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西方古典文化匯入

才智咖 人氣:2.43W

摘要:語言與文化二者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本文通過對(全新版)《大學英語》教材的分析研究,指出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西方古典文化的介紹。通過列舉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嘗試,指出在語言知識傳授的同時,給學生講授一些基本的西方古典文化知識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探析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西方古典文化匯入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西方古典文化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匯入的必要性

語言不僅是人類交流的工具,同時也是文化的載體。一個國家的語言必然會反映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文化特徵、思維方式。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不瞭解目的語的文化,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運用外語。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國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各種文化之間的碰撞也日益增多。單純掌握一門外語而不瞭解其背後深厚的文化底蘊並不能有效地幫助人們跨越文化鴻溝,實現成功的交流。

眾所周知,大學英語是中國非英語專業大學生一二年級的必修課,也是他們進一步學習英語、提高英語水平的重要途徑。實際上,除了那些有志於深造的學生能在以後的研究生學習中再次接受比較系統的英語教育外,大部分學生都將在大二之後,止步於英語課堂。因此,如何利用這有限的兩年英語學習時間,向學生傳授儘可能多的語言知識,傳達儘可能多的西方文化,從而提高他們的英語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了我國大學英語教師們難以忽略的重要課題。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現有文化匯入

近年來,我國英語教育學者們對如何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匯入西方文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學英語》系列教材正是迎合這種新形勢和新要求的產物。這套教材沿襲了目前比較流行的每一單元設一主題的形式,既包含了成長、友誼、愛情、夢想、代溝等人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人文主題,又有人權、環境、安全、教育、恐怖主義等為人們所關注的重大問題,同時還攬括外星生命、智慧汽車、克隆技術、虛擬世界等等最新的時尚話題。教材的目的在於以這些主題作為切入點,在其上覆以必要的英語語言和文化知識,形成一張網,以期學生們通過兩年系統的學習,能為以後進入社會打下良好的英語基礎。

無庸置疑,這套教材的編者確實考慮了許多的相關因素,併力圖儘可能多地在給學生提供語言知識的同時,更進一步加強他們對西方文化的理解。比如在教材的第一冊第一單元,文中出現了“吃義大利細麵條的藝術”這一情節,教師便可利用這一點作為契機,向學生講解一些西餐禮儀,分析中西方餐飲禮儀方面的異同。第四冊第四單元主題是多元化社會,正是給學生解釋美國形成的歷史、分析其社會構成的好機會,能讓學生更多地理解在全球化趨勢下,個人該如何面對和順應潮流的問題。第三冊第三單元的安全問題,可讓學生了解美國的槍管制政策和人們比較關注的校園槍擊事件,引導他們對是否該擁有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至於至今仍給美國、給整個世界帶來巨大影響的.911事件,編者們自然不會遺漏。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重溫幾年前發生的這一慘劇,從其原因、過程和造成的後果等多個角度對之進行探討,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美國對恐怖主義的態度及其採取的對策。更不用說在教材的好幾個單元,教師都有極好的機會向學生講解西方的一些節日文化,如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在這個越來越多中國年青人喜歡過洋節日的現代社會,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以便更好地理解這些節日,並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反思和傳承。

上述所舉的幾個例子不過是滄海一粟,這也正說明了如今的大學英語教學不只是關注學生對英語語言的掌握。教育者們已經漸漸摒棄傳統的單純講解單詞、句型、語法的教學方法,而更多地轉入對英語這門語言的應用型教學。英語作為一個交流工具和文化載體的特性得以展現。但是,幾年來,筆者通過對這套教材的使用和研究,發現其中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那就是該教材過多關注現代題材,而對西方的古典文化傳播不足。

三、西方古典文化的重要性

有人也許會說,大學英語的物件是非英語專業學生,讓他們瞭解一些能應用於今後工作和生活的語言與文化知識就足夠了,沒必要像教授英語專業學生一樣,講那麼多的西方古典文化。但實際上,一切事物都有其根源。古希臘羅馬神話、聖經和莎士比亞作品正是西方文化的源泉。只有對這三者有所瞭解,才能真正理解它們在西方社會的重要性,理解西方文化的真諦,從而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掌握英語這一門語言。

恩格斯曾說過:“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所奠定的基礎,也就沒有現代的歐洲。”古希臘羅馬神話對於西方文學、藝術與思想文化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西方文學中的許多用典都出自古希臘羅馬神話。如蕭伯納的名作《皮格馬利翁》正是取材於古希臘羅馬神話中雕刻家愛上自己所雕刻出來的少女的故事。至於藝術,流傳至今的無數名畫和雕塑都以神話中的人物和故事作為原型,如眾所周知的《米洛斯的維納斯》、《丘位元與普緒喀》等。更重要的是,古希臘羅馬神話中體現的濃郁的人本主義色彩對歐洲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方文化中積極追求自然和人性美、不斷進取的樂觀主義精神和以人為本的思想,都能在希臘羅馬神話中找到它們的源頭。缺少了對這方面的瞭解,要透徹地理解西方文化幾乎是不可能的。 基督教作為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在西方社會擁有極多的信徒。而作為基督教經典的《聖經》,是世界上翻譯成外文種類最多的書。由此可見它在西方社會的影響有多麼巨大。文藝復興時期三巨匠之一的米開朗基羅就以《聖經》中的故事為素材創作了大量不朽之作,如雕塑《大衛》和《摩西》、壁畫《最後的審判》。與之同期的另一位天才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同樣取材於《聖經》中耶穌的故事。而要看懂近年來轟動一時的小說和電影《達芬奇密碼》,對《聖經》有最基本的瞭解是必不可少的。自從1611年欽定本英語《聖經》在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的支援下出版以來,它也極大影響了英語語言和文學。許多最日常的英語詞彙和短語都來源於它,如“peacemaker”、“a thorn in the flesh”、“eye for eye, blood for blood”等[1](《英國文學簡史》:第32頁)。同時,要理解西方原罪、仁慈、善待他人、潔身自好等道德觀和價值觀,也必須對《聖經》及其重要性有所瞭解。

莎士比亞是英國最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其作品深入人心,被譯成各國文字。他的作品真實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揭露了人性的黑暗。與此同時,他也是英語語言的巨匠,在他的作品中使用了一萬六千多詞彙,其中許多是他自已創造併成為英語的日常用語,如 “to be or not to be”, “cudgel one’s brain”, “to speak by card” 等[2](《英國文學史提綱》:第76頁)。

總而言之,要真正掌握英語這門語言,理解西方文化,對古希臘羅馬神話、《聖經》和莎士比亞的著作就不能不有一定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