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下的文學變革論文

才智咖 人氣:1.9W

一、新媒介時代下的文學審美視域

新媒介下的文學變革論文

(一)文學藉助語言文字的符號長期陶冶著閱讀者的情操,它創造了另一個精神家園供人們生活,讓人們藉以躲避現實的陰霾。然而,在新媒介時代,傳統文學開始受到電子媒介技術的衝擊,傳統的精英文學、經典文學被邊緣化。在媒介技術影響下的後現代主義消費文化,使大眾文學、網路文學等邊緣文學得以發展。在電子媒介興起之前的機械印刷時代,文學對普通人而言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一直被標榜的經典文學、純文學更是神祕的。而在新媒體時代,文學以其多種方式的呈現使人們身心獲得前所未有的解放,人們可以通過媒介技術表達個人獨特的情感,這便將文學拉回到普通生活,文學從此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烏托邦。普通人通過網路來宣洩自己的情感,大膽解構傳統文化和精英文化,比如我們可以在“榕樹下”“晉江文學”等網站看到大量的網路小說,也可以自己發表作品,甚至網路上一些優秀的作品被出版成紙質作品,或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還有一些藉助於現在數字技術的文學型別,像超文字小說、互動小說、接龍小說等,其特有的審美感受和文字形態給我們帶來了深遠影響。網路文學不僅數量很多,而且內容繁雜瑣碎,充滿感性色彩,偏離了文學的載道功能和權威性的話語模式,對權威話語構成挑戰。網路文學拋棄傳統文學的歷史意識和審美的深度感,以其平面、陳雜的文字特徵和戲劇化的敘事策略,顯示了後現代文化的價值立場與美學趣味。紙面沉澱的經典的文學性被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流動感文字所取代,強調了人對機器、文學對技術的依賴。文學的審美韻味讓位於感官消費,文學經典的沉澱性讓位於數字化的複製和拼貼技術,數字媒介文字的快速消費觀,也導致了經典距離感的消失,用祛魅的方式褪去了文學藝術的原有韻味。(二)數字媒介對文學的重寫劉勰在《文心雕龍》裡闡述了自己的文學史觀,他以諸代文學發展變化的歷史事實,提出了“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的理論,說明文學隨著時代的推移和世情的演變,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會發生變化。馬歇爾·麥克盧漢的名言“媒介即資訊”,也證明了由於媒介的傳播作用,文學從來不是一個流變的話語系統,也從來沒有某種固定化的文字樣式。在世界歷史文明發展的程序中,從結繩記事到甲骨鐘鼎、竹簡帛書、羊皮草紙,直至機械印刷術的發明和網路時代的出現,已經歷了若干次的媒介革命,每一次媒介的變化必伴隨著文學自身的發展流變與文體的創新。比如,在中國,詩歌從古體詩發展到現代的自由詩,文章由古代的文言文、繁體字發展到現代的白話文、簡體字,都同書寫媒介有著緊密的聯絡。而在西方,機械印刷術的興起與發展和長篇小說的興起更是有著直接的關係。各國、各民族文學都體現著這樣的共性特徵,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特點,文學也是基於這些特點而變化的,新的時代文學又將以新的面貌延續著文學的精神內涵。而現在這個時代的文學特點則是,數字技術的變革和隨之而來的新媒體時代的發展,正在使傳統意義上的文學消解。“不管我們是通過言語還是印刷的文字或是電視攝影機來感受這個世界,這種媒介———隱喻的關係為我們將這個世界進行著分類、排序、構建、放大、縮小、著色,並且證明著一切存在的理由。”人類的文學史可以說是媒介演進、載體延伸的傳播史,文學存在方式的每一次改變都與媒介和傳播的進步密切相關。新媒體時代下的文學是文學與電子媒介藝術聯姻的結果。所以說,數字技術是對文學的重新書寫,強化的數字技術重鑄了文學的新媒體藝術的數字化魅力。數字文學使通過書頁文字獲得間接形象的語言文字變為綜合運用文字、圖畫、聲音、動畫、媒體等多種符號的新媒體文藝。超文字更是解構了文學的.權威性,使讀者和作者一起享受新型文學。一方面,我們要看到數字文學在對技術依賴的同時所導致的對文學審美韻味和藝術意蘊的一定程度的消解,另一方面,我們要看到文學的審美內涵,即文學性並不會因為數字技術的出現而改變。所以,在數字文學對傳統文學祛魅的過程中,也在實施數字技術與文學性的新結合,打造賽博空間新的詩意。

二、新媒介時代下文學的藝術特點世界文學

由傳統文學向新型文學轉型的時候,舊有的文學生成和延續的物質基礎即機械印刷業已經崩潰,新的文學生成語境和傳播渠道正在形成。隨著世界由工業社會進入後工業社會,媒介傳播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機械印刷時代正在迅速走向衰落,電子傳媒時代已經來臨,印刷機漸漸讓位於廣播、電影、電視和網際網路。這種變化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發生著,語言文字媒介的地位正在迅速降低,電子資訊媒介變成了主要的媒介傳播方式,與後工業社會相伴而生的新傳播形式不僅從根本上消解了基於形而上學思想之上的現代思想,而且也從根本上消解了現代人文話語。在新媒介時代,傳統意義上的那種以單一性和有機統一性為本質屬性的文學話語形式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跨越文字界限的、無序的新形式的文字話語。作為一種新媒介語境下生成的新樣式的文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出現在人們面前,衝擊和滲透著舊有的文學經典。(一)互動性與賽博文字性在新媒介時代,電子媒介變為最基本和重要的一種傳播途徑。電子媒介是一種完全不同於語言文字媒介的傳媒方式,在過去的書籍、報刊或書信傳播方式中,自我和他人的交流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自我只是單獨地表達自己,得不到任何直接快速的反饋。伊瑟爾在接受美學中提出“閱讀是雙向互動作用的動態構成”,他“反對單向的被動接受那種外在的給予,認為文學的特質在於由讀者從文字內部去把握物件”。而在網路上,自我和他人是直接的交流,處在相互滲透的狀態中。在網路中,文學是創作者和接受者積極互動和雙向交流的結果。讀者可以把最新的評論傳達給作者,這樣作者就能最快地得到讀者的反饋,並在原作品上繼續修改,最後反饋給讀者。隨著電子傳媒形式的廣泛應用,傳統意義上的巨集大敘事與結構嚴謹的經典文學作品也不復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內容陳雜、結構複雜化的話語文字。福柯的“作者是什麼”,以及著名的解構主義者羅蘭·巴特的“驚人”之言———“讀者的誕生應以作者死亡為代價”,都標誌著文學作品與其作者之間舊有紐帶的終結。網際網路上的互動性寫作,使一篇文章可以由不同的作者完成,讀者也可努力參與其中。網路寫作中最方便的方式就是文字剪下、貼上、複製和連結。它可以將不同形式、不同民族和不同語言的文字便利地連到一起,從而使文學文字變成某種複雜無序的混合體。網路接龍小說、合作小說、個人部落格甚至是各大論壇,都開創了新的文學形態。超文字的連結方式可以在文字中加入圖片、音樂、視訊等來豐富文字自身,也准許讀者對文字進行多次修改和創作。超文字的多種連結可以為讀者提供不同的文字組合,讀者讀到的不再是傳統的有序文字,而是根據自己的選擇可以讀到不同的開頭、過程和結局。瑪麗-勞爾·瑞安(Marie-LaureRyan)認為,電腦的視窗敘事發揮著螢幕的功能,是向敘事文字開啟的一箇中介視窗。文字在連結視窗中不斷被延伸和改寫,敘事文字既有作者的設定,也有讀者的主體參與痕跡。美國的邁克爾·喬伊斯1990年推出的小說《下午》被稱為“超文字小說的始祖”。該小說主要採用“外部連結”,通過讀者的意圖和點選,會進入不同的敘述方向。賽博文字還呈現出動態性特點,可以定時跳轉產生隨機性文字,通過限制和延遲文字的閱讀時間,限制閱讀時段,甚至把連結引向一份報紙等方式,使讀者體會到新奇的感受。例如,在史都爾·摩斯洛坡的網路文字《漫遊網際》中,螢幕上的文字每30秒就會改變一次。同樣,讀者也付出了不同於閱讀傳統作品的努力與參與。(二)自由性文學從產生那一刻起就與社會生活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緊密關聯。在傳統的文學創作中,文學對普通人而言是神祕和神聖的。在新型文學的創作中,文學的創作、發表、接受都以自由為前提,更具有吸引力的是寫手們可以隱姓埋名,獲得前所未有的解放,個人獨特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宣洩和表達,文學對普通人而言再也不是遙遠的烏托邦。傳統文學的話語體制是精英話語體制,與傳統文學相較,網路文學擁有自己獨特的非主流話語體制。在新媒介下,文學的寫作則更加開放和自由,文學創作顯示了其無功利性的本質,實現了心靈和精神的自由表達。傳統文學創作中的審稿人是編輯和讀者,而在網路文學創作中,由於網路技術所具有的新特點,所以其審稿人已經變為網路讀者和網路的監管者。網上發表的作品直接、簡單,使一切非主流的作品都獲得了話語權力,一切處於壓抑狀態的思想都可以盡情地表達。他們可以宣洩感情,表明自己的存在,正如海德格爾說的,“人顯示自己為說話的存在者”,“人這個存在者正是以說話的方式揭示世界也揭示自己”。網路及其文學被媒介的技術性所消解,又被技術的藝術化所閒置,經典的內容和典雅的審美情趣由於技術複製手段而逐漸減少,平面化的所指在消除歷史傳統和社會經典文化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原有的審美感受。網路文學多自由的意義,就在於它給予每一個人以平等的符號權力。在網路中,文學傳播載體的日益廉價和便捷所誘發的文化民主,把文學的主導權交到了民眾手中,也給了人們精神和心靈的自由,個性張揚和情感宣洩的自由。(三)位元介質數字化的複製和拼貼技術,正使我們以便捷的技術操作享受著虛擬世界的快樂。本雅明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指出:“技術複製能把原作的摹本帶到原作本身無法達到的境界。”傳播媒介的每一次革新都推動著文學形態的變化發展,每一種新的傳播工具都縮短著時間與空間的距離。數字傳媒時代,文學通過位元的透明、便捷等介質,讓其在數字技術平臺上呈現出數字化、多元化、快速和便利的新形象。“位元沒有顏色、尺寸和重量,能以光速傳播。它好比人體內的DNA一樣,是資訊的最小單位。”網際網路上的虛擬世界實質上是一個位元化的世界,這種位元化的媒介,使得文學作品的創作、修改、貼上、複製以及傳播越來越便捷。經典的文學作品可以通過電腦加工轉成位元數字媒介放在計算機和網際網路上,擴大影響力。反過來,數字化作品的位元介質讓其可以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自由地傳播,其獨特的影響力也擴大了文學的生產和消費。作者可以隨意美化自己的作品,讀者可以參與到作者的敘事中來,更可以盡情閱讀肆意評論作品,並且能夠快速和別的讀者甚至作者進行各種交流。複製、貼上變得非常簡單,大的儲存容量也不成問題,文學作品及其評論在網路空間產生的速度和數量是空前的,幾乎每天都有大量作品在“起點”“晉江原創”“榕樹下”等網站上發表,各種貼吧、論壇、部落格也都有大量作品。(四)多媒體性媒介是符號生產的中介,媒體是符號傳播的載體。媒介並非只是工具,“技術的影響不是發生在意見和觀念等層面上,而是要堅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變人的感覺比率和感知模式。”數字技術十分便捷地把符號生產和檢視消費傳遞給讀者。數字媒介可以利用視訊和音訊等圖、文、聲、影虛擬敘事,還可以把多媒體和超文字結合起來,讓影象文字無窮連結,讓連結中的連結、文字中的文字成為文字表意的延伸。傳統文字具有符號單一性、文字靜態性、結構平面性等特點,而數字文學則充分利用和發揮多媒體技術,通過多媒體技術使聲音、文字、影象、動畫等自由轉換,呈現出一種動態性、多線結構的跳躍性視覺文字。這樣就突破了以往傳統文字所帶來的侷限性,這種陌生新奇的多媒體形態提供了傳統文字無法提供的閱讀功能。利用網路技術的超連結功能,只要打出要搜尋的內容,查詢結果便會迅速出現。

三、新媒介時代文學存在形態與消費

(一)新媒介時代的文學型別總體而言,數字化文學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形態:一是傳統的文學作品(即紙質的文學文字)的數字化。把傳統文字上傳到網上供人們瀏覽和下載,或是圖書館把一些稀有的文獻文字輸入數字化圖書館,都屬於此類。二是網路原創文學的創造。由普通人在網上發表自己的原創作品,不用或少用一些超文字技術,作品的作者和讀者可以互動交流。這造就了大量的網路寫手,如痞子蔡、安妮寶貝、慕容雪村、桐華、流瀲紫、匪我思存等,他們的作品從網上火到網下,從網路文學作品到出版紙質書籍再到改編成影視劇作品,為他們自身積累了超高的人氣。一部分部落格文學也可以放在此列。以《杜拉拉昇職記》為例,最初只是作者李可2006年在和訊網部落格寫的2000字的職場小說,主人公機智、活潑,文字感性,充滿了彈性。後來被圖書發行商發現,有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完整的《杜拉拉昇職記》。高點選率的作品可以為站賺取利益,也可以被商家出版成書籍、改編成電視劇電影,獲得不菲的商業利潤。國內說的“網路原創文學”一般主要就是指這一種型別。三是新生的、完全意義上的數字文學。這類新型媒體的文藝作品以數字媒介為載體,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功能,是隻有在計算機和網際網路上才能實現的超文字文學。多媒體技術把文字、聲音、圖片、動畫乃至影視剪輯等融合起來組成網路作品,這類網路作品不能轉換為紙介質作品,構成一種獨立的數字藝術文體。非線性連結的“超文字小說”,由讀者和作者共同完成的“互動小說”,由多人蔘與創作的“接龍小說”“合作小說”,以及動態互動型文字都屬於這一類。“從範圍上說,數字文學要遠遠大於網路文學,它不僅包括通過網際網路生產傳播的文學形態,還包括以計算機單機、軟盤、光碟、電子書等數字媒介生產和傳播的非網路化的數字文學形態。從發展歷程來看,早在網際網路誕生之前,數字文學憑藉‘前網路時代’的數字媒介已經發生並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二)新型文學的生產與消費近年來,許多網路文學被出版改編成影視劇甚至網路遊戲和動漫。這樣一來,媒介不僅使虛擬的作品成為現實的商品,還可以創造對商品的現實需求和消費慾望。不管是在文學創作領域還是在電影、電視劇方面,我國近年來每年都有許多作品,但是很少人能感受到其感召力,倒是一些網路文學作品,像《後宮·甄嬛傳》《大漠謠》《佳期如夢》《失戀33天》《裸婚時代》《步步驚心》《傾世皇妃》等,因為在網際網路上的高點選率,擁有了固定的粉絲、讀者群、超高的人氣和媒體關注率,才被出版商出版為文學市場的暢銷書,改編為電視劇、電影。2006年的夏天,《杜拉拉昇職記》只是不超過2000字的文字片段。但截至目前,“杜拉拉”衍生出來的產業鏈,包括圖書、電影、電視劇以及相關廣告等,至少已經創造了3億元的產值,並且杜拉拉的這股熱潮仍舊沒有褪去,在電視劇、電影、音樂劇、網路劇、話劇中我們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許多人開始習慣於用手機和電腦閱讀一些網路文學作品,像《鬼吹燈》系列、《誅仙》等,以及運用數字技術的一些超文字作品,如接龍小說、拼貼小說、合作小說等。消費社會的文化生產需要不斷地為大眾製造新的快樂和滿足。

作品通過網路被關注,本身就已經形成高人氣併成為有價值的商品,再通過炒作進入第二階段的市場,數字媒介生產的文化產品正好能滿足大眾的感官消費和娛樂化的需求。波德里亞說:“這裡起作用的不再是慾望,甚至也不是‘品味’或特殊愛好,而是被一種擴散了的牽掛跳動起來的普遍好奇———這便是‘娛樂道德’,其中充滿了自娛的絕對命令,即深入開發能使自我興奮、享受、滿意的一切可能性。”他的論述已經變為現實,數字化藝術不僅刺激了消費慾望,而且還帶動了一系列的產業鏈,像起點中文網、晉江原創網、榕樹下等站,都已經形成了一條符合文學市場資本運作的產業鏈。他們通過讀者點選付費閱讀,簽約優秀作品,同國內外出版社和機構合作出售作品版權,授權改編成動漫、網遊、電影、電視劇。數字文學的符號生產已經成為現代消費社會的核心要素,標誌性的符號消費正在影響著大眾的消費心理,塑造著公眾的消費習慣,併成為現代消費的主流。視聽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和選擇生活方式的一種途徑,依賴感官來接觸世界瞭解生活已形成現代人對技術的過度依賴,當人們習慣於用媒介技術來了解文學時,“網路文學”“賽博文字”“遍歷文學”“數字文學”等概念的出現就有了現實基礎。隨著數字媒介的發展,數字文學會成為主流,更多的文字形態會進入大眾的視野和參與大眾的生活,像超文字形態、多媒體形態、連結修辭形態等。我們置身於新奇的新媒體時代,在這個數字化空間裡,文學藝術不再是以傳統的硬載體———紙張的方式存在,而是以位元、網頁和連結文字的超文字和多媒體為軟載體的虛擬方式真實地存在於賽博空間。和傳統的報刊、書籍呈現出的文學形式不同,數字文學作為一種最大限度調動感官的新型文學樣式,充斥著當今文學與文化市場。近幾年,隨著社會追求感官愉悅的消費主義意識形態的膨脹,娛樂主義成為主流的消費觀。無論是沉默的閱讀還是主動的參與,網路媒介的文學帶給人的是一種虛擬體驗,使人獲得樂趣和快感。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數字媒介更加直觀地刺激著人們的感官,這樣的輕鬆感和休閒的感覺迎合了大眾的口味,緩解了人們的壓力。數字化空間裡,人們可以感受到全新的審美方式,更加直觀便捷,傳播方式上也更為大眾化。

炫目的數字技術和感官消費被商業化操作控制,並與現代消費方式接軌。儘管“娛樂至上”的價值取向和快樂原則幾乎成為數字化文學消費的重要標誌,但是它還是離不開人類賦予文學藝術的人文精神和文學特性。魯迅指出:“俗文之興,當興二端,一為娛心,一為勸善。”所謂“娛心”,主要指的是愉悅心靈,在感情上得到抒發和共鳴,娛樂功能本身就是使人們獲得快樂的一種效用。從新媒體介質上來看,一些成功的網路文學作品變成紙質出版物或者被改編為影視劇、遊戲、動漫等,一些運用數字化技術的新型超文字作品被大眾所長久地接受,能夠真正地愉悅心靈,使大眾體驗到快樂的審美感覺,除要講求語言、形象、情感之外,還要遵守關懷社會現實生活、激發人類情感、抵達人性內心深處這些文學創作的基本規律。數字化文學雖然運用了網路這個新媒介來進行創作、傳播、儲存和閱讀,但仍然要追尋審美的功能。因此,數字化文學應該具有文學的特徵,文學的本質特徵也像基因那樣植入到網路文學的機體之中,不僅成了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的融通點,也成了網路文學今後發展中的一個內在要求。所以,數字化文學只有把媒介技術和審美價值即文學性相結合,才能成為一種有價值邏輯支撐的新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