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教研優秀論文

才智咖 人氣:1.26W

一切教學都是預設與生成的統一體。“預設”是相對於“灌輸”的一種行為準備,“生成”是相對“接受”的一個思考活動過程,兩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沒有高質量的預設,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視生成,那麼預設必然是僵化的。因此,在實踐中,教師要正確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首先,教師要樹立“生本意識”,把培養可持續發展的人作為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注重學生的發展,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能動性、創造性和差異性。關注知識技能目標達成的同時,更加關注過程性目標的達成,讓學生在經歷、體驗與探索過程中,增強數學思考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教學生成與預設出現矛盾時,應充分尊重學生,給學生表達和表現的機會;其次,預設再充分,絕不可能考慮到教學生成的全部內容,這就要教師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應變能力,能機智、迅速、靈活、高效地判斷和處理教學過程中生成的各種資訊,引領學生的思維。

國小數學教研優秀論文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設指的是教師課前的教學設計,是教學的起點。所以,教師在教學方案的預設中,要確定學習內容的目標、學生的學情,以及該學習內容的內涵與外在的邏輯歸納和引申,他們已經具有哪些知識和經驗,順應學生的情感體驗,把握學生這些學習起點資源,是數學課堂動態生成的基礎。對課堂教學進行預設時,應“著眼於整體,立足於個體,致力於主體”。在“粗”和“精”上下功夫,“粗”的目的是各環節不宜過細過密,課上得“大氣”一點,“精”選擇的目的是材料選擇具有較強的思考性。

生成是指實際教學過程的發生、發展與變化,是在教學的展開過程中由教師和學生根據不同的教學情景,自主構建教學活動的過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如果只有預設而沒有生成,學生的主體性沒有被重視,是一種灌輸學習;如果有了預設,並在預設中有所生成,就說明師生間有了較好的互動,學生的主體性被重視;如果在預設生成的基礎上,又有了許多非預設的生成,說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發揮。他們在主動思考,這樣能讓我們的教學在“預設”中體現教師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現師生的智慧。

一、開發生成資源

作為一個活生生的生命體,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從而使課堂呈現豐富性、多變性和複雜性。學生在複雜多變的教學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不可避免地產生新的問題、產生新的目標。在課堂上生成的目標是著眼於其自身內在需求,這樣的目標更具誘惑力。

三年級學生在學習“年、月、日”時,教師教完例2 :“2月,平年是28天,閏年是29天,”準備探索下個環節,就聽到一位學生大聲說:“為什麼有閏年和平年之分?為什麼會四年一閏?”教師開發並利用這一生成的資源,在黑板上畫出了地球、月球、太陽之間的位置關係,進行演示、說明,地球在繞太陽轉的同時,自己還不停地旋轉,地球自己旋轉一週所需的時間,就定為一天;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圈所需的'時間是一月,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所需要的時間是一年。並帶學生研究了為何公曆規定有平年閏年之分,結合地球繞太陽公轉研究了為何有“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又閏”這些較深奧的知識。

本來這個問題不屬於本學科的知識,不是本堂課的教學目標,但這正是學生在課堂動態生成的目標,教師沒有搪塞過去,而是及時地調整教學目標,滿足學生探索的慾望。雖然預設的教案擱淺了,但順應了他們的需求,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提升了學生的素質,使學科之間進行了有機整合。

二、尋找生成時機

動態生成的課堂,既不是讓學生回答老師預先設計好的一連串問題,也不是全部問題的解決,而應讓學生產生旺盛的生命力。其教學過程具體地說就是要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選擇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併產生更多的問題,而且,動態生成的課堂,問題是富有挑戰性的,答案是不確定的,過程是現場生成的,結果是不能完全預測的。

在20以內的退位減法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流程是這樣的:

師: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通過擺小棒探討演算法,然後交流算的過程。

生1:先擺11根小棒,拿走9根,還剩2根,即11-9=2

師:如果不讓你們擺小棒怎麼辦?

生2:可根據想加法算減法。如:11-9=?,想:9加幾得11,9+2=11,所以11-9=2。

生3:老師,為什麼做減法要想加法,能不能直接相減?

師:××同學問得好,請同學們試一試,想一想,看誰能發現與前面不同的計算方法。

生4:1-9不夠減,從10裡減9,10-9=1,1加上原來個位上的1得2,即11-9=2。

生5:我的方法比他們還簡單:把減數9分解成1和8,11-1=10,10-8=2,所以11-9=2

生6:老師,我的方法和他們四個都不一樣,但我認為也很簡單。我這樣想:11-9先把減數9看作10,11-10=1,10比9多1,多減了1,再從得數里加1得2,所以11-9=2。

教師說的“如果不讓你們擺小棒怎麼辦”這句話,將自己的教學預設順利完成,自然地進入下一個預設,從而就有課堂上師生情感的交流,有矛盾的困擾,無言的沉默。有聰明的機智,更有不服氣的反詰和問題解決後喜悅的笑容。這樣才能凸現學生的個性,讓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中飛揚,課堂因此而豐富、炫目。

三、留足生成時間

生成需要時間,時間是生成的必要條件。老師在學習活動中,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不要因為和老師的表達有分歧時,怕浪費時間,要讓學生充分地活動,從活動中去尋找答案,去理解、去體會。數學思想、方法就是在知識的發生、拓寬,應用的過程中動態生成。

當學生學習“可能性”一課後,教師設計了“分組摸球”的活動:每小組不透明的盒子中都有10個球,分為紅白兩色,但紅球、白球的個數不同,每小組任意摸一次,看結果會怎樣。小組活動結束後,大家爭先恐後地說:是摸到紅球,只有第五組同學說,我們摸到了白球。這時,教師說,你們每組盒子裡都是紅球6個,白球4個,共10個,在紅球比白球多時,大多數情況下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更大一點。此時,第五組一位學生大叫:我還想試一試,看是一種什麼情況。教師聽後,說:你能堅持自己的觀點,很了不起,就讓你再摸幾次。結果,這位同學摸了9次,摸到紅球7次,白球2次,並要求這位同學說體會,說想法:在紅球多白球少時,摸出紅球的可能性不一定就比白球的大,而是大多數情況下是這樣。教師趁熱打鐵,再次引導,像第五組發現的那種情況,這是什麼現象。學生齊聲回答:是很偶然的現象。接著,教師再次拓展,要求學生舉出生活中發生的“很偶然現象”。

課堂上,教師不是選擇逃避或強制學生同意大家的看法,而是給足時間,讓學生再次進行摸球活動,以事實為依據。第二次實驗,收穫的不只是那個倔強的孩子,每個同學各有所得,他們認識問題的角度會更全面,頭腦中的認知結構也會更合理。通過教師的引領,使課堂中生成了有價值的資訊。

四、加強生成指導

學生學習中出現錯誤是不可避免的,錯誤也是教學的生成資源。心理學家蓋耶說得好:“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錯誤是正確的先導,是通向成功的階梯,學生學習中出錯的過程應該被看成是一種嘗試和探索的過程。因此,教學中要及時抓住這一寶貴的時機,變學生的錯誤為促進學生髮展生成的有效資源。

在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中,在看圖簡單認識幾分之一後,教師發給了每位學生一張長方形紙,要求學生折出這張紙的 ,並塗上顏色。“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成果貼在黑板上展示。”教師語音一停,很多學生都高興地把自己的傑作往黑板的高處貼去,但只有一位學生出乎教師的預料,把自己折的 也貼到了黑板上,這時,教室裡鬨堂大笑,並傳來了“不是 ”的叫喊聲。此刻,老師和藹可親地走到折錯的同學身邊說:你能說說你是怎樣折的嗎?“我把這張紙對摺再對摺,就折出了 ,老師我折錯了。”這位同學的聲音很輕。老師拍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坐下,接著教師說:你知道自己折了一個 ,說明你聽懂了今天的課。教師一邊指著黑板上折出的 ,一邊說,大家看看黑板,怎樣在 的基礎上修改一下得出這張紙的 呢?

學生看著黑板上表示 和 長方形紙在思索。一位學生高興地說:“我知道了,只要再塗一份,就是從四份裡面塗兩份,就能表示這張紙的 。”老師用肯定的語氣說, 和 都表示這張紙的一半。另一位學生急促地說:“老師,我也得到了一個分數 ,它的大小也與 一樣大。”教室裡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了, 、 、 、 ……一個個分數不斷報出來。“老師,我們找到規律了,只要分子是分母的一半,那麼這樣的分數都和 一樣大”。

教師的層層呵護,教師的循循指導,一次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把“錯誤”留給學生,促使他們的反思,使他們的思維更趨向嚴謹與科學,把問題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在探究中不斷修正,妙解在對話中逐漸生成,使他們找到了“找與一個分數相等的許多分數”的規律。

總之,動態的課堂不僅是“教師、學生、教材”之間傳遞資訊的場所,更是師生創用CC、情感交流、心靈溝通的畫面。教師胸中要時刻裝著學生,教學中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富有形的預設在無形的動態教學中生成。關注學生的發散思維,捕捉學生的靈感火花,使學生的潛能得以綻放,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創造奇蹟的場所,從而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簡介:

陳琴華,女,在吉安市吉州區教研室工作。曾指導教師參加吉安市國小數學優質課比賽獲第一名;指導、執教的錄影課獲江西省國小數學優化課堂教學評比二等獎;撰寫的論文分別在省及全國國小數學經驗交流會上評為二等獎;近幾年在《吉安教育》上發表論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