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地名的文化學價值的論文

才智咖 人氣:1.86W

摘 要:地名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平遙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其地名中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本文主要根據《平遙縣地名錄》的記載,以平遙縣的行政地名為研究物件,深入挖掘這些地名背後深厚的文化內涵。本文對平遙地名所反映出的平遙人民獨特的重宗族心態、傳統道德觀念、宗教信仰,以及歷史事件、民間傳說、諧音雅化等文化內涵作了深入分析,力圖較為全面地揭示平遙地名的文化學價值,進而讓人們更好地瞭解平遙。

平遙地名的文化學價值的論文

關鍵詞:平遙;地名;文化

一、引言

地名是人們對於特定方位、地域範圍、形態特徵的地理實體的指稱,“是一定的社會群體為特定的地域所約定的專有名稱”。[1]地名屬於語言的範疇,是詞彙中的專有名詞,就功能而言,它是標記和識別不同地域的名稱。但是,地名不僅能夠用來指稱某一地理實體,表明命名物件的空間位置和型別,更重要的,它還是地域文化的載體,背後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平遙古城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含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平遙的地名真實地記載了平遙的歷史,通過這些地名的由來、發展和演變,我們可以窺探出平遙的社會、歷史、文化等的風貌,尋覓出平遙人民獨特的宗教信仰、社會心態等。

二、平遙縣概況

平遙縣位於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南端,隸屬晉中市。總面積約1260平方公里,人口49.97萬,全縣共轄273個行政村。居民絕大多數是漢族,也有極少數少數民族。南同蒲鐵路、108國道、大運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距離太原機場90公里左右,交通便利,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平遙古城的歷史源遠流長,它在上古時期稱為“古陶”,是帝堯的封地,春秋時為晉國古邑,戰國時屬於趙國,稱為“中都”,秦統一後置平陶縣,西漢又置中都縣,北魏時,鮮卑族拓跋部統一北方,為了避諱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名字,改為“平遙”,沿用至今。

悠久的歷史,使古城鍾靈毓秀,註定了它的地名中也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平遙的地名不僅見證了平遙的歷史沿革,也見證了它的社會變遷。從這些地名中,我們不僅能夠尋覓到平遙人民重視宗族的社會心態、傳統道德觀念,也能感受到純樸的平遙人民所特有的宗教信仰,聆聽許多有關平遙的歷史事件和民間傳說,品味平遙人民求雅、求吉的良好願望。

三、平遙地名的文化學價值

地名是人類社會長期發展的產物,其內涵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斷地發展演變,它是人類創造的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可以說,地名就是一部濃縮的史書,其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平遙古城作為我國儲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其地名中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有很高的文化學價值。

(一)姓氏地名反映出平遙人重視宗族的社會心態

姓氏地名在全國各地隨處可見,它是宗法制度在地名文化中的一種反映。以姓氏來命名地名是有歷史淵源的。我國的姓氏制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制度之一。[1]在古代,姓與氏是有區別的,“姓”主要用來區別血統,“氏”用來區別子孫。進入夏商周時期,姓氏又被賦予了階級色彩,尤其是氏,都是通過統治階級的`賜封才得到的,平民百姓則沒有姓氏。戰國以後,人們逐漸以“氏”為“姓”,本來有別的姓、氏開始通用。秦統一後,庶人也慢慢地開始擁有自己的姓。至宋代,父系血統宗族共同體大量湧現,宗法制也異常地興盛,因此,從實施的範圍來說,姓也體現出了較多的民間特徵,幾乎所有鄉間的百姓都被劃歸到了不同宗族的共同體當中。從此以後,鄉村便多聚族而居,以姓氏命名的地名應運而生。

在平遙縣的地名中,以姓氏命名的有很多。其中,絕大部分是以單一姓氏命名的,其形式通常是“姓+通名”或“姓+家+通名”。如:

姓+通名:樑村、郝村、韓莊、龐莊、楊嶺、常村、範村、武村、段村等。

姓+家+通名:閻家莊、蔣家堡、賈家莊、白家莊、程家莊、喬家山等。

另外,也有一部分是以兩個姓氏連用命名的,如:侯冀、樑趙、魏樂、王郭、侯郭、冀郭等,這說明平遙的先民是非常重視家族之間的血緣關係的。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在平遙姓氏地名中,保留了一些至少在現在的當地人看來是非常罕見的姓氏。如:蘭村、靳村、魏樂、桑城等,其中的“蘭、靳、樂、桑、城”等姓氏大多數在當地已無傳人,而地名卻沿用至今,這說明地名具有很好的傳承性,也說明人們潛意識中非常重視家族觀念,即使這些地名很多已經名不副實了,但他們也不願輕易地去改變其名稱。

在平遙,還存在著一些伴隨著某一家族勢力的增強而演變成的新的姓氏地名。如:喬家山,由最初的廉家山改名而成;樑坡底,由王坡底改名而成;段村,由張村改名而成;彭坡頭,因後遷來的彭姓人多勢眾而得名。這反映出人們往往把姓當作其宗族的標誌,希望能夠藉此名揚四方。

(二)平遙地名反映出的傳統道德觀念

在中國古代,儒家學說長期佔據統治地位,經過歷代統治階級的推崇而在人們思想中根深蒂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儒家學說以“仁”為核心思想體系,強調“愛人”,提倡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標準,要尊敬師長、講求誠信、知恩圖報、仁愛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