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三河古鎮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的保護與開發文化論文

才智咖 人氣:2.3W

論文關鍵詞:價值特色 建築風貌 歷史文化 遺產保護與開發

試析三河古鎮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的保護與開發文化論文

論文摘要:三河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建築風格獨特、規劃肌理明晰的皖中水鄉古鎮,歷朝歷代皆為軍事重鎮、交通樞鈕鎮、文化名鎮、商貿集鎮。對其歷史文化遺產價值客觀評定,充分挖掘資源,進而對其量身定製合理的保護髮展方案,意義重大。

三河古鎮,地處皖中名城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界處,鎮區面積4.71KM2,轄區面積65.5KM2。境內豐樂河和杭埠河兩大水系環繞鎮區交匯後,東流巧公里人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據《左傳》記載,古鎮史稱“鵲諸”,有可考歷史2500多年。現名“三河”因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貫其間而得。豐富的水網資源,獨特的地理環境、厚重的歷史文化,造就了三河“小橋、流水、人家”的市井風貌。鎮區內渠塘縱橫交錯,商貿沿河成街,建築臨水而建,廊橋躍水相連,是典型的“皖中水鄉古鎮”。悠久的歷史,長期的文化積澱,給三河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尤以古城牆、古河、古橋、古街、古茶樓、古名居、古廟臺、古戰場等“八古”景觀而著稱於世。是皖中地區反映晚清時期歷史風貌、兼收古徽派建築特色、囊括古建築型別較完整的水鄉古鎮,其綜合歷史文化價值,當可和馳名中外的蘇州古鎮周莊相媲美。

一、三河古鎮的歷史價值與風貌特色

1、歷史價值。歲月茬蕙,朝代更迭。“三河”雖幾易其名,但古鎮在各朝代都顯示出它的獨特魅力。顯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歷史上兵家必爭之軍事重鎮。公元前537年,吳楚之爭在此演繹了“鵲岸之戰”。1858年,太平天國將領陳玉成、李秀成在此大敗湘軍,創下了載人史冊的“三河大捷”。至今遺存的古戰場、古城牆、英王府似乎仍在訴說著那些硝煙散後的功過成敗。“雞鳴三縣”的地理優勢,使其成為皖中商貿集鎮的理想之地。透過現儲存完好的古商業街、鋪宅,仍可遙想昔日的繁華。水陸兼備的交通要道,使其歷朝歷代皆為江淮區域交通樞紐重鎮,現存清朝直隸總督李鴻章家族的糧倉、四川總督劉炳璋的三河房產可說明一二。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孕育出眾多的名人志士,使其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古鎮。窄窄的“一人巷“、幽靜的故居,依稀可見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少年時學習、生活的情景。

三河古鎮現存古建築群以清末明初時期為主。完好的古街道有西街、南街、東街,街區肌理完整,建築風貌依舊,儲存2000多米長的青石板路轍印深深。目前,已經批准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就有:三河大捷遺址—包括太平天國的.城牆、英王府(即太平天國軍大本營),全省最長的古街巷—包括劉同興隆莊(清代),青陽分公司告示牌(清代),一人巷住宅群(含楊振寧故居,清代),鄭善甫故居—鶴廬(民國時期),三縣橋(清代)等。

2、規劃肌理。三河古鎮的規劃以“水”為靈魂,水陸交織的街區充分利用了河、港、塘、溪、路的自然條件,巧妙地將城鎮、建築、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街區的基本格局是沿河成街,因水得鎮,臨水建房;以碼頭為端點、河道為邊沿,隨著歲月的流逝,輻射狀衍生成數條古商業街。

三河的規劃以“街巷”為骨架,支連眾多窄巷,竄起成片民宅,縱橫交錯,分佈均勻。街巷宅院相對規整,有中心軸、方向感、邊緣界定。只是有些宅門因風水關係稍有凹凸轉折。造型各異的石橋與街道的交匯節點,往往是茶樓、戲臺、鋪地等公共場所,空間轉接自然,高潮迭起。古商業街道空間尺度適宜,漁儷延伸,店鋪、民宅、酒肆隨形就勢分呈兩側,各商號標新立異的招牌點綴得古街熱鬧繁華、多姿多彩。又因是水災多發區,三河作為古時軍事重鎮,防禦性也是其規劃特徵之一。深而寬的河道,既有供給貨物的功能,又有防禦的功能。在窄形市鎮的兩端修築防禦工事—城牆、炮臺,使整個市鎮宜攻宜守。

從三河鎮現存古蹟來看,有著樸素的規劃意識,商貿、防禦、文化特徵突出。而建築、河道、橋樑及市井百態則構成了“小橋、流水、人家”的小鎮景象。

3、建築風貌。歷史上的三河地處江淮之間,水運發達,商賈雲集,南北文化在此衝撞、交融,形成“皖中”文化,故其建築風格南北相容,別有特色。大王廟、城陛廟、萬年臺、英王府等公共建築巨集偉、莊重、色彩鮮豔,更具北方建築風格和官式建築特徵。而民宅、商鋪小巧、簡樸、色彩素雅,更似皖南的建築風格。

古街兩側的鋪宅始建於清初,成型於清末民初。商住特徵明顯,多為一、二層磚木結構。平面呈塊狀,二或三進庭院。從街至河道依次為鋪面、作坊、宅、儲藏(如有二層,則一樓宅為廚房、餐廳,二樓為住宿),底層空間通透,如劉同興隆莊。鋪面、作坊因所售商品及生產工藝不同,櫃檯或當街設定或在室內兩側設定,沿街一色紅色板門。因商貿繁榮,建築也較早地吸收了泊來文化;二層以走馬專心廊為平面交通;沿街立面各家鋪宅間以簡化了的馬頭牆分隔:門樓、窗眉、扶手等細部造型樸素,突出實用性;牆面以清水磚為主,灰牆灰瓦,紅色門板、彩色招牌點綴其問。有韻律,有變化,形成一幅清末皖中古鎮的繁華街景。 4、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河歷來以其古老、秀麗、繁華而聞名遐邇。人文環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三河的飲食融南北之長有獨特風味,品種豐富,創造出享譽四方的三河土菜品牌。目前開發有土菜系列、茶幹、米餃、米酒等;三河民間文化繁榮,主要有鬧花船、車上轎、河蚌舞、花旦、蘭花等傳統節目,體現了南北文化的交融;起源並流傳皖中地區的廬劇,是全國知名的地方戲劇種,創始於200年前,唱腔兼收民間小調、越劇等曲調,豐富、圓潤,深得民眾喜愛;三河鎮的傳統手工業發達,其匠人制作的羽毛扇、木杆秤等手工藝品製作考究,產品遠銷海內外。

三河鎮現存古建築核心區面積達8.74公頃,總建築面積約為25460M2。區內街巷格局完整,傳統功能健全,韻味和肌理依然清晰。以現存較完整的西街、南街、東街為骨架,前店中坊後居的古建築為街景,以原有建築功能和特色傳統商品為依託,再現了古時三河的繁華與生活原貌。

二、三河古鎮保護與開發的幾點建議

1、成立保護機構。成立以鎮長為總負責人、文物、古建專家組成的保護領導小組,以城建、規劃、文物、文化、工商、財政等相關部門人員組成執行機構,以群眾推選代表組成文保協會實行監督核心保護區的管理、城建、古建保護與修復、資金投人的情況,定期核實文保規劃的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協商解決,並定期向鎮民公佈,形成良好的保護與發展機制。

2、摸清古鎮資源,建立基礎檔案。應在全鎮範圍內,深人調查,登記建檔,內容包括:名稱、位置、面積、年代、材料、歷次修復情況、產權歸屬、價值特色、保護責任者等,實行掛牌保護,同時對建築遺址的保護修復建設情況在公示欄中公示。

3、修編總體規劃與保護規劃。應高度重視對轄區內古建築、古文化遺址的保護工作。聘請規劃專家修編《總體規劃》和《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站在保護祖國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的高度,從保護獨具特色的皖中水鄉風貌佔鎮景觀出發,充分挖掘古鎮文化內涵,對三河鎮歷史街區的保護原則、目標、內容進行詳細規劃。

4、制定保護措施,加大投入實施。根據制定的《總體規劃》和《歷史街區保護規劃》,對歷史街區保護管理作出具體規定,對所有的文物保護點實行掛牌保護,嚴禁任何可能有損古建築保護與管理的工程實施。在重要的文物保護點設定具有警醒意義的保護標誌,提醒居民和遊客,共同保護古建築,防止有損文物的行為發生。對部分古建築因年代久遠、洪水侵蝕,遭到損壞,應本著“修舊如舊”,“先保護後利用”的原則,由專家提出修復實施方案,在經費上給予支援,分期進行修復。

5、發展可持續旅遊,促進經濟增長。以建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為目標,以“小橋流水人家,水鄉古鎮特色,三產旅遊興鎮”為發展戰略,充分挖掘三河歷史文化名鎮的豐富內涵,有效整合資源,加大保護與建設的力度,逐步成為皖中地區“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經濟文化繁榮,群眾生活殷實”的“經濟強鎮、文化名鎮、生態古鎮”。將古建築文物保護與城鎮建設、旅遊開發有機結合,協調發展,使三河這一千年古鎮因保護而發展,充滿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