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下: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耦合的聯動機理

才智咖 人氣:1.69W
    摘要:一國經濟增長的本質是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國際貿易是來自外部的影響產業結構變動的最主要因素。二者能否協調發展對其經濟發展有重大的影響。傳統理論中對二者關係的規律性論斷已經難以反映當前的現實,在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下,二者之間不再是簡單的線性、單向關係,而是一種更加複雜的、網狀的、立體的耦合關係。
  關鍵詞:外貿結構;產業結構;聯動機理
  
  一、文獻綜述
  
  對外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關係的理論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上,具體可分為兩大類觀點:一種認為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係;另一種認為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一)認為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相關文獻
  張亞斌(2000)從耦合的角度將外貿結構與產業結構視為兩個不同的系統,認為這兩個系統的演進作為國民經濟結構運動的兩種方式是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1]。王嶽平(2007)從實質、動因機制等方面剖析其對技術進步繼而產業升級的推動作用。指出產業結構總體上決定貿易結構,貿易結構又有利於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2]。蔣昭俠(2005)指出產業結構是貿易結構的基礎,決定了一國貿易結構的水平;而貿易結構是產業結構的反映,引導著一國產業結構的變化,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係[3]。原毅軍(2008)也認為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際貿易與產業結構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係[4]。吳穎(2005)、趙東(2006)認為在產業間貿易下,外貿商品結構和產業結構之間存在著一種內在聯絡,即產業結構決定一國外貿結構水平,而外貿結構反作用於產業結構[5~6]。
  
  (二)認為二者是對立統一關係的相關文獻
  國內學者肖雲(1994)、譚清文(1997)認為,在違反比較利益原則的情況下進行國際貿易,不會促進產業結構的有序成長,而往往會造成產業結構畸形[7~8]。黃曉玲(2002)在對開發中國家對外貿易與工業化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時指出,靜態的比較優勢具有強化、凝固現有的產業結構的傾向[9]。陳元(2007)也同樣指出:一般而言,一個開放經濟體在對外貿易和國內產業政策扭曲程度較小的情況下,國內的產業結構,尤其是可貿易程度較高的工業品應該和對外貿易結構比較相近,國內產業比重較高的部門也應該是出口較多的產業部門;相反,在對外貿易和國內產業政策扭曲程度較大的情況下,則國內產業結構與對外貿易結構偏離程度越大[10]。
  綜上,二方面的'研究各有側重,並不存在必然的矛盾。只是後者站在開發中國家更強調對立的一面。但需指出的是: 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統理論中的規律性論斷已經難以反映當前的現實。
  
  二、對外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耦合聯動機理
  
  (一)產業間分工下: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關係
  按照費農的產品生命週期理論,已開發國家的產品生命週期是“生產—出口—進口”;而按照赤松要的雁型模式,後發國家的產業發展路徑是“進口—國內生產(進口替代)—出口”。將二者聯絡起來就得到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國際產業轉移模式:即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之間通過產品迴圈,出現由產品結構推動產業結構進而推動貿易結構,再由貿易結構帶動產業結構不斷高階化的演變趨勢。顯然,在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背景下,二者之間的關係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線性關係。
  
  (二)林氏邏輯下: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關係
  關於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互動關係研究,在國內頗有影響要數以林毅夫(2007)為代表的學者提出的“比較優勢戰略”(本文稱為“林氏邏輯”)。該戰略指出:稟賦是一國技術選擇和產業選擇所面臨的最重要的緊約束;開發中國家一方面只有根據由經濟體的稟賦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進行產業選擇和技術選擇,才會在競爭中具有自身能力;通過資本積累速度的的加快實現要素稟賦結構的升級,進而實現對外貿易結構的優化;貿易結構優化反過來又帶動了資本積累速度的加快,從而使開發中國家國內產業結構得到提升[11]。顯然林氏邏輯下的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關係忽略了國際產業轉移的作用,國際產業轉移可以通過資本的積累和技術擴散效應,使一國突破要素稟賦的限制,實現蛙跳型跨越。

畢業論文蒐集整理:

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下: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耦合的聯動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