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曹丕的《典論·論文》的文學史價值

才智咖 人氣:1.86W

論文摘要:曹丕的《典論·論文》這篇詩文專論,在繼承前代文學批評的基礎上,在總結建安文學的同時,提出了文學的社會功能、文體分類、文氣等問題。這些具有承前啟後作用的見解,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觀念,推動了文學理論的研究。促進了創作的發展。

試析曹丕的《典論·論文》的文學史價值

論文關鍵詞:文學批評:主旨:認識價值

我國的文學批評源遠流長。曹丕的《典論·論文》堪稱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上的首篇文學批評專論。

《尚書·舜典》中就有“詩言志”之說,《論語·陽貨》中則有“《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之說,這些具有創見性的見解,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文學的一些性質和社會作用,但這些鳳毛麟角式的點評畢竟尚沒形成專論。時至東漢,曹丕著的《典論·論文》才成為文學批評繼往開來的專論性文獻。

《典論·論文》是我國第一篇詩文專論,它一改先前評論詩文散見於各文章的做法,縱橫捭闔地談古論今而自成專論。《典論·論文》之所以能產生在東漢末年曹丕之手,除了他能詩善文身為政治家很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外.更重要的是文學自發生髮展以來時至建安時代.已進入了“自覺時代”。時代需要文學,文學需要批評。繼《典論·論文》之後,文學批評日趨繁榮.專論、總論相繼出現。

《典論·論文》其主旨在於強調文章的社會功能和獨立作用。鼓勵文人積極創作正確品評。該文篇幅雖小.可內容含量較大,它提出很多重大的理論問題。在論述上也條理分明,富有邏輯性,義理、考據頗為鮮明充分。《典論·論文》直抒己見,切中流弊,這也正是曹丕所處建安時代精神在文學批評中的反映。《典論·論文》的主要認識價值概說有三:

一、《典論·論文》把文學的價值、作用和地位提到應有的高度

《典論·論文》說“蓋文章,經邦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把文學之事看成經國安邦千古不朽的大事業,把文學的社會功能和政治功能提得如此之高,是前無古人的。對於文學的社會作用的認識曹丕在文中又寫道“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付於後”。這表明了他看到了文學的獨立地位,不僅為自己奠定了文章分類的基礎,而且使人們更進一步認識到文學的特性,促進人們自覺地發展文學。

曹丕給予文學很高的評價.還認為“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推崇文章的垂世不朽,並舉出了周文王姬昌、周公姬旦兩個例子為證。曹丕在《與王朗書》中也說:“唯立德揚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這種認識來源於古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說。曹丕以帝王之尊,對文學的功用價值有這樣的認識,對六朝及以後的文學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典論·論文》首次對文體進行了分類

並有了自覺的文體論意識“夫文字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辣尚實.詩賦欲麗。”

曹丕以前,人們在長期寫作實踐中。已對個別文體的特點進行過概括。但是像《典論·論文》那樣綜合地說明各種文體的風格或寫作要求的還不曾有過。下面就《典論論文》提到的幾種文體略加說明,以便了解這些文體的發展狀況和人們對其特點的認識。

奏議之類公文的寫作,隨著國家政治的發展而日益發達。東漢時還曾把考試章奏作為選舉官吏的一項內容。應劭撰《漢朝議駁》三十卷,陳壽撰《漢名臣奏事》三十卷(均見《隋書經籍志》)是有漢一代奏議的結集。曹丕認為此類經常用於朝廷軍國大事的公文,其語言風格應該典雅。

東漢時期有兩種風氣漸盛.一是文士寫作子書和論說文的風氣,一是清談高議互相辯論的風氣。這兩種風氣是互相影響、密切攸關的。關於前者,自揚雄仿《易》而作《太玄》、仿《論語》而作《法言》後,子書作者蜂起。早在東漢前期王充曾說:“漢家極筆墨之林。書論之造,漢家尤多。”(《論衡對作》)。建安文人也深受此風影響,在著論和談論風氣之中,不少人都對論文寫作要求和說理的方法進行總結。例如王充曾強調“論說之出,猶弓矢之發也。論之應理,猶矢之中的”(《論衡超奇》)。徐幹說:“君子之為論也,必原事類之宜而循理焉。”(《中論壽天》)。《典論·論文=》‘‘書論宜理”之說,未必是曹丕的獨創,而是他對時人關於書論寫作要求的高度概括。

碑辣之作也至東漢而大盛。不少學者認為死者撰寫碑文始於東漢。作碑銘之風既盛,諛墓之作也就大量湧現.這種稱頌死者溢美失實的現象與送葬奢靡的陋風結合在一起,被一些人認為是敗壞風俗之舉。《典論·論文》“銘尚實”之說是有這樣的社會背景的.它是對此類作品內容方面提出的要求,同時也是要求作品應具有樸實而不徒事華辭的風格。

人們對賦這一體裁文辭華麗的特點,早有認識。至於說詩“麗”.則是東漢後期以來文人制作五言詩風氣日盛、詩歌語言日趨華麗這一情況的反映。建安時代曹植的詩作就鮮明地體現了這一趨勢。卞蘭上《贊述太子賦》稱曹丕“作敘歡之麗詩”,同樣以“麗”言詩.可見典論論文“詩賦欲麗”的說法也是反映了當時人的一般看法的。

中國古代文論重視各種文體的用途、風格等等,建安時代人們的言論已開始表現出這一特點。《典論·論文》於此雖然語甚簡短,但敘述全面、概括,對於後世的影響是頗為重要的。

三、《典論·論文》明確提出了“文氣說”理論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如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1.“文以氣為主”
  首先。它啟示人們從創作主體的角度去審視文學作品,追尋文學創作動機的起源,文學活動不再以對客觀物件的描摹、闡發作為第一要務.而是將立足點轉移到創作者自身。文學活動雖然是主、客體的統一,但主體才是活動的真正領導者和實施者。文學創作活動是作家嘔心瀝血,融入思想和感情的再創造的產物。

其次,它其實是以“氣”來衡量文學作品的高下,打破了從先秦到兩漢統治了數百年的“文以載道”的專制地位。文學活動雖然可以而且應當與社會道德有密切聯絡。但它不應像儒家提倡的那樣僅僅是統治階級的傳聲筒和教化規範民眾的教科書.文學更主要的任務是表達創作主體的心聲、藝術個性.成為有血、有肉、有情的表達途徑和審美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