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才智咖 人氣:3.22W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人類學習和智力活動的翅膀,也是創造性思維的心理基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是開發學生智力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語文教材充盈著想象,語文教學對於培養學生想象力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特別是文學作品,它生動形象,感染力強,其優美的意境,典型的形象,深邃的思想意蘊,足以引發種種聯想和想象。但想象力並非全然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訓練。長期以來,我們面臨著這樣一個困境:為升學而教,為應試而教,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一味地講,講,講,從標題到背景,從體裁到寫作特點、主題思想的歸納,惟恐講得不透,析得不深,把可能留下的空間全給佔滿了。而求知的主體——學生呢?索然寡味,昏昏欲睡,他們的主動求知慾、想象力和創造力漸漸消磨殆盡,最後只剩下一個知識的“容器”而已。
        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呢?
        一、充實表象內容,豐富想象基礎。
        表象是頭腦中所保持的過去感知過的事物的映象,人對這些映象進行加工改造產生新形象就是想象。可見,想象是以豐富的表象為基礎的。表象越豐富, 其想象越開闊、深刻。因此,要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學生的頭腦中就必須有可供“加工改造”的表象。多觀察事物,積累知識和生活經驗,是培養想象力的前提。
        1.學會觀察
        葉聖陶先生說:“想象不過是把許多次數、許多方面所觀察得到的融合為一,團成一件新的事物罷了。假如不以觀察為依據,也就無從談起想象的作用。”大自然是神奇而豐富的世界,我們應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觀察自然,接觸社會,感受生活,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並在觀察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探索,發展好奇心和廣泛的興趣愛好,逐步開啟學生想象的大門。例如,組織學生參觀展覽、名勝古蹟,引導學生觀察東昇的紅日、秋日的田野,欣賞悅耳的音樂、迷人的圖畫等等,使他們增加頭腦裡的表象儲備,為想象提供取之不盡的素材。
        2.重視積累知識和生活經驗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想象的活動始終是對感覺與知覺所給予的那些材料的改造,想象力是在過去知覺的基礎上的一種新的形象的創造力。豐富的想象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受。因此,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應教育學生熱愛生活,關心生活,引導他們積極參加科技、文藝、體育等活動,引導他們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積累表象,為發展想象力創設良好的條件。同時,還應重視學生知識的積累和記憶力的培養,因為學生有了廣博的知識,才便於發現各種知識之間的聯絡,並受到啟示,觸發聯想和想象,產生知識的遷移和連結,最終達到認識上的新飛躍。
        二、營造氛圍,著力渲染。
        古人云:“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心靈去感應,進入或悲或喜,或嘆或愕的動情狀態,產生情感共鳴。情景的模擬、創設,音樂感染,深情朗讀,對人物命運的深切關注等均可運用。
        一位教師在講授《登高》時,首先是一段深情的.導語引入,顯得肅穆凝重,接著放音樂《二泉映月》,憂傷悽婉的氣氛中,教師開始深情朗讀:“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悽惻動人,“情動於中”,令人美不勝收,一個老病孤獨,衣衫襤褸,登高望遠,漂泊天涯,心繫天下的“憂”者形象已躍然紙上。
        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運用大量新鮮貼切的比喻,寫得有聲有色有味,動靜相生,濃淡相宜。這樣的文章,要引導學生反覆閱讀,細細品味,潛心體驗作者創設的一種朦朧、素雅的意境美,並進一步感悟作者因不滿現實而寄寓其中的一種複雜心境。
        三、充分利用教材,培養想象能力。
        葉聖陶先生說:“我們鑑賞文藝,最大的目的無非是接受美的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要達到這個目的,不能拘泥於文字,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這就告訴我們,要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得到美的享受,教師就應該充分利用教材,啟發學生想象,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讓他們在語文藝術的天空中翱翔,從中得到美的體驗。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很多,教這類作品,必須啟發學生憑自己的實際經驗和生活知識,運用聯想、想象、類比等方法去感知和欣賞作品的境界和情調,即進入意境。 
具體來說,教師可充分利用教材,從以下幾方面培養、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       1.品味細節刻畫
        好的作品往往通過生動的細節描寫打動讀者,令讀者與之產生共鳴。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的細節刻畫,通過細節展示的生活畫面,引發學生用自己的生活積累加以想象,變抽象為具體,讓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人、物、情、景。
        如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中,用極簡練的背影輪廓畫創造出一種意蘊豐富,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給人留下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的感受,細細品味望父買橘的細節,幫助學生透過字面想象父親為兒子買橘時努力掙扎,攀登月臺的吃力神態,或咬牙使勁,或汗溢面頰,學生在想象中品味,體會到父親對兒子深摯的愛。
        2.蜻蜓點水,留有空白。
        我國古代的詩文寫作,主張“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司空圖《詩品》),“望表而知裡,捫毛而辨骨,睹一事於句中,反三隅於字外”(劉知已《史通·敘事》更是為人推崇。由此可見,文字是語言的藝術,也是“空白”的藝術,如何讓學生髮現它,填補它,是提高語文教學成效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