生感性的、自然的直接關係。在感覺的基礎上形成,反映直接作用於欣賞者視覺的物件特徵總和,從而使人感受到悲哀、歡快等各種情感。情感在審美中是一箇中心問題。美術作品主要是作用於人的情感領域。如萬里長城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拉菲爾畫的《聖母像》激起人們愉悅愛慕親切的情感,古希臘雕像《拉奧孔》使人觀後有痛苦的體驗。美術作品在引起欣賞者的激動和共鳴中,喚起了優美、崇高、悲哀、痛苦等種種思想感情,在潛移默化中使欣賞者接受某種道德情操,受到某種精神品質的薰陶,從而改善人們的情感狀態,影響人的行為。審美情感可以說是審美過程中的心理動力。

教無定法,我們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應該正確把握美術欣賞的特點,引導學生多層次的、直觀的理解作品。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徵,幫助他們瞭解美術的知識與規律。從他們對作品的感知出發,激發他們的情感,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為學生將來的創造活動打好基礎。以科學的認識過程為基礎,以培養學學生優良的個性品質和各種能力,發展思維為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將教育的作用發揮揮到最大的限度,並真正做到為培養人才服務

【參考文獻】

尹少淳:《美術及其教育》,湖南美術出版社

赫伯·裡德著,呂廷和譯:《通過藝術的教育》,湖南美術出版社

周楷:《關注快速發展的美術欣賞教學》,《中國美術教育》

李群等:《高中美術欣賞課“網路五段式”教學模式的建構與實驗》,《中國美術教育》

朱建軍:《讓學生了解一點美術的構成法則》,《中國美術教育》

於明:《淺談高中美術欣賞課中的情感共鳴》,七彩美術網

劉北吉:《美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