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管理學教育中結構主義的運用

才智咖 人氣:1.39W

很多高校的管理學教師嘗試從多個方式上對管理學的教學進行改革,比如角色扮演或者案例分析等,對於管理場景的模擬,或者是讓學生參與到管理的遊戲當中,這些實際上都是一種參與式的教學方式。

淺談管理學教育中結構主義的運用

但是這一系列的教學嘗試,實際上還是缺乏一定的理論進行整合,也就是在整個學科的教學過程,仍然需要通過相關的思維方式進行引導。而結構主義作為一種認知心理學的重要思想,對於高校當中的管理學的教學而言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對於管理學內在的學科知識和理論等,都應該進行重新整合和思考,通過對方法和內容的重新審視,能夠幫助高校的管理學教學更具備吸引力,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管理學的過程當中的主觀能動性。

一、結構主義理論與管理學教學結合概述

結構主義理論主要是認知心理學當中的一個重要派系,其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核心概念“圖式”,圖式實際上就是每一個個體對於世界的理解方式,結構主義強調對於個體認知世界的方式進行反思和省察,而且也認為所有的活動都應該圍繞圖式進行開展,抓住人類認識事物的基礎。圖式的形成和發展主要是有三個過程,分別是同化、順化以及平衡。同化是個體在受到外界新的刺激之下產生的改變,而順應是在外部的環境產生變化,原有的認知結構重新進行重組的過程當中,最終達到平衡的狀態。結構主義的理論主要由皮亞傑、科恩伯格以及斯滕博格等人對理論進行開拓和發展,他們針對認知的理解和研究也深刻影響了後世的人對認知、教育等層面的研究。

在高校的管理學的教學當中,結構主義無疑是一種較好的教學思維,因為傳統的管理學理論教學是實踐訓練過程當中,往往沒有對學生的認知過程進行系統化的分析,特別是對於學生在不同階段表現出來的心理和行為上的特徵,並沒有真正深入地探究這種演進過程的機理。但是,在結構主義的相關認知理論的支援下,管理學在教學的過程裡可以把握住學生的認知過程,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達到結構主義中認為的“平衡”狀態。所以,應用結構主義指導管理學的教學實踐,實際上是有著非常大的應用空間,能夠更好地推動高校管理學教學的不斷髮展。

二、結構主義思維下管理學教學原則

結構主義對高校的管理學提出了全新的教學價值觀,特別是強調教師在教學活動當中的角色以及影響仍然是輔助性的,應該讓學生作為認知行為的主體,教師引導這種認知行為的發生。所以,在結構主義的思維之下,高校的管理學的教學應該充分分析學生的認知結構和特徵,從認知的過程出發引導學生逐漸掌握管理學的相關知識。教師在管理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應該是一個相對成熟的教學計劃者,以這樣的計劃者身份,充分地調動學生在學習管理學的過程當中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創造性,教師最終評估學生是否已經達到了結構主義認知理論中的“平衡”.所以,在結構主義的思維之下,管理學的教學原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方面,結構主義要求管理學的教學,應該以問題作為導向,讓學生帶著問題投入到日常的管理學學習當中。問題實際上不一定是一個具體的問題,可以是管理學的教師提供的一段相關的素材、文字材料或者多媒體材料,也可能是實際的管理行為中的矛盾等,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認知。在結構主義的認知理論當中,以問題作為推動學習者認知的方式是相對比較普遍的,很多學習者只有在自行解決相關問題的時候,才能夠從被動認知轉化成為主動認知,從而更好地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對管理學的知識進行認知。問題作為管理學的驅動和核心,應該由教師精心設計和組織,而從巨集觀的角度上看,學生的認知過程,也就是一個不斷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第二方面,結構主義也要求管理學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習者作為中心。教師實際上只是學生在認知過程當中的輔助力量,雖然在高校的管理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仍然要進行積極地引導,但是教師並不能夠越俎代庖,而是應該明確自己在教學過程當中的角色和功能定位。管理學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是一個引導者,對課堂的教學起到控制以及促進的作用等。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才能夠更好地發揮出自己的學習主動性,以主人公的角色參與到管理學的學習過程當中。

第三方面,結構主義也認為,學生在管理學學習過程裡應該在真實的環境下進行認知。雖然高校的管理學的教學過程當中,並不一定能夠創造非常多的真實場景,但是實際上,學生也只有在最真實的環境當中,其學習和認知的速度才能夠更快,更好地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知識不是管理學的教師進行灌輸式的介紹,學生就能夠形成自己的具體認知的,對於很多學生而言,他們仍然需要在一個具體的情境之下才能夠形成自己的認知。所以,在教學的過程裡,教師應該積極地根據管理學當中的內容,創造一些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可以更好地進行掌握,以直觀和生動的環境,讓學生啟動自己的認知過程,最終能夠將這些知識轉化成為自己的經驗和知識。

三、結構主義下管理學教學的改革路徑思考

管理學是一門具有多種複合特徵的學科,其橫跨多種不同的學科知識,因此,管理學本身是對人文社會科學的綜合性發展。管理學是所有經濟管理方面的高等院校專業的'基礎課程,管理學實際上具有相對比較強理論性和實踐性兩種特徵。而在管理學的日常教學過程當中,如何讓學科的教學更具備系統性,這也是很多高等院校在日常教學過程當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因此,在開展管理學的教學過程當中,管理學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特徵,特別是在結構主義的相關思維和理論的支援下,逐漸摸索形成更具備效率和積極性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更快地掌握相關的知識,最終推動管理學的教學和發展。從實際上看,結構主義發展形成的理論和思維模式,結合管理學的教學實踐,其主要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革和發展:

首先,管理學教學應該形成問題作為核心的導向教學。導向教學實際上就是教師通過分析具體的教學內容,形成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進行認知。導向學習主要也劃分成為問題和啟發兩個部分,教師在整個過程當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因為只有學生充分掌握了相關的知識,這樣的教學才能夠稱之為成功。結構主義認為,在日常的教學過程當中,學習者容易受到之前學習的知識經驗的影響,所以教師在引進管理學的新知識過程中,應該充分分析學習主體主要的學習背景,從他們熟悉的學習背景引導到新知識上。所以,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應該是從管理學學習者熟悉的背景引導而來,逐漸幫助學生樹立解決問題的信心,然後在學生形成自己的解決思路或者方案的時候,要及時進行引導和啟發。這實際上也就是結構主義教學思想裡面的“順化”過程。

其次,管理學教學,也應該強調學習者作為中心,也就是讓學生進行研究和討論。結構主義的教學理論當中認為,學習者實際上是整個學習和認知當中的核心,所以管理學的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讓學生真正自己去把握管理學的認知程序,而教師只是對整個認知過程進行有限度的引導和推動等。所以,管理學的教師應該從外部進行引導,不能夠簡單地將管理學當中的相關知識和理論直接灌輸給學生,這樣容易讓學生產生厭惡感,不願意主動地進行管理學的學習。管理學的教師,也應該鼓勵學生在不同的觀點當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立思維,能夠採用新的思維和認知,從而逐漸由學生自己控制學習的過程。傳統的管理學教學過程裡面的集體討論或者小組研究方式並不是要進行摒棄,而是要進行改良,幫助學生掌握認知的過程。管理學的教師要讓學生在真實和具體的條件下解決問題,而不是對管理學的相關理論知識簡單地紙上談兵,這顯然沒有辦法形成效果。所以,對於管理學教學當中的學生主體性,需要管理學教師通過教學實踐,逐漸掌握一些學生主體教學的引導方式,啟發學生自己解決學習中的認知問題。

四、結束語

在日常的管理學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明確自己的教學角色,充分把握好日常教學當中的認知過程,讓學生能夠在主動認知過程中獲得知識。所以知識的輸出和最終的“平衡”,正是要充分結合結構主義當中主體認知、認知過程等相關的理論,幫助學生在學習管理學知識過程裡樹立自信心,最終解決日常教學當中的各類問題。綜合上述分析,結構主義的教學理論能夠較好地解決管理學教學過程當中的問題,特別是從教學方法和認知模式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推動力,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竺國麗,劉勇。高校教學管理倫理建設切入點研究---基於公共管理倫理理論的視角[J].淮海工學院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12)。

[2]黃吉雄。倫理視角下的高教教學管理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15(06)。

[3]崔文輝,谷瑩蕾,張春光。淺談大學教學的品性、發展困惑及改革路徑選擇[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