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股股東與盈餘管理問題研究綜述

才智咖 人氣:2.16W

摘要:從我國控股股東的盈餘管理行為的普遍性角度出發,探討了我國的一些制度因素為控股股東管理盈餘提供了有利契機,並分析了控股股東進行盈餘管理的動因,其最終目標是為獲取控制權的私人收益,並不是為了提高公司的價值,該行為擾亂了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最後提出遏制控股股東的盈餘管理行為的途徑。

控股股東與盈餘管理問題研究綜述

關鍵詞:盈餘管理;控股股東;董事會;侵佔動機;投資者保護

1中國的制度因素為控股股東進行盈餘管理提供了契機

1.1集中的股權結構

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學者、政策制定者對股份制、股票市場的認識還不深刻,認為把國有資產轉變成標準化的股票流通幾乎是國有資產的流失,於是就將上市公司的股權人為地設計成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並存的結構,最終造成上市公司2/3不流通和1/3流通的股權分裂格局,其中非流通股主要由國有股構成。常紅軍(2004)指出在2002年11月底結束的由原國家經貿委和中國證監會聯合進行的對上市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情況的檢查工作中,在1051家控股股東中,國有性質的股東共813家,非公有性質的股東共183家,集體性質的控股股東55家,分別佔全部控股股東的77%、18%和5%。單一國有股東持股比例在50%以上的公司有390家,佔全部上市公司的36.8%;持股比例在20-50%的公司有387家,佔全部上市公司的36.5%,國有股一股獨大的現象特別突出。可見,我國的上市公司自誕生之日起,控股股東就已經存在,就形成了股權集中且缺乏制衡的股權結構。

1.2低效的董事會治理機制

董事會的治理效率直接關係到公司業績和股東利益。如果董事會能有效地進行決策並監督管理層的經營行為,公司的價值將提高,股東利益也會得到有效保護。而在我國,董事會屬於一種新型的治理機制,其內部組織結構還不完善、效率整體上不高,存在“弱董事會”現象,如董事會規模偏大,獨立董事比例小,董事長與總經理兩職尚未完全分離等。李常青(2004)進行的董事會有效性的研究結果表明,我國董事會規模主要分佈在7至11人之間,處於此區間的觀測值佔樣本總數的76.77%,考慮到我國公司的規模較小,與美國標準普爾公司(董事會規模平均為l0人)相比,我國公司董事會規模略顯臃腫;統計結果還表明,我國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比例最小為0,最大為0.454。2001年樣本公司的獨立董事比例顯著大於2000年,同時2002年又比2001年顯著增大,均值由2000年度的0.016上升至2OO2年0.228,但是仍未達到《指導意見》規定的1/3,也遠低於已開發國家上市公司的水平;此外,我國上市公司中279家公司是董事長兼任總經理,佔15.1%,ll52家公司的總經理兼任董事,佔62.5%,完全實行兩職分離的公司僅416家,佔22.4%,可見,CEO兼任董事的現象較為普遍。總體而言,我國的董事會治理機制比較弱化。

國內外學者關於董事會與盈餘管理的研究文獻相當豐富,且研究結果表明,董事會的治理效率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司的盈餘管理行為。Beasley(1996)認為董事會規模與虛假財務報告正相關,王立彥、劉軍霞(2003)發現董事會規模與盈餘管理負相關;提高獨立董事的比例有助於更好地履行監督作用,減少財務舞弊的可能性(Beasley,1996;Dechowetal.,1996;Uzunetal.,2004),壓縮盈餘管理的空間(Klein,2002;Peasnelletal.,2005),劉立國、杜瑩(2003)認為,提高獨立董事的比例可以減少財務舞弊的可能性,提供更加透明的會計資訊(崔學剛,2004);Dechow、Sloan和Sweeney(1996)研究發現總經理是公司創立者、董事會由管理層控制的公司更容易發生盈餘操縱行為。由此可見,低效的董事會治理機制不但不利於減少公司的盈餘管理行為,而且更利於控股股東利用其控制權操控董事會,增加公司的盈餘管理行為。

1.3不健全的投資者保護的法律體系

對中小投資者法律保護體系的建立有助於減少控股股東的利益侵佔行為,抑制公司的盈餘管理現象。La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andVishny(1998)在描述投資者保護特徵時,通過中小投資者的法律訴訟權利(minorityshareholderrights)、法律執行力度(LegalEnforcement)等特徵變數的檢驗,證明投資者保護能夠降低控股股東的盈餘管理行為。ChristianLeuz,DhananjayNanda,cki(2003)在實證投資者保護與盈餘管理的關係時,指出投資者保護程度越強,盈餘管理程度越低。雷光勇、劉慧龍(2006)認為,投資者保護程度較低,可能導致更為嚴重的盈餘管理行為。然而我國法律對中小股東的保護程度卻比較弱,這為控股股東侵佔小股東利益創造了“優越”的環境,使得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行為更加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