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性護理對腦外傷患者術後康復的影響

才智咖 人氣:2.13W

對胃癌病人全胃切除術後實施延續性健康教育,能夠改善病人術後近期生活質量。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相關內容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延續性護理對腦外傷患者術後康復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健康教育聯合延續性護理對腦外傷術後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2014年12月—2016年6月收治腦外傷行手術患者120例,按照配對設計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60例。對照組進行健康教育,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延續性護理。採用標準化神經心理學檢查方法(loewensteinoccupationaltherapycogni-tiveassessment,LOTCA)、簡易精神狀態檢查表(mini-mentalstateexamination,MMSE)評價腦外傷後患者認知障礙程度,採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生活自理能力評定Barthel指數(BI)評價2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以及自理能力,並比較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結果2組患者入院時LOTCA及MMSE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干預6個月後各項評分均上升,觀察組LOTCA及MMSE評分均顯著高於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入院時2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以及自理能力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6個月後,2組患者各評分均顯著改善,且觀察組改善情況顯著優於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總滿意度為100.00%,顯著高於對照組患者的71.67%(Z=-2.836,P<0.05)。結論採用健康教育聯合延續性護理針對腦外傷術後患者恢復,可顯著提高患者認知功能,改善神經缺損,提高自理能力,提高護理滿意度,因此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康復;健康教育;延續性護理;功能鍛鍊;護理滿意度

1.腦外傷是臨床常見的突發急症[1],手術治療是此類疾病的主要治療方式,然而腦外傷往往發生較為突然,病情複雜,術後易遺留後遺症[2],因此臨床針對此類患者除手術治療外往往配合長期康復、護理等,進行較為完整的綜合性治療。為配合臨床治療,針對腦外傷患者的護理工作更趨於完善,延續性護理是幫助腦外傷術後患者進行恢復的護理方式,其優勢在於使患者從術後、住院治療到回家康復的整個過程感受到無間隙的康復護理[3],而健康教育是根據不同型別患者進行的持續宣教過程,屬於一種人性化的護理方式。

2.在給予患者延續性護理外配合健康教育,幫助患者術後各項功能儘快恢復,減輕心理負擔,縮短恢復過程。此類聯合護理方式具有針對性強、人性化力度強等優勢[4],可減輕患者消極負面情緒,給予患者全面幫助。本研究針對我院收治的腦外傷術後患者給予健康教育聯合延續性護理,觀察對患者術後恢復的效果以及心理層面等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准,患者均知曉本項研究並簽署知情同意。選擇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6月收治的腦外傷術後患者120例,納入標準[5-6]:患者均已行顱腦外科手術,既往無腦血管疾病、顱內佔位、精神異常或認知障礙,無其他臟器嚴重病變。排除標準:合併骨惡性腫瘤或惡性腫瘤骨轉移、血液系統疾病,長期服用鎮痛藥物,既往服用過抗焦慮抑鬱藥物或診斷為精神異常及癲癇患者,嚴重睡眠障礙,孕婦或處於哺乳期;配合度較低,依從性較差患者;因各種原因不配合護理工作者。120例患者按照配對設計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外傷型別、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干預方法

1.2.12組患者均行腦外科手術,平穩度過術後觀察期,入院時詳細記錄患者基本資訊、受傷史以及相關過程,瞭解患者相關手術型別、術後檢查結果,患者入院後開始給予相應安撫、心理輔導,預防長期臥床併發症;在患者病情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指導患者及家屬進行主動或被動的功能康復鍛鍊;評估患者的情緒及精神狀態,向患者上級醫師反饋患者身體及心理情況[7]。

1.2.2對照組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具體方法如下:患者入院後逐漸進行功能鍛鍊,明確早期功能鍛鍊的意義,讓患者瞭解手術只是治療的一部分,大多數功能的恢復需要依靠自身進行系統鍛鍊方能恢復肢體功能,進而縮短康復過程,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在患者瞭解了功能鍛鍊的重要性後,再解釋鍛鍊的過程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方式,從床上翻身過渡到坐位平衡訓練,再到站立平衡,需要每日定時定量。一開始鍛鍊應遵循力所能及的原則,同時強調心理暗示療法,可結合運動功能鍛鍊,促進功能恢復的同時,重建腦功能完整。解釋腦外傷康復過程的漫長,鼓勵患者不要放棄,同時引導照顧者正確認識後遺症,如功能障礙,一部分功能障礙可恢復的同時,另一部分功能障礙有可能長期存在,應面對自身功能障礙所帶來的不便,找到解決方法。鼓勵患者社交,儘可能與人交流、聊天,培養良好心情,利於康復。

1.2.3在進行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儘量做到及時和患者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在教育過程中注意傾聽患者的意見,接受患者的不良情緒,鼓勵患者表達內心的消極想法,慢慢疏導,安慰患者勇敢面對現實,配合治療和康復。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結合延續性護理[8],具體方法如下:出院前評估患者功能恢復情況,共同制定功能鍛鍊目標和計劃。出院前瞭解患者存在障礙的日常生活活動專案、家屬對恢復專案認識的不足予以強化指導、糾正和練習、發放功能鍛鍊手冊,手冊分為簡介功能鍛鍊的目的,包括鍛鍊的方法及鍛鍊恢復的表格,每日患者進行鍛鍊後進行勾畫,告知患者其相關責任護士聯絡方式,從出院後開始每週進行溝通,瞭解患者日常生活活動情況,詢問家屬患者日常生活態度,保證瞭解患者的恢復情況,評價時間為干預6個月後。

1.3觀察指標

1.3.1觀察2組患者腦外傷後認知障礙程度採用標準化神經心理學檢查方法(loewensteinoccupationaltherapycognitiveassessment,LOTCA)[9],用於評價腦外傷後認知障礙,所有專案得分共計115分,分數越高提示患者恢復程度越好;採用簡易精神狀態檢查表(mini-mentalstateexamination,MMSE)評價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總分範圍0~30分,正常與不正常的分界值與受教育程度有關,國小組20分、中學或以上組24分,分界值以下為有認知功能缺陷。

        1.3.2觀察2組患者NIHSS及BI評分依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及生活自理能力評定Barthel指數(BI)評分[10],治療前後對2組患者進行評定,其中NIHSS為評定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敏感量表,總分39分,BI指數評分評定患者自理能力,包括10部分,總分100分。

        1.3.3觀察2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護理干預滿意度調查量表經我院護理部專家進行內容效度評閱,CVI係數為0.94,具有較高的可靠性,評分滿分為100分,以評分≥90分為很滿意,以評分70~89分為滿意,以評分60~69分為一般,以評分<6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很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採用SPSS17.0統計學軟體進行資料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進行配對t檢驗,方差不齊則用t’檢驗。計數資料採用χ2檢驗,等級資料以率表示,進行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2.12組患者入院時、干預6個月後LOTCA及MMSE評分比較2組患者入院時LOTCA及MMSE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干預6個月後LOTCA(對照組與入院相比t=8.81,P<0.01;觀察組與入院相比t=15.67,P<0.01)及MMSE(對照組與入院相比t=14.72,P<0.01;觀察組與入院相比t=25.45,P<0.01)評分均上升,觀察組干預6個月後LOTCA及MMSE評分均顯著高於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2組患者NIHSS以及BI評分比較入院時2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以及自理能力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6個月後,2組患者干預6個月後NIHSS(對照組與入院相比t=21.31,P<0.01;觀察組與入院相比t=29.66,P<0.01)及BI(對照組與入院相比t=26.31,P<0.01);觀察組與入院相比t=39.80,P<0.01)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降低情況顯著優於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3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患者總滿意度為100.00%,顯著高於對照組患者的71.67%(Z=-2.836,P<0.05)。

三、討論

3.1急性顱腦損傷患者的病情往往較為複雜,病勢較重,患者在較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救治是保證其生命不受威脅的有效方式[11]。對於此類患者手術是最大程度保證患者生命或保護腦組織不受損害的主要方法,但仍有相當一部分患者術後伴有神經功能損傷,出現肢體功能障礙,認知程度下降及情緒改變等情況。因此臨床應對此類患者進行全面而綜合的治療,其中包括手術治療、術後康復、術後鍛鍊、健康教育、延續性護理等一系列方式[12],以降低患者致殘率。

3.2認知功能是人體大腦高階機能最為重要的功能之一,人的所有意識形態起源於認知功能,而腦外傷術後患者發生認知障礙概率很高[13],導致患者大腦處理、儲存、回憶和應用資訊的能力障礙,目前為人們熟知的認知障礙有以下幾種:知覺認識功能障礙、運用功能障礙、注意障礙、記憶障礙、思維障礙等,相當一部分患者還可能存在肢體活動障礙,研究發現腦外傷術後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絕大多數是由於認知障礙所引起,因此,幫助患者術後進行恢復,提高患者認知程度,改善神經缺損是腦外傷患者最重要的治療過程。腦外傷的康復治療最佳時間在術後6個月內[5],為腦外傷患者搭配科學健康的教育指導,採用延續性護理干預措施,可提高患者生存能力及生活質量。目前護理對患者的臨床治療地位在逐步提升,已得到廣大護士的充分認識,因此具有針對性、優勢性的'護理也已成為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6]。

3.3健康教育主要可幫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礙,同時幫助患者及家屬正確意識到康復鍛鍊的重要性,神經功能的恢復需要一個過程,需要配合科學合理的鍛鍊,講授詳細的方式方法,讓患者在康復過程中科學鍛鍊、樹立康復痊癒的信心,康復時間雖漫長,但是結合最佳鍛鍊的方式可有助於在短時間內看到康復成果,從而增進患者康復的決心。延續性護理[14]的概念是由國外引進,指為確保患者在不同的健康照護場所,如從醫院到社群、或同一健康康復場所,受到不同水平的協作性與連續性的照護,制定一系列護理計劃並予以干預。國內延續性護理通常是指從醫院到社群或家庭的延續,內容包括患者入院情況、出院情況、出院計劃、轉診內容、患者回歸家庭或社群後的持續隨訪及指導。由於國內延續性護理剛剛起步,針對腦外傷患者的延續性護理報道較少,但肢體障礙的腦卒中患者延續性護理工作已經處於飛速發展階段,因此借鑑腦卒中患者延續性護理方式對腦外傷患者康復計劃的制定也具有一定意義。

3.4關於腦外傷患者延續護理的開始時間[15],操作頻率及程度、持續時間、內容形式都尚未達成一致,根據腦外傷患者最佳康復時間,本研究將延續性護理時間制定為術後6個月,具體的方案由醫護人員及患者溝通決定。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認知功能改善、神經功能恢復及自理能力恢復程度上均較對照組患者顯著提高,且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較高。因此,對腦外傷術後患者採用健康教育聯合延續性護理措施,可顯著提高患者認知功能,改善神經缺損,提高自理能力並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蘇曉麗,趙江寧,胡煒,等.基於ICNSS系統的分層管理在腦外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誌,2016,22(20):2906-2908.

[2]楊雪蓮.延續性護理對腦外傷肢體障礙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D].重慶:重慶醫科大學,2014.•607•中華全科醫學2017年4月第15卷第4期ChineseJournalofGeneralPractice,April2017,Vol.15,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