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閱讀教學,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才智咖 人氣:3.06W
加強閱讀教學,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在教學的諸多環節中,閱讀教學是中心環節,學生閱讀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語文教學效果好壞的重要依據,但如此重要一環有著耗時最多而收效甚微的尷尬。加強閱讀教學對加快語文教學改革的程序,進一步培養學生素質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增強學生閱讀能力,不斷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水平。一、整體規劃,全域性把握在我國哲學史上,一直占主導地位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它在對待客觀事物的認識上,強調對事物整體的直接體驗和感受。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也告訴我們:人們認識事物的實際過程首先必須獲得感性認識,然後才上升為理性認識。古人讀書,強調對文章拿給整體的把握和領悟,反對肢解式的條分縷析。呂祖謙就曾經說過:“(學文)第一看大概主張;第二看文勢規模;第三看綱目關鍵;第四看警策句式。”(《古文關鍵·總說看文字法》)他講的閱讀四看法很有見解。語文閱讀教學必須有一個整體感知的過程,切莫無視文章整體,劈頭就是架空分析。教師引導初讀感知,首先要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一個知覺整體,儘管此時可能是混沌而朦朧的,然而卻極其有意義的,這樣做符合認知的一般規律,即整體——部分——整體的過程。在教學中,可以依綱據本,針對學生實際情況,根據系統論原理,制定高中語文教學整體規劃。它們之間環環相扣,綱舉目張。首先可以把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的要求轉化為具體的知識點,然後根據各個年級的要求,每冊書,把知識點系統地有梯度地落實到每個年級,每冊教材,每個專題,每篇課文中去,使自己教有目標,學生學有目的,並在各年級按整體規劃的要求完成教學任務。上海特級教師錢夢龍曾經講過:“學生的學習過程雖然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但無論這個過程如何特殊,學生總是認識的主體,他的認識活動只能通過他自己的實踐和感知,在他自己的頭腦裡進行,旁人三誰也代替不了的。”他還指出:“ 一群不會讀書的學生是不可能成為學習的主體的。”長期以來,閱讀教學少慢費,教師講解代替了學生的閱讀,一篇篇美文被肢解,這是何等的殘酷。閱讀的本質告訴蝸牛:閱讀就是還原,就是再創造,閱讀的過程就是閱讀者憑藉自身的經驗將文字元號再現甚至創造為具體可感的形象過程。試想,我們如果不給學生必要的讀書時間來整體感知,而是由教者滿堂灌,像“庖丁解牛”那樣把有機的文章無情地割成若干碎片,教師講的口乾舌燥,學生卻昏昏欲睡。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能力何以形成。二、具體落實,培養能力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因而在閱讀教學中要做到以下幾點:1、教學中既要重視閱讀基礎知識的教學,又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大綱規定的閱讀理解能力訓練的四個層次,構成了能力訓練的有機整體,其內涵十分豐富。它揭示了學生閱讀能力應為靈活運用各種基礎知識的能力和思想能力所形成的綜合體系,它既包括字詞句段篇,語修邏以及審美等多種單項知識與能力的組合,又包括學生的聯想、想象、概括、判斷、推理以及分析綜合等形象與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要使學生形成較強的閱讀能力,離開任何一個單項,任何一個層次的訓練都是不行的,因此,在教學中,除加強各種基礎知識的教學外,還應加強學生多種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形成學生較強的閱讀理解能力。構成閱讀能力的因素有三方面:①知識因素;②思維因素;③技能因素。知識是基礎,思維是關鍵,技能是保證。因此在閱讀訓練中注重培養思維能力,也就成了提高閱讀能力的關鍵。一般來說,思維總是按照“綜合———分析———綜合”的過程進行的,而閱讀文章是按照“整體———區域性———整體”的過程進行。可見“綜合———分析———綜合”的思維能力對於現代文閱讀十分重要。2、在教學中要將培養閱讀理解能力與指導閱讀方法有機結合起來閱讀實際上是一個思維問題,它通過對語言這一物質外殼的認識,感受文字帶給我們的綜合資訊,然後對文章的基本內容和特點有一個完整的粗略的感知。因此要讀懂一篇陌生的文章,怎樣讀非常重要。在閱讀方法的培養上,可以根據各年級的學生特點採取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由具體到抽象,以具體課文為依託,逐步講授,立體閱讀、比較閱讀、猜讀、品讀、研讀等閱讀方法。這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自然極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在三年的學習中,能夠做到不同文章有合適的閱讀方法,並且潛移默化地形成了閱讀中的認識———理解———審美的三個層次的騰躍。3、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注重對“語感”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語感”是一種語文修養,是在長期規範的語言感受和運用中養成的一種帶有渾厚色彩的比較直接地迅速感受語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敏銳的感知。葉聖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於語文的敏銳感覺。”呂淑湘先生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因此,我在閱讀教學中十分注重語感教學。“語感教學”則是以培養“語感”為主要目的的教學活動。閱讀訓練的核心是培養學生分析能力,而理解能力的形成必須依賴於語感訓練,學生只有在長期的語言訓練中對詞語的含義、語法規則、文章、文情、文序、文法、文勢等爛熟於心,才能形成一種直覺的思維定勢,形成較強的感受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多聽、多讀、多說、多寫,但要避免僅停留在語言表面特徵和表層意義(例詞義、詞性、句式、修辭、表達方式等)的分析和理解上,而是應引導學生去分析語言表達上的精妙之上。教師只有在長期的閱讀教學中堅持培養學生的語言分析和語言運用能力,才能形成較強的閱讀能力。4、要準確地把握好課內講讀、課內自讀和課外自讀這三類課文的教法為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堅持採用啟發式教學原則,反對注入式,克服處理三類課文的種種不妥做法,充分調動學生閱讀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嚴格區分三類課文的不同教法,潛心鑽研教材,處理好“扶”與“放”的關係,“扶”指在閱讀教學中,輔導學生讀懂課文的一系列活動,“放”指閱讀教學中,學生進行閱讀的一系列獨立性活動。講讀課文,它是教學重點,這是因為它是基本篇目,是考試必考篇目,它體現單元教學重點,在教學中起“舉一”的作用,作為範例,指導其它,它更是教師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基本能力的憑藉,所以講讀課文具有一定指導性,因此,教師進行這類課文教學應該把重點既放在講清有關讀寫知識,引導學生解決重點、難點,讀懂課文上,又要對有規律的知識進行總結,幫助學生獲得學習途徑和方法,使之具有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能力。其課堂結構為“預習———精講———質疑———小結”,其教法叫“牽著走”。課內自讀課文,它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逐步過渡到獨立閱讀的中間教材,這是因為學生在講讀課文中獲得學習途徑和方法需要在實踐中得到鞏固,才能真正轉化為能力,而初步實踐還必須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因此,教師進行這類課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在“導”上下功夫。其課堂結構為“自學———練習———點撥———小結”。其教法叫“扶著走”。課外自讀課文,它是讓學生把從前兩類課文中學到的知識和形成的技能在課外自讀課加以運用,教師進行這類課文教學,應該大膽放手,讓學生獨立閱讀課文,藉助工具書和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和形成的技能去完成課後思考和練習。教師要定出學習常規,提出要求,指點要領,自讀以後,及時檢查,進行小結,使學生學有其法,學有所獲,其課堂結構為“自學———自練———檢查———小結”。其教法叫“自己走”。三類課文雖然在能力培養中的任務不同,但它們都歸轄於一個單元之下,並按課內講讀、課內自讀和課外自讀順序排列,在整個單元閱讀教學中,它們具有相對的整體性和層次性,也具有連貫性和階段性,這就決定了它們既不能割裂開來,又不能平均用力,而應把它們置於一個有機一體內而各有側重。5、要始終注重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新課程特別強調閱讀習慣的培養,在“教學要求”中提出了“養成熟練使用字詞典”和“讀書看報”的習慣,在“教學內容”的閱讀能力訓練中揭示出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對培養學生理解能力的重要作用。因此,我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要求學生上新課前預習,課文要做到讀懂詞句,初步理解課文並記下弄不懂的問題,養成邊讀邊記的習慣,養成獨立朗讀及默讀、快讀的好習慣,上課時教師注意講讀結合,教學每篇課文時用一定的時間用於讀,尤其是一些詩詞、散文讀的時間安排得更多,課外重視對學生讀書的引導,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開列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目,鼓勵學生閱讀製作讀書卡片,寫讀書心得。通過努力,教學整體規劃得到了落實,一條知識鏈貫穿高中三年,通過教學中的穩打穩紮,步步為營,,學生會掌握系統的語文知識體系,閱讀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實踐證明上述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論文出處(作者):
語文教學與教師情感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