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教學法研究論文

才智咖 人氣:1.69W

第一篇:國小數學研究性教學

1、研究性學習內涵

國小數學教學法研究論文

國小數學教與學過程需要實施研究性學習,即在教學中,主張教師設定具體的課題,通過一系列活動,學生已掌握的知識與技巧及搜尋的相關資訊等進行綜合,學生自主地建構與更新知識體系,培養學生探索能力及自主學習的精神。基於研究性學習的國小數學教學需要國小數學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創設一個類似於科學研究的情境,引導同學們通過科研的方法蒐集與獲取大量知識資訊,解決課題的疑問與問題,實現學生探索性的建構知識體系,實現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科學研究過程相結合。

2、基於研究性學習的國小數學教學措施

2.1營造研究性學習的學習環境

營造研究性學習的學習環境包括兩方面,第一,寬鬆、愉快、平等的環境;第二,合作、探究的環境。前者的作用主要是調動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興趣,而後者是加強生生間、師生間的交流。例如,學習“立體圖形的認識”章節時,可以通過演示課件“立體圖形的認識”章節時,利用匯總的方式向學生展示不同的圖形,使學生在動畫中提升學習的興趣。

例如,學習“立體圖形的認識”時,第一步:

(1)教師可以引導同學以組為單位一起回憶:a援長方體的特徵援b援想一想你是從那幾方面對長方體的特徵進行總結的。(點:有八個頂點;線:有十二條稜,相對的四條稜的長度相等;面:有六個面都是長方形,有時有相對的兩個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對的兩個面面積相等;)。

(2)教師總結:我們通過點、線、面三個方面對長方體的特徵進行總結。

第二步:

(1)教師可以引導同學以組為單位一起回憶:a援正方體的特徵。b援想一想你是從那幾方面對正方體的特徵進行總結的。(點:有八個頂點;線:有十二條稜,每條稜的長度都相等;面:有六個面都是正方形,並且每個面的面積都相等;)。

第三步,共同討論:

(1)長方體與正方體有什麼共同特徵呢

(2)長方體與正方體有什麼不同之處呢?相同點:長方體與正方體都有6個面,12條稜和8個頂點援不同點:a援“線”上的不同點: 長方體的稜分別是相對的4條稜相等,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而正方體的12條稜全部相等,叫做正方體的稜長。b援“面”上的不同點:長方體至少有4個面是長方形,而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正方形。

(3)長方體與正方體有什麼關係?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通過這樣的環境的研究性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學過的一些立體圖形的特徵,掌握不同立體圖形之間的異同,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所學過的立體圖形的特徵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2列舉與蒐集與生活聯絡的例子

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列舉與蒐集與生活聯絡的例子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學習與解決,從而不斷的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不斷的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去積極的解決與探索生活中的相關問題,最終提升學生髮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學習“量的計量”章節時,教師可以通過“同學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採用了國際上通用的法定計量單位,你能說說這是為什麼嗎”來匯入新課程;利用自學的方式進行具體知識點的簡單熟悉;並且利用如下例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的練習:一枝鉛筆長176();一個籃球場佔地420();一張課桌寬52();一個火柴盒的體積是21();一間教師的面積是48();一種保溫瓶的容量是2()10麻袋大米約1();l個雞蛋約6.5();1棵白菜約2.5();1名六年級學生體重是40();測量兩件傢俱,記錄各邊的長度,算出表面積和體積;稱出兩件炊具的質量並記錄下來;調查父母的出生年、月、日,算一算平年還是閏年;記錄自己從家到學校所用的時間。

2.3創設與給予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條件

如果教師不能創設與給予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條件,就不能真正的調動學生探索與實踐熱情,也不能調動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效果將不明顯。所以,基於研究性學習的國小數學教學措施需要包括創設與給予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條件。例如,學習“條形統計圖”章節時,教師可以蒐集條形、拆線和扇形統計圖等統計圖的具體表現形式,並讓學生蒐集各年級的學生數量且繪製條形統計圖:一年級:一班40人,二班38人;二年級:一班40人,二班40人;三年級: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四年級:一班36人,二班38人;五年級:一班44人,二班39人;六年級:一班37人,二班42人。或者教師可以給出學生如下資料讓學生根據表中的資料。通過此過程,可以使學生有機會主動地繪製條形統計圖,掌握制條形統計圖的一般步驟,能看圖準確地回答問題。

2.4建構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平臺

國小數學研究性學習過程中,需要教師為學生建構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平臺,引領學生觀察生活、關注身邊數學問題。例如,學習“量的計量”章節時,教師可以專門設定研究性學習的課堂,使學生能夠進一步理解採用法定計量單位的重要意義,系統的複習與掌握長度、面積、體積、質量、時間單位,以及具體換算,及各種計量單位間的進率。

3、結論

綜合上述的內容我們可知,基於性研究性的學習教學可以使學生實現有效學習,並指導學生怎麼運用知識與建立知識聯絡,有效地獲取新知識,形成知識體系。基於性研究性的學習教學這種方法是一項被廣泛宣傳與運用的學習方法

第二篇:國小數學計算教學措施

1、計算教學在國小數學中的地位

簡單地說,計算教學是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載體。數學與其他學科不同在於,它要求達到準確與精確。計算方法可以靈活多樣,計算步驟也是根據計算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對計算方法的思考可以幫助學生養成勤于思考的良好品質,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數學計算和生活關係密切,主要是從實際的生活案例中抽象出數學概念和數學知識。從理性的教學講,計算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能夠為學生以後學習數學知識打基礎。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數學計算是外部操作活動與內在心智活動的協調統一。[1]培養良好的計算能力為學生觀察能力、思考能力、注意集中等奠定基礎。由此可知,國小數學的計算教學對學生智力與能力的發展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2、國小數學計算教學存在的問題

2.1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對於數學,許多學生都感到非常害怕。因為對於年幼的國小生來講,數學抽象,晦澀難懂,同時也枯燥無味。加之,傳統的講授只是純粹的計算,嚴重脫離了實際生活,使得數學計算可愈發地無味、單調。許多國小生對數學計算沒有興趣,惡性迴圈,他們的計算能力也無法得到提高,甚至出現逃課,抄襲同學作業的嚴重局面。在新課程背景的指導下,新的計算教學方法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學生厭惡數學的局面,新方法更加側重的是“算用結合”,鼓勵學生運用生活中的案例來計算,體會生活,體會計算,讓學生切身感覺到數學其實就在身邊,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減少對學生的恐懼心理。

2.2對口算練習重視不夠。口算屬於計算的一種,同時也是基礎的。現在國小數學課堂中很多教師和學生都無法意識到口算的重要性,忽視了口算的速度和口算的正確率,從而花費很少的時間進行口算訓練。所有的整數、小數、分數加減乘除運算都能夠分解為一道道的口算題。若是對口算不熟練,計算時難免會手足無措。只要計算中有一步是錯的,那麼就可能一錯到底。譬如,有些一年級的同學對20以內的加減法都不熟悉,二年級的同學對乘法口訣不能脫口而出。也有些教師混淆了口算和筆算的含義,在實踐中往往是口算題用筆算做,殊不知二者有相對獨立的運算方式,口算不但可以作為筆算的臺階,同時也具有獨特思維價值。

2.3概念模糊,不理解其中的道理。部分教師先入為主地認為計算沒有什麼內涵可以教授,只要學生懂得計算方法,通過一定題量的練習,自然就掌握了。導致的結果是許多學生依據計演算法則進行,但由於對計算的概念模糊不清,只是片面的生搬硬套,從而不能舉一反三,不能在實際的計算中應對千變萬化的情況。從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國小數學的計算教學存在這些問題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相關的計算教學內容相對比較乏味、淺顯,傳統的教學觀念相對陳舊,課堂的目標更注重知識而不重視技能;二是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缺乏。傳統的教學一般只注重理論講授,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三是部分教師本身的思想素質有待提高,在備課時沒有完全理解某些知識點是學生容易混淆的,哪些計算是相互區別的。

3、改進國小數學計算教學的措施

3.1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興趣。

國小生都是充滿好奇的,所以他們的興趣來源於他們對好奇事物的探知。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需要教師創造性地運用教材,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適度地改編,同時豐富計算題的呈現方式,讓學生在期待中學習。比如,可以採用數學與問題情境相結合的方式。[2]要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學生和日常生活的關係。

3.2藉助教學輔助裝置來計算教學。

國小階段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以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相對較差,他們對於太多理論性的東西容易困惑,從而會覺得枯燥乏味。國小教師應當合理地使用教學用具,以符合和滿足學生的直觀理解和平面需求。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參與進來,以教具為媒介,讓學生動動腦,動動手,動動口,豐富課堂教學,同時也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活動,提高邏輯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教學用具的選擇和使用要充分考慮到課堂的需要,例如示範的教具應當足夠大,以便使班級的學生都能看到,同時教具的顏色也要清晰,利於學生的觀察。當然,如果有多媒體的裝置,教師可以講課堂演譯地更加豐富多彩,學生通過觀看文字、影象、視訊等,能夠使身體器官都運作起來,自然就會注意聽課,對課程的學習也會更加用心。

3.3優化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悟懂算理。

學生的學習方法科學與否直接影響到其學習效率高低。在教學中,應當注重使學生“學”,同時要能“會學”。[3]國小數學的學習方法就是計算的算理了。計算方法也有根源可以追尋,只有真正理解了算理,學生就能夠在學習中充分掌握,牢記法則,進行有條不紊地學習。例如在學習整百數乘以一位數的口算時,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何2×4=8,200×4=800?學生通過思考會這麼分析:200裡面有2個百,2個百乘以4就得到8個百,那就是800,這樣就會在算理和演算法間架起了一條橋樑。學生的思維認識從感性升級到理性的過程,就能夠為之後的學習打好基礎。

4、結語

簡而言之,計算教學是國小數學的基礎,應當引起數學教師的高度重視。同時,對於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都應當正視這些問題,從這些問題身上找原因,而後有針對性地提出措施、策略。教學的方法有許多,需要教師結合實際情況靈活地運用,同時教學方法也不是固定不變的,重點在創新。

第三篇:國小數學教學模式

一、分析生成性教學運用在國小數學課堂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生成性的教學是多種因素與師生共同達成的,所推進的過程比計劃以及預設要更加的豐富和生動,是在一個特定的氛圍中進行的交流和對話,能夠讓預設成為“生成”的催化劑,並且教學的細節也會因為運用生成性教學而更好的調控。

1.有的放矢才能夠促進生成。

教學中最為基本的就是創新,國小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運用彈性的預設讓學生進行自由創造。也就是給予學生有多大的空間,學生所獲得的生成性就會有多龐大。對課程進行事先的預設,能夠讓課堂的教學全過程,和所涉及到的教學結果方面,都是非常核心的組成部分。因此,教師要對教學的主要內容具備提前性的分析概括,以這樣的方式才可以將預期想要得到的效果達成。那麼在國小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較為輕鬆的學習氣氛,讓學生們可以隨意抒發自己的見解。所以,我們一定要關注的是,不能夠讓學生肆無忌憚的亂髮言。總之,要為學生們創設較大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們的思維都能夠得到發散,教學的生成性就會得到預期的效果。

2.心中有數才能夠促進生成。

任何事情都需要對其預設,若不進行預設就不會取得預期的效果。教師在進行預設的過程好壞,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反應程度。針對於國小數學課堂,教師有必要進行充分的預設,在教學的全部過程中,教師要具備周密的思維;在教學的結果方面,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在國小數學中“角”的教學過程,可以作為案例進行詳細分析。在近幾年最為常用的教學方式,為兩條射線的延時旋轉活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讓同學們能夠利用最為直觀的形式將不同的角有所認知。以這樣的方式會讓角的體系概念,得到完善的解釋。教師在講解的階段,可以進行角的具體解釋:角是同一頂點中的兩條射線組成的圖形,同時要新增一些演示過程,將一條射線繞著另一條線旋轉的方式演示出來,讓角形成,並且還會將鈍角、銳角以及直角的形狀有所闡述。可是,此過程會旋轉成為不同的角,當不是以上三種角時,學生就會提出疑問,若旋轉成一條直線時是什麼角,這時教師告知平角之後,學生就會有著深刻的記憶,通過這樣的教學機智和預設,會讓學生們更快的融入到學習氛圍中。

3.順水推舟才能夠促進生成。

教師在預設的過程中,都是經過細緻推敲的,可是在進行方案教學的階段,學生往往在做出的反應和回答方面,是不在預想內的,在課前的預設範疇中已經遠遠超過,讓教師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面對突發狀況。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一定要保持冷靜的面對學生的疑問,要以順水推舟的形式將問題和相關聯的知識點相融合,最後就會迎刃而解。在國小教學中“正方形和長方形”的教學可以作為案例來分析。教師在課堂中讓學生們量一下正方形和長方形,同時要分析出兩者的特點,測量之後學生們會發現長方形的條件,其實正方形也符合。學生們提出了這一問題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們驗證或者進行鍼對性的討論,正方形的條件和長方形的條件是否統一,在細緻的討論和驗證之後,證實正方形是極為特殊的長方形,可是長方形卻不是極為特殊的正方形。因此,在國小數學的課堂中,對於學生一些莫名其妙的疑問,或者突如其來的問題,教師不要認為是對課堂的破壞,而需要做的是將學生的這些舉動作為生動的思維模式,讓此思維模式轉化為較為優質的資源。當學生的疑問,教師搜尋不到相關聯的因素時,不可以進行無謂的套用,並且學生提出的觀點若是錯誤的形式,要在第一時間對其更改,要讓學生的思維模式推向正軌,這樣的情況下,就會將教學效果提升。

二、生成性教學的具體操作對策

1.針對於“有的放矢才能夠促進生成”要注意亮點,對學生所提出的不同觀點,要加以重視,並且一些觀點要由形到理的方式為學生講解。並且,還要關注無序開放的方式不要生成,要將教學的靈性和生動體現出來。

2.針對於“心中有數才能夠促進生成”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工作,分別為:巧抓時機、資源整合以及充分預設。這三個方面能夠切實做好,不但可以將教學的堅實基礎有所奠定,還可以將教學時機生成有效性以及動態性,能夠在課堂服務中更好的展現。此外,還要對兩個方面嚴格關注,不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太過隨意,要了解到學生若過於放任會對生成性的教學有所阻礙,那麼到最後一定會導致教學質量變差,或者學習效果不能夠達成預期的目標。

3.針對於“順水推舟才能夠促進生成”需要注意的就是要對學生有一定的理解,犯下的錯誤要學會巧用。將學習效果定為教學的主要目的,學生一定會對教學過程中,教師所論述的知識量有所反駁,這一想法是學生思維模式的一種表現,可能會與教師的預設範疇有所不同,可是教師不能夠指責學生,要巧用這種錯誤,逐漸的推向正確的思維模式中,那麼會讓學生們加深此問題的印象,學習效果會更加明顯,生成性的教學會更好的體現出優越性。此外,教師還要注意的問題就是不要讓規定學生擁有怎樣的學習境界,要以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們進入到正確的教學情景中。根據以上的論述,在國小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實施生成性教學方式,可以得到較為顯著的效果。可是在當中還是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問題,只要教師在思想上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真正顧及到,就會發現到在國小課堂的教學中,生成性是一定要具備的。因此要在使用此方式的過程中,發揮自身的'智慧,努力將生成性的每一個教學細節合理調控,要力求讓教學的過程更加的靈動和豐富。

第四篇:國小數學創新教學法

一、創新教學法讓學生自主學習

小孩子從小就要進入學校裡面學習,但是沒有人問過他們願不願意,換句話說,他們是在老師、家長的壓力下才會“認真學習”的。這種學習過程叫做被動學習,學習的效果效率低,且浪費時間。傳統的教學就是單純的“灌輸式”學習,沒能充分發揮學生們的主動性。採用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一位教育家曾經說,最好的教育是讓被教育者不知道自己已經受教。數學老師要把問題擺在同學們的面前,讓他們去思考解決這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向老師尋求幫助,老師給予一定的指導。老師上課之前要給同學們設計好開課的問題,並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他們先自己選擇題目解決,然後老師再做總結。這就要求老師所出題目要蘊含本節課的知識,或者是能夠回顧上一節課的知識。小組成員的分配也要合理,不能夠顧此失彼,要公平公正。這樣能夠讓學生們進行自主的探索,從各個方面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案,然後再討論。這種過程能夠增強學生們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還能夠加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創新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雖然說數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但是,那是對解題的答案或方法的正確性來說的。對於一個數學問題我們可以從多個方面思考,然後採用多種解決方法。但是傳統的國小數學教育,嚴重禁錮了學生的創新思維。遇到一個問題,老師就會將標準方法告訴學生,然後同學們按照這個思路進行思考。等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的時候,學生就可以“照葫蘆畫瓢”,按照之前的解題模式做出正確的答案。雖然這樣的方法能夠增加同學們做題的正確率,但是卻減少了學生創新的機會。如果長此以往,數學問題解題方法永遠不可能簡單化。創新教學法不但是一種教學方法的創新,更是一種創新思想的傳遞。就像是“蝴蝶效應”一樣,用老師的創新帶動學生的創新。採用不同傳統教學方法的創新教學法,將數學多維立體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讓他們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解題。比起傳統的套模板式的做題方法,自己想出的方法可能既複雜又麻煩,但是這是敢於嘗試的表現,這種精神才是學習所需要的精神,這種“不做對不放棄”的毅力才是學習所需的毅力。老師在教學時要將自己和學生擺在一樣的高度,只有這樣老師才會去認真聽取學生的解題意見,才會採納學生的解題方法,這樣才能夠促進創新。另外對於教學方法的創新,老師也可以聽取學生的意見。不要認為學生不懂得教學,他們的觀點缺乏實踐性。但是畢竟教學的物件是學生,他們瞭解自己喜歡和能夠接受怎樣的教學方式,知道怎樣的教學才能引起自己的興趣。也許學生給老師提的建議比較“理想化”,但是隻要老師稍加修改,或是將裡面可行的元素融入自己的教學當中,那麼就能夠找到一套適合學生的教學新方法。對於別的老師的創新教學法也要合理利用,絕對不能照搬。因為使用的物件不一樣,要根據自己的學生加以修改,因材施教。

五篇:國小數學小組合作學習對策

1.合理分組

合作學習,是體現一個團體的合作能力,可讓學生明白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合作學習首先一定要合理地分組。一般而言,合作學習小組4人最合適,最好遵循“就近原則”選擇小組成員。如果是年紀較小的學生,則可兩人一組,即同桌合作。合理建組便於成員合作,同時可以激發各組間的競爭,這樣易於形成和諧的學習氣氛,同學們之間可以強弱互補,共同進步。建組應注意優、中、差生之間的組合和學生之間的性格、興趣愛好、學習能力與身高等各種外在因素的互補,同時需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1]。在小組分配完成後,要進行民主推薦,選出各個小組的組長,並依照性格特點分配組內其他成員的負責要點與任務,這樣的分配保證每個成員都能發揮自己最佳狀態,使任務快速圓滿完成。在每個成員完成各自的任務後,應讓他們嘗試另一個角色中的工作,使他們能彌補自己的不足,得到更多的經驗[2]。例如,在講授“小小的商店”這一章節中,教師可以在班級內開起“小商店”,學生的各種小玩具、文具等均為商店裡的物品,而學生則扮演顧客、店長、店員、收銀員等各種用角色,此時教師需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如分為顧客組、收銀員組、店員組等。在這個教學活動中,如果不分組或分組不科學,則可易產生混亂的局面,降低合作學習效率。

2.科學開展小組合作

在國小數學教學中,不是每個學習內容都需要合作學習的方式,教師應從實際情況出發,比如學生的接受能力、教學的環境裝置、適合的時機等因素,選擇適合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學習。如果教學內容在學生較容易接受的範圍內,就讓學生個人獨立完成學習或進行集體授課;如果知識點多、學習複雜的內容,就可以小組合作完成,即合作學習[3]。學生是否能充分體會合作學習中的樂趣,主要取決教師是否採用了有效的引導方式。教師在展開活動的過程中,要尊重每位參與的學生,無論“差生”或優生,都要做到一視同仁,特別是在學習上成績比較差的學生,更要盡心保護他們脆弱的心靈,儘量消除他們自卑感等。教師還應及時瞭解各組學習情況,並對每個小組作出評價、建議與鼓勵。而能使合作學習有成效的重要條件之一是:充裕的學習時間。教師讓小組進行操作、研究、探討、交流思考的過程中,要使每個學生都能有發言和提問的機會,使學生能相互補充,互相進步,這需要教師留有充裕的時間讓他們進行自主思考,在解決問題後才會豁然開朗,記憶深刻,合作學習才會有顯著的成效[4]。例如在講授“圓的認識”這一章節時,教師可將全班分為五組,讓學生分組找出生活中是圓形的物體,看哪組找出的物體最多,在講解關於“圓”的相關知識後,教師又可分組進行合作學習,即讓學生分組進行練習,看哪一組能夠較準確地畫出圓形,準確地測量出所畫的圓形的半徑與直徑。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

3.重視個人與小組評價

在合作學習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建議與鼓勵都是至關重要的,這對學生以後的學習起到很大的積極作用,所以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的評價,更應慎重考慮才可以說出每一句評語。教師要做到這樣,首先要將個人評價與小組評價進行有機結合,既要注重個人評價,又要注重小組評價,肯定個人在小組合作中的重要性,對學生之間出現的合作互助關係給予表揚;其次要注重學習過程中和學習結果的評價,尤其要注重學習過程中的評價,肯定學生合作過程中的表現,並對合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給予相應的指導,使學生及時糾正錯誤[5]。綜上所述,小組合作是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教學的方法,其不僅可以讓國小生學習到基礎的數學知識,而且可以培養國小生的合作精神,同時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助於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第六篇:國小數學高效教學現狀

一、對國小數學教學現狀的分析

在多年的國小數學教學活動中,從傳統到現代,從舊到新的更替過程中,國小數學教學確實出現了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教學隨性,目標不明確

明確課堂教學的目標是每一名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最基本要求。由於長期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很多教師對於教學目標的理解只是單純地讓學生掌握教學重點和難點,應付考試。其實,教學的目標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也不只是“授人以魚”,而更重要的應該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授人以漁”,讓學生知道怎樣學習,怎樣做人,從而能夠自主學習,健康成長。所以,在國小數學的教學中,教師教學不應隨性而為,應該在明確教學大目標的前提下,重視學生的認知、情感,培養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2.教學陳舊,方法不恰當

雖然新課程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但是有一部分教師卻對其視而不見,依然沿用舊法,照本宣科。教師的陳舊教學觀念“,權威者”的教學角色,“一言堂”的教學方法沒有得到改變,學生的主體性也得不到彰顯。再加上數學學科主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很難通過語言就表達出來的,而國小生本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又很弱,教師若是教學方式不恰當,只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教學活動高耗低效。

3.教學盲目,追求形式化

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還有一部分教師能夠認識到新理念、新精神的教學優勢,願意轉變觀念,更新教學方式,但卻對教學改革的理解不夠深入,教學中不求實效,只是盲目地追求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外繁中空。課堂上,學習氛圍看似熱鬧非凡,但卻雜亂無章;學生看似津津有味,卻是被絢麗的教學形式吸引眼球,教學的實質內容則被掩蓋,嚴重地影響教學效率。

二、對國小數學高效教學的策略

1.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師素質修養

在新課程中,將教師比作一眼清泉,泉水常新長流,才能給學生注入新鮮的血液。在創設高效的國小數學教學的路上,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需要研究的方面也很多,但是最關鍵的前提是教師,他們戰鬥在教育的最前線,就應該緊跟教育潮流,與時俱進,積極地參加教學培訓活動,不斷地學習,更新觀念,科學定位自我角色,提高教學水平,在改革的路上,敢於嘗試、改變,勇於探索、創新,在教學中將新的教學觀念落到實處。

2.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創設教學情境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有效的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不僅能夠形象直觀地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給學生帶來的困惑,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自主參與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如何才能創設為教學活動服務的好情境呢?

(1)情境要具有趣味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托爾斯泰曾經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地瞭解國小生的生性特點、興趣愛好,從兒童的角度出發,思考和安排教學內容,將一些學生覺得枯燥無味的知識設定成一個簡短的,具有童真、童心、童趣的故事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習成為一種樂趣和享受。例如,在教學《平移和旋轉》時,創設了“黃鳥與青鳥”的故事:一日,風和日麗,湖面平靜如一面鏡子一般,突然,兩隻小鳥的爭吵打破了湖面的寧謐。它們在幹什麼?側耳一聽,黃鳥說“:我站在船頭,我走過的水路比你長。”青鳥不甘示弱:“我站在船尾,我走過的水路比你更長。”它們兩個吵得面紅耳赤。順勢,教師設疑:同學們可以給它們評評理嗎?以此小故事,引導學生進入學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

(2)情境創設要有可探究性,能夠深化學生的認知。數學是一門邏輯思維性比較強的學科,探究學習自是必不可少的活動環節。所以,在教學中,應該多給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並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同時,由於學生之間存在認知水平的高低差異,所以,探究活動的進行一定要優先考慮學生的實際能力,從而有針對性地創設一些富有挑戰性和探究性的問題情境。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設定了“轉變角色”的問題情境:今天,讓你們過一把老師癮,換你們問我問題怎麼樣?你們自己隨便說一個多位數,老師就能直接判斷它是不是能被3整除,相信嗎?在教師大顯身手的過程中,學生充滿了好奇和疑惑,急切地想要知道這個解題的“絕招”。而後在教師引導下,進行探究活動,解開謎團,加深認知。

(3)情境創設要有實踐性,能夠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教學活動的目的不是製造高分的機器,而是培養學生成為全面、健康發展的人才,能夠適應社會,服務社會,貢獻社會。學生不僅學的是知識,更重要學的是能力。實踐是培養能力的最佳手段,《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了教學活動中動手實踐的重要性。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實踐情境的創設,給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讓數學學習充滿觀察、分析、操作、模擬、推理、遷移等具有探索性和挑戰性的行為,讓學生在參與數學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在親身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的基礎知識、技能,經歷知識的產生過程,探索知識的延伸奧祕,獲得整體能力的提升,增強動手能力,形成應用意識。

3.有效地聯絡生活實際

注重聯絡生活,讓學生學習數學、實踐數學、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基本原則。《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對於學生學習能力的評價標準,掌握了多少知識,取得了多少分數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應該是學生能否應用這些知識,應用了多少。在國小數學的教學中,有效地聯絡生活,不僅能夠增加學生對抽象數學知識的熟悉感、親切感,激發學習興趣,還能提高學生對於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增強數學思維意識,能夠用數學的眼光和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數學應用的廣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