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傳播學改革分析論文

才智咖 人氣:1.68W

文學傳播學的建立與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改革是目的和手段的關係,曹萌教授就是運用這組關係實現了他多年的學術理想。從2002年發表《略論中國古代文學的傳播方式》到2006年出版《中國古代戲劇的傳播與影響》、《中國古代經典小說傳播研究》和四卷本《中國古代文學傳播資料彙編》,可以明確地見出,曹萌的文學傳播學的建立與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研究工作正由啟動嬗變為鞏固和發展。這是一個以開拓新學術領域為目標,以特定研究方向為突破點的學術上的蓽路藍縷。文學傳播學是將傳播學知識方法和理論體系與文學研究加以學術嫁接而產生的新學科,屬於綜合性、跨學科的交叉學科。從理論上說,文學傳播學的研究物件應包括兩方面:一是文學作為傳播內容而被傳播的過程與現象,以及其中所蘊涵的理論與規律;另方面是文學作為特定社會資訊的傳播媒介或傳播手段而實現傳播的行為或現象,以及其中所蘊涵的理論與規律。

古代文學傳播學改革分析論文

這兩方面的研究物件可以概括為傳播的文學與文學的傳播。從傳播學的外延上說,文學傳播學則是依照以傳播內容劃分出的特定傳播種類,它是立足傳播學立場,運用傳播學理論和方法體系對文學傳播這一傳播內容種類進行考察、描述、說明、歸納和揭示等研究的學科,是傳播學學科的分支領域。作為新的學術領域,文學傳播學的開創應該是一個比較龐大的學術工程,因為文學本身包含著非常複雜的內容和多層面的構成:僅就文學自身而言,從國別上看,有中國文學、外國文學;從時間上分有古代文學和現代、當代文學;從表達方式上說有口頭文學和文字文學;就文學題材說,則有詩歌、散文、戲劇和小說。面對這樣複雜的研究物件和範圍,文學傳播學的建立工作應該先從哪一方面和角度入手,要有一個科學的選擇。正是基於這一思想和認識,曹萌選擇了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研究作為其文學傳播學建設的奠基和突破點。

在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範圍內,中國古代文學都堪稱典型和範例,因此,在文學傳播學尚為空白領域的學術背景上,進行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研究,實具重大意義:既在國內外傳播學界開拓出文學傳播學這一獨特學術領域,又為建設文學傳播學學科奠定了基礎。同時,還可以通過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具體研究成果,檢驗和完善一般傳播學理論與方法,為探討人類傳播的方式、型別及規律提供更多的途徑,從而豐富傳播學理論方法體系,拓寬傳播學領域。此外,從傳播學立場出發,運用傳播學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現象、思想和發展過程,揭示古代文學傳播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極大作用,以及立足傳播學立場重估中國古代文學的文化價值,還能重新整理當代人的“古代文學”觀念,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創新提供參考和借鑑,進而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研究提供新途徑和新正規化。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研究是從傳播學立場出發,以傳播學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為指導,結合文學史、文獻學、社會學、美學等學科理論與方法,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傳播主體、傳播目的、傳播方式、傳播思想、傳播型別,以及影響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重要因素進行描述和說明。二是開拓與創新。文學傳播是經過學術嫁接產生的新學科。對於傳統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而言,帶有突出的開拓與創新性。如上所說,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研究是以傳播學的立場和視角對文學進行描述和說明,其主要研究物件是文學作為被傳播的資訊的傳播過程和非文學的資訊以文學作為傳播方式而被傳播。這樣的研究方式和研究物件使它超越了既往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因此,就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而言它又是開拓與創新。

在上述理論思考和學術戰略鼓勵下,曹萌首先從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研究入手,展開文學傳播學學科的建立,因此,彙編中國古代文學傳播資料就成為這一學科開拓工作的先導性著作。在曹萌的主導下,他的研究生們利用傳播學的知識方法和理論系統,將中國古代文學傳播過程和現象,劃分為傳播行為、傳播方式、傳播目的、傳播組織與制度、傳播型別、傳播思想、傳播媒介、輔助文學傳播的重要因素等類項,然後以這些類項為基本標準,在各類古代文獻資料中進行甄別、發掘、鉤稽,而後按時間排序加以編纂,就有了以中國古代社會歷史朝代為斷代的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文學傳播資料彙編,再對所彙編的資料加以特定的`評點,便形成了一套四卷本《中國古代文學傳播資料彙編與評點》,該書於2006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繼之,曹萌出版了他的文學傳播學領域的第一本學術專著《中國古典小說名著傳播研究》。該著作選取中國古代幾部代表性小說名著進行傳播學角度的描述和分析,依據傳播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對這些已經在古代文學研究中受過反覆學術煎炒的作品,實施傳播與影響的研究,從而將《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儒林外史》、《聊齋志異》等作品的傳播方式、傳播特徵和擴散範圍,以及傳播型別給予提煉和概括,成就了一部文學傳播學領域的開山之作。

為此,北京大學龍協濤教授在給該書作序時稱:曹萌教授撰寫的這本文學傳播學方面的書稿,就是傳播學這棵大樹同其他樹種嫁接的一個成熟果實。文學傳播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讀者會看到,在有關這門學科的以後的汗牛充棟的研究成果的鏈條上,在許許多多有志於此的學者一棒接一棒向目標衝擊征途中,曹萌教授這一棒的價值和他這本書的篳路藍縷的作用。時隔不久,曹萌的另一部文學傳播學著作面世,這就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戲劇的傳播與影響》(2007)。從學術思想發展的角度看,該著是曹萌建立文學傳播學的繼續和深化。中國古代戲劇是中國古代文學的一個相對獨立的體裁,因此文學傳播的特徵和規律,也突出而鮮明地體現於戲劇作品和戲劇發展中。用作者的話說就是,必須在動態的傳播研究中,才可見出中國古代戲劇發展的客觀軌跡。中國古代戲劇的傳播與影響,包括劇作者、劇本、演員、導演、觀眾,以及劇本的基本模式與相應的藝術形式等因素,同時還受其外部的政治、經濟、哲學、教育、宗教、其他藝術、文化娛樂需求、各種社會文化體系等條件的制約。此外,像當代戲劇一樣,中國古代戲劇也是一種群體性的藝術活動,是既具有時間藝術特性又具有空間藝術特性的綜合性藝術,再加上戲劇活動本身具有社會性,所以中國古代戲劇的傳播與影響乃是一種極為複雜的多層面的文化現象。

研究物件本身的複雜內涵和外在表現,很大程度地決定了作者對其實行文化批評和傳播學角度的考察,必須有多層面、多角度的設計與構思,即根據其作為複雜情況和背景作不同層次、不同角度上的研究推進。其中,傳播學角度的研究和考察則是最能夠科學、客觀地揭示中國古代戲劇發展的根本性規律的途徑。所以該書序作者朱一玄教授說:從研究的佈局和撰著的內容看,這是一本與當代戲劇文化發展有密切聯絡,甚至是一本直接關係戲劇發展與建設的研究性著作。據曹萌向我介紹,他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從大文化背景的角度對中國古代戲劇及其傳播進行比較全面的考察和論析,以便發現其中與文化、文學發展與文學傳播有關的規律,以及與傳播學有關的理論因素,在學界業已形成傳統和模式的戲劇研究背景上,力圖給現代人們認識中國古代戲劇、戲劇傳播,以及與戲劇有關的文化現象提供一個新的角度和新的研究參考與示範,同時也與他前次出版的《中國古典小說名著傳播研究》等構成特定的研究系列。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作為學科或研究領域,歷時已相當久遠,甚至西漢時代的詩學和東漢昌盛的經學都不是它的起點。這樣的學科委實需要加入一些翻新甚至革命的學術因素,以啟用其中某些衰老的、疲憊的學術傳統或狀態。因此從傳播學立場出發,用傳播學理論和方法體系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和特定的體裁,以及文學思想、文學現象,是可以為中國古代的文學、文學思想、文學批評研究提供新途徑和新正規化,更重要的是對已經形成傳統研究模式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理論體系和方法體系,實行一定的革新或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