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科學知識社會學實驗室研究述評

才智咖 人氣:1.95W


  論文摘要:實驗室研究是科學知識社會學的重要研究場點。這種研究一反傳統的知識觀,提出了社會建構論主張,認為知識不是“自然之鏡”而是在實驗室裡被製造出來的。這一主張過分強調了科學知識的社會性而忽視其客觀普遍性。其實,客觀性和社會性是科學知識增長不可缺少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

論文關鍵詞:SSK;實驗室研究;社會建構論

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科學知識社會學代替了默頓的科學社會學,並以其激進的社會建構論知識主張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儘管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目標是要揭示科學知識是社會地建構起來的,但研究進路卻是多元的,先後出現了以巴恩斯、布魯爾為代表的愛丁堡學派和以科林斯、平奇、特拉維斯為代表的巴斯學派的科學爭論研究;以拉都爾、伍爾加、謝廷娜為代表的實驗室研究;以馬爾凱和他的約克小組為代表的文字與話語分析研究。這些都是科學知識社會學的主要研究場點,但實驗室研究在這些研究場點中是較少受到批判的一種,且它與科學知識社會學社會建構論主張有著密切的聯絡,是實現SSK目標的重要途徑。鑑於實驗室研究在科學知識社會學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擬就其研究的基本理論策略、研究方法、主要代表人物及研究進路進行敘述並作簡要評價。

一、從傳統知識觀到社會建構論

科學知識社會學把實驗室研究引人其研究範圍並作為重要研究場點是與整個科學知識的認識轉向有關的,它是傳統的知識觀和科學標準受到普遍的懷疑和挑戰的結果。傳統的知識觀認為,知識是對自然界的客觀描述,科學是由自然界決定的,人只是被動地反映自然;科學知識是被證明為真的命題,是客觀的、標準的、具有普遍有效性的,不帶有任何主觀性和直覺的成分,也與社會因素無關。而科學知識社會學則一反傳統的把科學知識看作“自然之鏡”的觀點,認為原先被認為是純粹的、客觀合理的科學知識實際上是社會建構的產物,科學更多的是社會建構性的,而不是描述性的。自然在知識的產生及確定其真理性的問題上是無發言權的,正如科林斯所說的:“在科學知識的建構中,自然世界只起很小的作用或不起作用。
  1962年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開拓了對科學的'社會學研究的新視野,其知識的社會學轉向的主要含義說明,知識不再是純粹真理的載體,而包含了許多社會的因素,對知識的研究必須置於一個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之下。科學知識社會學承襲了庫恩的社會學研究傳統並對其進行激進的解讀,把實驗室研究提高到一個戰略地位,這是與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目標綱領分不開的。科學知識社會學的全部工作重心是說明科學知識的認識因素與社會因素的結合,說明在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中無不包含著社會方面的成分。為了揭示科學知識的社會構成,開啟“既成科學”的黑箱,一些人繼承庫恩的相對主義認識論,選擇案例進行爭論研究,認為知識社會學應當公平同等地對待真理與謬誤、理性與非理性、成功與失敗,這些對立的兩方面都應當得到說明,從而認為科學知識是科學共同體談判和妥協的結果;一些人把文字與話語作為分析單元,更多地採用了符號學、修辭學、解釋學和文學批評的理論和方法;一些人則走進實驗室對科學家的日常生活實踐進行人類學方法研究,通過觀察科學家做了些什麼、怎麼做來揭示知識的製造過程。真正能夠更好地貫徹SSK社會建構論主張的正是後者,因為科學知識社會學“主要研究科學物件如何在實驗室中被生產出來,而不是事實如何被儲存於關於自然的科學陳述過程中”。

[1][2][3]下一頁

對於科學知識社會學實驗室研究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