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學生課堂互相評價的研究與實踐

才智咖 人氣:2.89W

學生課堂互相評價的理解與實踐

[學術論文]學生課堂互相評價的研究與實踐

逸夫中學    陳榆
 
 摘要: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筆者以學生課堂學習的相互評價為突破口,把學生引導到評價中去,把評價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評價中交流,在交流中學習,在學習中發展,落實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大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關鍵詞:互相的評價    研究     實踐

一、為什麼要進行學生課堂互相評價
 課堂評價是一個收集、綜合和分析資訊的過程,是瞭解學生的各項技能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等資訊的過程。根據“多元智慧理論”(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的闡述,人類的智慧體系中包含了人際關係智慧(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這是指能有效地理解別人和與人交往的能力。由於近來西方文化已經開始認識到心智與身體間的聯絡,所以人們開始重視精通人際交往行為的重要價值,體現在生活中,這項智慧可以使我們瞭解別人,與別人溝通,注意他人的情緒、氣質、動機和技能方面的差異。深化到課堂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擅長人際關係技巧的學生喜歡和年齡相仿或不同型別的人交往。由於具有影響同伴的能力,他們在小組工作、集體攻關和合作中經常有優異的表現;同時一些缺乏自信或低自尊的學生,通過那些樂於社會交往學生的幫助,雙方共同營造“同伴支援網路”(partner supported net),從而成就了一個有凝聚力的團體,他們自身亦提升自尊,發展友誼,促進學業。
 傳統課堂教學大多采用“教師問—學生答—教師終結性評價”的模式,教師成了課堂評價的“主宰”。反觀現代中學生特別是國中生的情緒特點,他們的情緒易興奮強烈,而且極不穩定,很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有時當他們處在熱情洋溢的時候,如果受到教師不當評價的挫折,就很容易灰心喪氣。比如在進行課題試驗前,有一次我讓學生將“I come from China.”改為一般疑問句,大部分人能正確進行轉換,於是我換成“I am from China.”原本我的出發點是想讓學生順便複習一下以往的句型,沒想到叫起一個學習程度中等的學生以後,他竟然回答“Do you from China?”當時,我一著急,馬上介面:“怎麼會用do呢?原句中的be動詞為什麼不用呢?”幾個問題下去,雖然沒有直接說“你錯了”,但很多學生包括他也知道自己犯了低階錯誤,只是這個“知錯”的過程對他來說太快了,他立即羞紅了臉,低下了頭。其實現在反思一下,如果當時讓學生之間採用一種互相評價的方式,或許犯類似錯誤的人不止他一個,大家互相分擔這份尷尬、互相指正效果肯定比我當時的直接評價要好得多。
 引導學生互相評價,能使學習的整個過程都確實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這種需要正是學生在精神上特別強烈需求的。引導學生到評價的過程中,正是為學生提供了發現、研究、探索的空間。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傾聽別人發言,進行評價交流,深入學習,最終獲得知識,這也正是布魯納所說的“知識的學習”的一種手段。因此學生課堂上的互相評價也是他們展開自主學習的過程。
二、怎樣引導學生進行課堂互相評價
 1、要讓學生對互相評價產生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學校所規定的`功課,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對教師而言,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學習和生活的“聰明環境”,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在進行試驗前,我先抽出一些時間來考慮目前的硬軟環境。硬環境包括了書籍、磁帶、學習欄、光榮樹等;軟環境包括了為學生樹立學習對手,提供可取長補短的小組組合,盡力創設同學間相互交往的機會等。我相信,置身於積極、充滿刺激和互相作用的環境裡,教與學的雙方才能夠持續地、長期地、穩固地促進心智慧力的發展。
 做好環境創設的準備工作之後,我就循序漸進地在課堂上進行合作評價的改革試驗。從教師方面來講,我逐步改掉以前較為模式化的“複習—新課—練習”的課堂教學形式,多為學生創設情景,如shopping,visiting, asking for help, talking about the weather, the family, personal information, surrounding environments等等,同時串聯各課的對話,引入遊戲,也就是多為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調動他們參與評價的積極性。
 另外,從學生的角度著手,我並不追求一蹴而就的效果。我用一週的時間讓同桌兩人進行互相評價,此時他們之間的交流都比較從容自然。接著再用三週的時間讓四人小組進行討論交流。這時問題就浮現出來,有表現過多、過分積極的;也有因害羞、內向而漸漸趨於沉默的,這一階段的問題需要我們把握好處理的方式和方法。對於積極的學生應引導他向言簡意賅的層次上發展、提高;相對消極的則更要多給機會,多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他們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只要有一點點進步,哪怕只是聲音響亮了些,發音流利了點,就毫不吝嗇地給予充分肯定。根據我的實踐經驗,這對他們樹立評價的信心大有裨益。接下來再用一個月的時間將這種評價推廣到整個小組,即三個四人小組之間的交流。我發現這個程度的交流難度竟是出乎意料的小。原來,小組活動他們常有,包括交作業、衛生勞動等,學生之間的接觸較多,較少陌生感,加上之前有四人小組的鍛鍊,因而這個階段只是相當於上個階段的加強演練與適當加深。當然對於那些交際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由於在準備工作時已在各組設立了他們的對手,因此這個階段的評價對他們來說就特別的刺激,作為教師此時需要了解的就是他們的情緒,要讓他們學會在評價中尊重他人,同時自己也能獲得更多知識;而那些較為普通的學生,他們在小組裡能感覺自己聽到的評價多了,涉及面廣了,如果能在小組裡也發上言,自信心也就更足了。最後我把評價的面鋪向全班。有了前面的評價經驗,此時學生主動學習的空間大了,精神活力得到充分的釋放,思想也就被激活了,因此能在輕鬆愉悅的學習交流中主動發言,積極互動。
 2、保證學生能充分地參與合作評價。
 由於現階段我國教育體制總指揮棒方向尚未改變,成績測試和終結性測試比較受到重視,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做到能犧牲暫時的小我,因為畢竟試驗初始階段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與障礙,難免會影響學生而波及自己的“分數”,對於這一問題,我個人的原則是堅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而少去考慮教師自身的“利益”。在傳統教學時,往往教師“高談闊論”,學生卻“似懂非懂”,雖然教師很辛苦,但經常是事倍功半。現在,我充分注意到學生髮展的潛在性、主動性和差異性,在課堂上保證學生有自主表現和發展的空間,著實地為每個學生提供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例如在做shopping的對話時,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at the shop 的情景。有學生編了以下一組對話:
 A: Hello! Can I help you?
 B: Yes. I want some bananas.
 A: How many do you want?
 B: I want six.
 A: Here you are.
 B: Thanks.
 針對這則對話,我讓學生談談它的長處與不足。學生列出的長處有:售貨員招呼恰當,顧客語言簡潔,雙方有禮貌等。列出的不足有:內容太少了,可以多加幾種水果,如pear, pineapple等;沒有詢問價錢,他們建議可以加入how much 的句型;有同學提出我們學過Could it be a little cheaper?的說法,可以把它用於討價還價;還有同學指出買東西經常要找錢,不妨加入change一詞。順著這些要求,我讓學生再逐步拓展,最終呈現出以下這一則比較豐富的新對話:
 A: Hello! Can I help you?
 B: Yes. I want some bananas.
 A: How many do you want?
 B: I want six. How much are they?
 A: Two yuan a kilo.
 B: Well, how much are my bananas?
 A: They are three yuan fifty fen.
 B: Ok, do you have any pears?
 A: Yes. Three yuan a kilo. Do you want some?
 B: Sure. Give me four pears, please.
 A: Ok, five yuan, please.
 B: Oh, the pineapples look nice. What’s the price of them?
 A: Four yuan a kilo.
 B: Oh, I have so many fruit here. Could they be a little cheaper?
 A: Yeah, maybe I can give you three yuan fifty fen a kilo.
 B: That’s good. Give me two, please.
 A: All right. Three yuan for them.
 B: Ok, here are fifteen yuan.
 A: Oh, thank you. Here’s the change, three yuan fifty fen.
 B: Thank you.
 當然,從前一則對話到後一則對話的轉變並不是三五分鐘能完成,它在學生們不斷的討論、交流、改進中漸趨豐滿,所以雖然這則對話的產生最終花了將近20分鐘,我認為還是值得的。因為對話中體現了學生能掌握幾個語言點,如how many+複數名詞,a little+形容詞比較級,how much除了用來問數量外,還可以問價格,以及一些交際用語,與此同時,也滿足了他們在學習上的成就感,樹立起他們學習的信心,這一點正是我們試驗過程中需要達到的。
 3、要教給學生正確的評價方法。
 我在試驗前就先讓學生明確互相評價是一種互相學習的方法。它歸根到底的作用還是為了促進學習,提高成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風格,他們並非全然獨立,沒有人的習慣或特質一定比別人好,他們只顯示出某種差異。在合作評價時,一定要培養尊重個別差異的良好心態。在進行評價時,學生必須明確自己的角色與作用。評價者在評價之前,必須將對方的發言聽清楚,根據發言內容進行思考,結合自己所學知識,選擇適當措辭進行評價,然後再虛心地傾聽別人的反饋意見。在進行評價時鼓勵他們可以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可以對問題的答案提出異議,據理力爭;也可以在贊同別人的同時,說明自己的理由,補充自己的特點。總之我主張他們在課堂上能大膽地對其他人的表現進行全方位的評價,在班級中形成友好互助的學風。此外,要特別引導學生掌握評價的語氣,內容要簡潔,原因要準確清晰,解決辦法要能有說服力等等。我相信這從另一方面來講,也正好培養了學生邏輯思維、語言智慧等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三、課堂互相評價的結果
 通過互相評價,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出來了,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有顯著的提高,學習能力也得到加強,學習效果明顯好於從前。我所帶的試驗班學生來自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33所國小,基礎參差不齊,國小沒學過英語的有25人。七年級期會考平均分比同年段最後一名還差12.5分,但經過一年半的試驗改革,現在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明顯提高,班級卷面平均分在八年級上學期期末考中已列於年段第一名。此外,通過互相評價,使課堂中心程多元、靈活態勢,促進學生自主獨立地發展;學生在互相評價、共同討論的過程中,學會了互相幫助、互相激勵、互相交流、互相啟發,也學會了合作,並在合作中發展;與此同時,學生通過各種評價正確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從而促進了人格的發展。
四、今後研究與試驗的方向
回顧這一年半研究與實踐的過程,本著揚長避短、開拓進取的精神,我將努力探索,繼續走教育改革之路。為了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合作評價的理論,下一階段我將更注重以下幾方面的研究與實踐:
 1.仔細回顧這一階段以來所經歷的不足,例如:如何通過學生間的互相評價提高其書面表達能力,調整學生互相評價過程中的氣氛,轉變教師在評價過程中的角色等等,注重考慮將這些方面提到一個較為令人滿意的層次。
 2.積極地聽取同行意見,學習他人長處,注意吸收其他教師在試驗過程中的可取之處,並將其有機地、靈活地運用到自身的試驗專案上來,使該試驗專案內容更為充實。
 3.使互相評價從課堂教學的一個環節逐步走向以評價學習為主導的新型教學模式,將這一評價形式設計為課件模式,並將其推廣為自我評價、生生互評、師生互評、師師互評等相結合的評價體系。
 4.從課堂學習上引導學生互相評價逐步走向班級管理的綜合性評價,將評價的結果從單純反映學習成績拓展到綜合反映學生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李靜純等.《基礎教育英語教學評價研究與探索》[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61-64
[2].羅少茜.《英語教學中的行為表現評價——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22-25
[3].豪爾˙迦納博士.《多元智慧教與學的策略》[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31-34
[4].潘釗家.《學習理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