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節目娛樂化現象批判-以電視相親節目為例

才智咖 人氣:1.55W

[內容提要]如今,傳媒和娛樂產業以其無所不在的影響力逐漸滲透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近期出現的以相親 交友為代表的電視娛樂熱潮,由於自身發展和現實利益的驅動,使之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電視節目的娛樂化現象。本文 以電視相親類節目為例,重點對其娛樂化現象進行反思與批判.
    [關鍵詞]電視;相親節目;娛樂化;批判

電視節目娛樂化現象批判-以電視相親節目為例

    對於娛樂化,國內沒有統一的概念界定。筆者 以為,娛樂化即為了達到一定的商業利益,將內容予 以軟性處理,即以花邊性、新奇刺激、煽情的形式呈 現,以達到吸引受眾關注的目的。近年來,“電視娛 樂化”正在成為一種引人注目的電視文化現象。繼 2005年《超級女聲》火爆全國之後,湖南衛視迅速推 出《快樂男聲》繼續橫掃娛樂江湖。一定程度上,電 視娛樂節目成為提高電視臺收視率的法寶。在娛樂選 秀節目異彩紛呈且逐漸走向“飽和”的情形下,各地 電視媒體仍竭盡所能,不遺餘力地翻新花樣, 2009年底,湖南衛視在購買了英國Fremantle公司 國際經典電視交友節目《TAKE ME OUT》獨家專有 版權之後,首推內地電視相親類節目《我們約會吧》 (以下簡稱《我》)。節目一經播出,收視率居高不 下。江蘇衛視也於2010年年初推出了類似的交友類節 目《非誠勿擾》(以下簡稱《非》)。另外還有浙江 衛視的電視速配節目《為愛向前衝》、東方衛視的相 親類節目《百裡挑一》等。各大衛視爭相播出相親類 節目,全民範圍內掀起一股“相親熱”.
    一、電視“相親熱”中的娛樂化傾向 國內各大衛視出現的相親節目都有以下共同點: 嘉賓選擇上的低門檻,不限年齡和職業,只要報名都 可參加;電視充當了“紅娘“的作用;打破了傳統觀 念中的含蓄,將找尋另一半的個人問題置於熒屏之 下,節目也確實促成了一些單身男女的結合;節目倡 導正確的婚戀觀;遊戲規則為多選一。然而,以電 視為媒介進行相親交友的性質決定了娛樂化的整體特 色。即觀眾只需具備視聽感官,能看懂影象語言,想 交友即可。所以,電視相親節目難免存在娛樂化傾 向.
    1、形式上的快節奏和時尚化 “現代文化已達到青睞形式、忽視內容的地 步。……這種沒有深度、膚淺的文化在電視中得到 了反映和宣揚。”①也許是消費社會時代,人們習慣 了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縱觀幾檔相親類節目,無不以 現場節奏明快的音樂作為映襯,著力表現節目中男女嘉賓之間快速的流動關係。如《我》中的“一對多” 形式,在短時間內要求女嘉賓在12位男嘉賓中作出選 擇。且每期速配成功牽手離開的空缺嘉賓席位,都有 新嘉賓的加入,節目總是維持12位男嘉賓的陣容。而 《非》中現場24位女嘉賓對每位出場的男嘉賓進行選 擇,陣容較為龐大。而東方衛視的《百裡挑一》陣容 則更為浩大,每期100名男嘉賓、3名女嘉賓。雖然男 嘉賓的更換速度相對較緩,但每期女嘉賓的節奏上場 也著實讓人眼花繚亂.
    其次,該類節目無論是舞臺設計還是嘉賓造型都 十分時尚,使得整個節目更像是一檔時尚走秀節目.
    舞臺也設計得絢麗多彩,從電視畫面來說,大大提高 了其可視性。配上或動感或柔情的音樂,嘉賓們在舞 臺上及廣大觀眾面前盡情地展示其“才藝”(物質上 的富足或精神上的充實)。節目包括初見印象、個人 基本資料展示、朋友評價,及現場接受女嘉賓的提問 等環節,同意與否都通過是否亮燈為標誌。湖南衛視 的《我》賽制大同小異,只不過自開播幾期之後開始 實行男嘉賓反選女嘉賓的規則,但不論是形象上的'裝 扮抑或是內心情感的掩飾,參與者都正是通過這種誇 張的舞臺設計和絢麗偽飾的嘉賓造型,為電視機前的 觀眾製造出一種群體狂歡的娛樂效果.
    2、內容上製造衝突的同時不免煽情 達到娛樂化效果的方式多樣,煽情化、製造衝突 是吸引觀眾的兩大方式。《非》、《我》除了形式上 達到吸引觀眾之外,在內容上也存在矛盾衝突及煽情 化。在整個節目進行中,通過男女嘉賓交流,或是脣 槍舌劍,不斷製造著矛盾與衝突,由於觀點、看法的 不同,在選與被選的過程中經常出現嘉賓間的言語衝 突甚至人身攻擊。如《非》中當各方面條件都很優越 的海歸男林若愚說出自己希望另一半的家庭條件要與 自己平等時,現場遭到滅燈,且女嘉賓以歧視自己為 由進行反駁攻擊,讓男生尷尬退場。言語爭鋒的過程 中也牽動著觀眾的立場指向。另外,節目中出現的具 有特殊經歷的嘉賓,也為節目增添幾分煽情。《我》 中來自單親家庭的女大學生,當說起男友標準時,想 到含辛茹苦的媽媽,情緒失控的淚灑全場。《非》中 女嘉賓李洋遇到特意上節目挽回自己的前男友,最後 破鏡重圓,不論是其它女嘉賓還是現場觀眾,甚至是 掌控舞臺的主持人孟非和分析師樂嘉都為此情景感動 而落淚.
    3、節目頻現話題人物,爭議不斷引發關注 娛樂化傾向首要表徵即追求關注度。相親類節目 中頻現話題人物,爭議不斷,如屢屢語出驚人被冠以 “拜金女”的馬諾。相親類節目打破了明星、精英公 眾人物的媒體特有權,實現大多數草根階層的媒體所 有權。一方面,參與者憑藉電視媒體獲得展示自己的 機會,由於嘉賓的低門檻,必然存在一定的低俗化傾 向。而在電視媒體的作用下,低俗傾向得到放大。另 一方面,爭議性話題及話題人物的出現,使媒體被動 地淪為某些人搏出位的平臺的同時,也收穫了額外的 受關注度,客觀上達到了嘉賓迅速走紅及節目收視保 持前列的“雙贏”目的,以至於有人質疑節目有故意 炒作之嫌.

    二、電視相親節目娛樂化的批判 1、滿足受眾獵奇、窺私慾的心理 在《理解大眾文化》中,費斯克認為“電視最赤 裸裸地為觀眾提供了狂歡節冒犯似的身體快感,”② 這種狂歡似的效果造出了一種大眾奇觀,人們生活在 奇觀中,且每個人都參與。在傳統觀念下,相親行為 本身作為一種私人之間的交往具有較高的私密性,而 電視相親節目卻打破這種私密性的限制,將相親雙方 的各種心理、行為通過電視熒屏展現在眾人面前,使 得大眾通過消費這種藉由節目參與嘉賓表現出的種種 行為,來達到自己心理的滿足。自娛樂化一詞作為專 業詞彙出現於媒介時,睿智的學者們就已預想到幾百 年之後的消費時代,或者說娛樂至死的年代。為何 節目播出之後收視率居高不下,除了節目本身的獨特 性,還與觀眾收看時產生的快感有關。娛樂化因素在 其中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