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審計風險的畢業論文

才智咖 人氣:1.38W

試析會計風險與審計風險的轉化

論審計風險的畢業論文

摘要:會計以及審計作為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之間有著緊密的關係。本文對會計風險和審計風險的關係以及轉化進行探討,以此來更好地規避風險。

關鍵詞:會計風險,審計風險

一、會計風險與審計風險的關係

1.會計風險與審計風險具有客觀性。

首先,會計活動與審計活動都存在著固有風險。財務會計被看作是一種資訊處理系統,是以一系列假設為前提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這些假設並不總是成立的,必然導致會計風險的產生。審計固有風險可以理解為是會計核算工作本身發生差錯的可能性,這些差錯反映到審計人員進行審計的客體上(多數情況下是指財務報表),審計客體本身的侷限性是審計人員無法克服的,因此審計風險必然產生。

其次,工作性質也會帶來一定的固有風險。由於會計理論和會計方法本身固有的侷限性和經濟背景及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導致會計報表只是近似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態和經營成果。而且,企業所有者、經營者和會計人員在利益的追求上也存在著差異,使得他們對會計行為施加直接或間接、有意或無意的影響,從而使會計資訊偏離客觀事實,導致會計資訊出現差錯,進而存在會計風險。

同樣,審計風險的客觀性也是審計工作的判斷性質所決定的。因為審計工作離不開職業判斷,而審計人員受工作經驗、執業水平的限制,不可避免地使審計結果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因此,對於同樣的問題可能產生不同的判斷,這就必然導致審計風險的`產生。

2.會計風險與審計風險都具有潛在性。

會計風險和審計風險隱藏於會計、審計工作中,它們是否發生、發生風險可能性的大小,以及能否由潛在的風險轉化為現實的風險需要一定條件。如果會計資訊存在錯報或漏報的現象,但沒有被發現,或雖被發現未被追究,則會計人員不會或不會全部承擔由此造成的損失。同樣,如果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但沒有使依賴審計報告做出決策的報告使用人遭受損失,即使審計人員的行為偏離了審計準則的規定,也僅僅是潛在的風險。只有當審計委託人或依賴審計報告的社會公眾要求追究這種責任,或要求對造成的損失進行賠償時,這種潛在的風險才會轉化為現實的損失。

3.會計風險與審計風險都具有可控性。

現行會計準則中,對同一經濟事項規定了多種可供選擇的會計處理方法,大大增加了會計資訊的不確定性,必然導致會計風險的發生。對於因這種原因產生的風險,我們可以通過限制會計處理上選擇的可能性來降低會計資訊的不確定性,進而達到降低會計風險的目的。在影響審計風險的三因素中,檢查風險與固有風險、控制風險的綜合水平之間是一種反比的關係,評估的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綜合水平越高,可接受的檢查風險水平就越低,因此,人們就可以通過實施一系列的評估,如評估影響固有風險的因素,通過控制風險的初步評估等有效地控制檢查風險。

二、會計風險與審計風險的轉化

1.會計風險轉化為審計風險。

目前我國會計法律法規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洞和缺陷,資本市場投資者高度分散且缺乏流動性以及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經理人市場等客觀因素的存在,加之企業內部沒有形成有效的風險管理制度,內部控制等措施未能有效實施,會計人員意志薄弱,難以抵抗利益的誘惑等等,導致會計人員提供的會計資訊失去真實性、可靠性。具體來說,在企業的年度財務報表的財務資料中,會計人員受以上客觀因素以及主觀利益驅使,提供虛假會計資訊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審計人員在對不真實的財務報告進行審計的過程中,審計物件的客觀不足必然導致審計結果的準確性下降,審計風險加大。

2.審計風險轉化為會計風險。

受自身知識的侷限以及客觀環境的不足,導致註冊會計師出具與事實不符的審計報告的可能性的存在。註冊會計師出具了錯誤的審計報告,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發表了不恰當或是錯誤的審計意見,導致資訊使用者做出了錯誤的投資決策並造成其直接經濟損失,企業出於對自身股價、企業發展等因素的考慮,進而對企業的財務報表進行粉飾的可能性加大,導致廣義的企業會計風險的發生。

三、規避會計風險的幾點建議

1.提升會計文化觀念,加快會計文化建設。文化建設能起到良好的凝聚、激勵以及約束作用。我國目前針對會計行業文化建設的可提升空間很充分。首先,要秉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充分發揮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優勢,提高公民整體文化素養,從整體上為會計文化建設提供一個良好的空間。其次,提高會計從業人員從業資格的門檻,目前我國會計從業人員綜合素質偏低,從業人員混雜,很大一部分從業人員沒有進行過較為系統全面的學習,會計業務處理過程中失誤、錯報發生的可能性較大。

2.健全會計內部管理制度。

首先,要制定一套執行性強的較為完整的會計業務內部控制制度。會計內控制度的可執行性關係到內控是否能夠充分發揮作用。其次,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規定,避免因“天高皇帝遠”心理的存在而加大會計資訊的不真實性。最後,各級管理部門應充分發揮作用,結合部門的實際情況和上級的有關規定,在充分考慮企業利益的基礎上,對崗位進行合理的分工,明確各方的責任,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機制,最大可能地完善業務操作規程。

3.加強法律法規建設,普及法律知識。

一是完善會計法規體系,加強對法律法規執行情況的監督,完善《會計法》、《公司法》等法律規範以及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等技術規範,可操作性越強會計人員進行判斷的依據就越充分,主觀判斷的任意性就越小。

二是促進會計技術規範與《會計法》等相關法律的銜接,提高會計法規和制度的實用性與預見性,儘可能降低由於會計法規不配套形成的風險。

三是通過完善會計法規體系,規範會計從業人員的行為,把會計風險降到最低。四是加大法律法規的處罰、賠償和執行力度,對違規違紀的單位以及連帶負責人予以曝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糾。使得會計從業人員的執業行為有章可循,儘量減少會計從業人員執業行為的主觀性,防止粉飾和操縱會計資訊的行為。

參考文獻:

[1]閻達五,陳東輝.會計風險初探[J].財會通訊,1998,8:3-7.

[2]林俞.試論會計風險[J].會計研究,1999,11:33-37.

[3]常華兵.會計風險層次論[J].商業時代,2008,1:75-76.

[4]張雲,王豔.芻議會計風險之特性及其防範[J].現代財經,2008,3:63-67.

[5]謝志華.審計管理[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0.

[6]閻金鍔,劉力雲.審計風險及其應用的探討[J].財會通訊,1998,(9).

[7]謝榮.論審計風險的產生原因、模式演變和控制措施[J].審計研究.2003 (4).

[8]葉陳剛.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M].遼寧: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9]杜傑.創造價值的會計與財務[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10]王健,熊筱燕.會計管理與案例評析[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7.

[11]吳水澎,劉啟亮.會計事項、準則公共領域與會計資訊真實性[J].會計研究,2007.6:47-48.

[12]林俞.試論會計風險[J].會計研究,1999,11:33-37.

[13]蘇孜.會計文化與會計資訊質量的提高[J].財會研究,2007,2:46-50.

[14]易仁萍.構建適合企業自身特點的風險管理模式[J].中國內部審計,2005,12: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