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教學論文:新時期大學生媒介教學思路的論文

才智咖 人氣:1.39W

中西方媒介素養教育模式之比較

媒介教學論文:新時期大學生媒介教學思路的論文

隨著西方已開發國家媒介素養教育的不斷深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開始對媒介素養教育的“模式”進行探索。基於各國的不同國情,主要的模式有以下3種。一是英國的“批判———發展”模式。媒介素養教育理論被概括為6項內容:媒介組織、媒介形態、媒介技術、媒介語言、媒介受眾、媒介再現,強調公民對媒介的整體理解,包含著強烈的分析和批判意識。二是加拿大的“批判———識別”模式。加拿大繼承了英國的批判思想和意識,但是由於美國強勢的媒介文化的劇烈衝擊,使得加拿大人產生了文化身份識別危機。因此,加拿大媒介素養教育中又提出了“文化識別”的內容。三是美國的“保護———賦權”模式。一方面,美國學者認為,媒介中的“色情”“暴力”等內容氾濫,媒介教育就是要保護未成年人,使他們具有免疫能力;另一方面,20世紀80年代以後,側重點轉向強調“賦權”,意在“使學生掌握對媒介內容中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內在資訊的分析能力,最終達到有效而理智地使用媒介的效果”。中國的媒介素養教育起步較晚,但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曾經引起學者的關注。早在1924年,我國著名新聞工作者邵飄萍就說過:“新聞與人生之關係既如此之密切,新聞知識應列為國民普遍知識之一。”“中學以上的學校都應開設新聞課程,大學應設立新聞系。”

1929年,著名新聞學家戈公振也指出:“新聞學是無條件的一種國民修養,倘若不讓每一個公民都能知道報紙是出於什麼需要來的,報紙有何力量……”但是,鑑於當時的國情、民情,這一思想並沒有被應用到實踐中去。只有到了20世紀末期,當大眾傳媒日益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學者才提出了中國內地真正意義上的媒介素養教育問題。在中國開始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研究時,國外已經過了4次“正規化”轉變,因此這4種“正規化”在目前中國的媒介素養教育中都有體現。如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博士白傳之、閆歡提出在中國構建“辨析———發展”模式。“辨析”和國外的選擇辨別、分析批判理論同源,旨在提高受眾的資訊接受能力;“發展”則是站在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立場上,用來“發展”公民的整體素質,“發展”和諧的“人———媒”關係。陝西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南長森提出可採取組織教育、社群教育和自我教育互動的模式,把媒介教育看成是“勞動者生存、發展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從實踐上看,自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學在本科生中開設媒介素養公選課後,中國傳媒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也迅速跟進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實踐。目前,國內多數高校都以講座、選修課、社團活動等形式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實踐活動。

大學生群體心理特徵及媒介接觸情況分析

研究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必須考慮這個群體的特殊性,尤其是他們的心理特殊性。大學生年齡一般為18歲至23歲,按照發展心理學,這一階段處於從青年晚期到成年前期的過渡階段,其基本特徵是:生理髮展趨於穩定,心理髮展尤其是情感過程趨於成熟,性格已基本定型,智力發展達到全盛時期。具體表現還有以下3個方面。第一,由於精力充沛,他們對社會關注增多,批判性思維開始增強,但由於社會閱歷較少,理性辯證分析問題還有困難。第二,他們的情感雖然趨於成熟,但是還比較脆弱,表現為意志薄弱、依賴性強。第三,他們思維活躍,主體意識增強,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維,並注重自我挑戰、親身經歷,對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有極大的興趣。大學生的心理特徵決定了他們在新的媒介環境中媒介接觸行為更多。筆者通過對河南省8所高校大學生媒介使用情況調查發現,除書籍外,29.9%的大學生每天的媒介接觸時間為3~5個小時。在對媒介的選擇上,74%的學生選擇網路為最經常關注的媒介。在網路接觸時間上,33%的學生每天上網1~2個小時,24%的學生每天上網2~5個小時。筆者在對個別大學生的深度訪談中,他們表示對傳統的報紙、電視等媒介的關注很少,多數時間都沉浸在網路等新媒體之中。雖然大學生接觸媒介時間長,但對於媒介的`認知能力卻不容樂觀。因此,在新的媒介環境中,採取科學的教育模式,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就顯得更加迫切。

新媒介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模式探索

結合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現狀和心理特徵,筆者認為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可採用“分析———參與”模式。第一步要通過基本的媒介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媒介分析能力、資訊鑑別能力,貫穿在整個教育過程的主要就是“分析”,是以大學生為主體對媒介、媒介資訊的學習思考過程。第二步是讓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媒介活動,用不同型別的媒介實踐活動來提高媒介使用能力,以適應和把握日益發展的資訊時代,為自己的成長成才服務。這種模式可以用4種方法來實現。第一,進行媒介通識教育。讓他們能夠對媒介有一個整體認知,便於他們將自己零碎的媒介知識進行整理,奠定自身基本的媒介素養。第二,提高資訊分析辨別能力。當今的大學生所能獲得的資訊是超量的,需要提高他們獲得有效資訊、免疫有害資訊的能力。前兩方面的教育著重體現在大學生“分析”能力的提高上面。第三,加強資訊傳播道德教育。在新媒介環境下,大學生參與資訊傳播成為可能,必須對他們進行資訊傳播的規則和道德的教育。否則,會帶來嚴重後果。第四,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媒介資訊傳播活動。大學生參與媒介的能力雖然較差,但是他們的積極性很高,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在實踐中提高媒介素養。課堂教育平臺。媒介素養教育課程有3種形式:一是作為獨立的一門必修課程,二是作為某一正規課程的一部分,三是作為一門選修課。目前,第三種形式已經逐漸被高校所接受,不少學校開設了媒介素養課程,但多數是全校選修課的形式,這樣只能照顧到一部分大學生群體。筆者認為,有條件的高校應該進一步將選修課上升為必修課,把課程的覆蓋面擴大到全部學生。媒介教育平臺。

通過媒介機構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是一個重要平臺。一是利用校園網、電視臺、校報、廣播等校園媒介,給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媒介知識。二是利用校園媒介引導大學生參與到校園媒介的資訊製作中來,讓他們從事日常的採、編、播等工作。三是通過和有關媒介合作,吸引大學生參與到媒介執行過程中來。如《中國青年報》攜手國內重點高校共同發起成立的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就是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非常有益的嘗試。社團教育平臺。高校要成立媒介素養教育研究社團組織,通過開展各類媒介素養教育活動,普及推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在教師方面,建議在有新聞傳播類專業的高校成立媒介素養教育協會,通過定期開展實踐教學、問卷調查等活動,交流教育經驗,研討教育理論。在學生方面,要以專業教師為指導,以新聞院系學生為主成立一支大學生志願者隊伍,深入學校、社群以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知識普及、傳播和教育工作。自我教育平臺。加拿大媒介教育專家JohnPungente提出了媒介素養教育的八大成功要素,其中第一條就認為,“傳媒教育必須是一個由下而上的‘草根運動’”。在筆者所進行的河南8所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調查中,“你認為是否需要學校設定媒介素養教育課程”一題的調查結果顯示,87.8%的學生對開設媒介素養課程持肯定態度,這說明他們多數都有接受媒介素養教育的要求。我們要合理引導大學生主動學習,不斷進行思考總結,逐漸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

結語

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剛剛起步,任重而道遠。10餘年的探索為我們的實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也為我們進行理論創新提供了動力。我們要有開拓創新精神,突破陳規,從培養高素質人才、迎接資訊時代挑戰的角度,不斷推進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和研究,形成富有特色的教育模式,使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理論更加完善、教育行動更加規範、教育效果更加明顯,並最終為國民媒介素養的提高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