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抗結核藥物的肝功損害及干預防治觀察

才智咖 人氣:7.71K
臨床抗結核藥物的肝功損害及干預防治觀察
                                  作者:仲光維 孫百福 王樹憲    

【關鍵詞】  抗結核藥物 肝功損害 干預防治
  本文回顧分析了2002—2005年我院抗結核治療過程中加用保肝干預治療前後出現肝功能異常的對比情況,旨在探討抗結核同時保肝治療的必要性及有效的途徑。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文收集我院2002—2005年據WHO診斷標準確診為肺結核的446例患者,其中初治348例,復治98例。446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A組為單純抗結核治療組,共197例,其中男124例,女73例;年齡16~87歲,平均45.6歲;初治155例,復治42例。B組為輔助治療組,共249例,其中男196例,女53例;年齡14~85歲,平均42.4歲;初治193例,復治56例。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結核病型別、初復治等情況相似,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確診的肺結核病人均在肝功正常時採用INH、RFT、EB(SM)、PZA等為基礎的三聯、四聯或多聯抗結核方案。A組單純應用抗結核藥物,僅於轉氨酶AST、ALT均高於2倍正常高限時加用保肝治療,肝功恢復正常後逐漸停保肝藥;B組在抗結核治療同時輔以聯苯雙酯、葡醛內酯、甘利欣等保肝治療。肝功檢查自入院第一天晨起常規抽取空腹靜脈血,用藥3個月內每半月複查一次。
  2  結果
  2.1  肝功異常  統計數字顯示約22.4%(100/446)患者肝功異常在抗結核治療2個月內出現,此後逐漸減少。
  2.2  兩組病例對照分析  A組197例中出現ALT或AST升高者81例,發生率41.2%,升高幅度47~212 U/L,其中23例明顯肝功受損(轉氨酶高於2倍正常高限伴膽紅素升高),發生率11.3%,出現後加用甘利欣等保肝藥後轉氨酶逐漸恢復正常;B組249例中出現ALT或AST升高者25例,發生率10.2%,升高幅度52~106 U/L,其中有6例肝功能明顯受損,發生率6.3%。兩組肝功能異常發生率對比有顯著性差異(χ2=5.132,P<0.01)。
  2.3  兩組肝功能異常出現的時間亦有差別,但大都出現在抗結核治療3個月內,詳見表1。3個月後隨訪病例皆未出現新發肝功能異常。
  表1  兩組患者出現肝功異常例數(n)及時間(略)
  3  討論
    
  隨著全球範圍結核疫情的反彈,結核病的正規、持續、有效治療顯得尤為重要。在結核病的治療過程中,主要以H、R、Z、S、E等為基礎組成的聯合化療方案,是目前結核病患者治療的有效途徑,如患者序貫用藥,無不良反應,堅持化療結束,結核病的治癒率可達95%以上[1]。但抗結核藥物的副作用是經常發生的,在治療過程中,尤其在基層醫療單位,其副作用常常被忽視,導致許多患者治療途中出現肝功等明顯異常而延誤甚至終止治療,從而出現復治、難治、耐藥、遷延不愈等情況。在抗結核藥物聯合應用過程中,肝功能受損是最常發生的,極少數患者甚至可出現急性肝壞死[2]。其發生機制可歸納為:①干預肝細胞內代謝過程,導致肝內膽汁淤積、脂肪變、壞死等;②通過毒害肝細胞基本結構,破壞肝細胞,其活性代謝產物導致分子病變,通過免疫反應導致肝細胞壞死;③藥物的相互作用,尤其是INH、RFT(P)合用後,前者在肝內經乙醯化,分解為異煙酸與乙醯肼,乙醯肼與肝細胞內大分子結合可引起肝細胞壞死,當合用RFT(P)後,二者均系藥酶誘導劑,通過誘發微粒體酶的作用增加乙醯肼產生而加重肝毒性[3,4]。有資料報道,抗結核藥的.肝損作用以匯管區小葉中央為著,因此處的谷胱甘肽含量最少[5]。抗結核同時輔以保肝治療,主要是通過保護某些蛋白質及酶蛋白分子不被氧化,增加體內的谷胱甘肽合成,改變肝細胞超微結構,促進肝細胞再生,增強肝細胞的解毒能力和抵抗力等,來對抗抗結核藥物的肝損作用[5]。
    
  本文回顧分析了我院抗結核治療過程中加用保肝干預治療前後出現肝功能異常的對比情況,兩組統計學分析有顯著性差異,因而抗結核治療同時輔以保肝干預治療是一有效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謝惠安.現代結核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

  [2] 譚水康.藥物性肝病[J].中國防癆雜誌,2002,24(3):152.

  [3] 曲延文.抗結核藥所致損害發生機制及防治[J].中國防癆雜誌,2001,23(1):56.

  [4] 陳新謙.新編藥物學[M].第1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9.

  [5] 樸鈞材.肝臟生物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6.

  [6] 倪根珊.藥物臨床應用薈萃[M].北京:八一出版社,19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