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文教育中“大文學教育”的實施

才智咖 人氣:2.41W

“大文學教育”目的的達成, “大文學教育”教學內容的實現,最終都必須通過“大文學教育”的實施來完成。“大文學教育”的理論框架形成後,如何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實現“大文學教育”便成為最主要的問題。因此,這裡我們對“大文學教育”的實施作較為詳細的論述。

論語文教育中“大文學教育”的實施

3.1 “大文學教育”實施的主要模式

探討“大文學教育”的主要模式,並非是用某一種僵化的固定模式去衡量教學,而是主張教師在遵循一定原則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特點,全面繼承優秀的教學方法,創造出既適合自己,又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使“大文學教育”能夠更加有序地展開。

“大文學教育”我們認為主要要突出其形象性、情景性、情感性,因此,其教學模式,我們認為主要有形象化教學、情境教學、情感教學等,儘管這諸多方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各有特色,但其中共性的、原則性的東西是值得我們去認真學習和思考的。下面,我們從“大文學教育”的角度就這三種教學模式作簡要的闡述。

①形象化教學

形象化教學是通過審美媒介的鮮活形象來感染學生。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曾說過:“任何學科都可以用理智上忠實的形式教給任何年齡階段的任何兒童。” 〔27〕這裡所謂“理智上忠實的形式”主要是指適合學生認知特點的鮮明生動的形象。學生的思維過程總是在“生動的、形象的 表象的基礎上來進行”〔28〕的。學生接受知識往往從具體的形象開始,因此,教師要善於運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把知識講得生動具體、有血有肉,給學生以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睹其狀的美感。教師可藉助多種藝術形式(詩歌、繪畫、音樂、戲曲、電影、電視等)去啟導學生思維和想象,要使語言、手勢、板書、教具等各種教學手段密切配合,以增強教學的形象性和直觀度,使教學儘量做到:枯燥的條文生動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簡單的結論充實化,靜止的畫面動態化。

有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通過視覺獲取的資訊約佔大腦獲取資訊的85%。要想使大腦興奮中心遠離疲勞“波谷區”,必須發揮視覺捕捉形象的優勢。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利用圖示、板書、錄影等手段增強刺激物的強度,協同各種感官,使教學過程變得生動具體、形象直觀。例如,《荷塘月色》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但由於學生對“舞女的裙”、“凝碧的波痕”、“籠著輕紗的夢”、“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等形象感到費解,造成了思路的阻滯,因而難以進入意境。這時,教師如果調動一些藝術手法,以鮮明的形象系列和豐富的表象運動來複現這些難懂語句的審美內涵,實現形象與思維的有效對接,就能使學生順利進入意境,並享受學習中的不盡愉悅。

②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是通過對一定事件的形象描述或模擬,設定一定的環境氛圍,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思維,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逼真感,從而達到一定教育目的的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藉助豐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體驗和潛在智慧的啟迪,使學生的審美需求得以滿足。這種心理需求得到滿足時的愉悅必然喚起其豐富的審美情感。這時,學生就很容易將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教育教學內容中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上,從而加深他們對教育教學內容的情感體驗。這種伴隨著情感體驗的認知活動,比缺乏情感體驗的認知活動要豐富得多、深刻得多。因此,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創設審美情境,以美、趣、智的特點縮短教學內容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通常情況下,教學內容與學生既有時間距離,也有空間距離,加之教師枯燥無味的分析和灌輸,更強化了這種距離感,致使學生感到陌生遙遠,很難激起學習的情緒。情境教學以生動的直觀和語言描述創設各種情境(實體的、推理的、模擬的、想象的、語表的、操作的),再現教材的相關內容和景況,使教學貼近了學生,使其因感受真切而生親切感。在把學生帶入情境之後,再通過情境的強化,即選擇或綜合運用生活的展現、實物的演示、音樂的渲染、圖畫的再現、角色的扮演以及語言的描繪等途徑,使情境作用於學生的多種感官,加深感受。在教師語言提示、描繪、誘導的調節支配下,學生在移情和想象的作用下,就會變語文課文中的“此情此景”為“我情我景”,從而進入“我他同一”、“物情交融”的身臨其境的“心理場”中。這時,學生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親”,隨著情感體驗的加深和彌散,其審美情感、道德情感也會隨之受到良好的陶冶。

例如,上文中提到過的《荷塘月色》,有老師一開始就給學生描繪了一幅“月夜圖”,創設了一個“遍地月華清輝”的特定的審美情境,從而把學生匯入一片融融的月色之中:一輪皓月躍出,使山山水水宛如鍍上一層白銀,籠上一層輕紗,顯得恬靜、柔和、神祕而富有詩情畫意。那如盤的明月,如水的月色,皎潔的清光,像甘露沁人心脾,像醇酒令人心醉。隨即教師又用“接天蓮葉無限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古詩啟開學生的審美心扉,使其心馳神往,情波盪漾,猶如進入一個荷葉亭亭、荷花豔豔、荷香嫋嫋的優美境界。學生置身於這種特定的荷塘情境中,帶著一種對荷塘月色美景的憧憬和領略荷塘月夜風光的審美期待,進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而這種情感的共鳴,又可以轉化為學生自覺審美的“催化劑”,使學生產生新的審美追求,主動去探尋文章所構築的內部世界,領悟文章所營造的美學意境。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從自然的語文情境的描述中走出來,致力於陶冶性審美情境的創構,以便撥動學生“美感的琴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③情感教學

情感教學即是教師藉助一定的教育教學手段,通過激發、調動和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促進教學活動積極化的過程。教學活動並不是一個師生共同參與的純認知過程,其中的認知過程與情意過程的產生、發展,自始至終都是互相交織、互相影響和相輔相成的。如前蘇聯教育家休金娜指出:“學生的認識活動不應當是枯燥的、毫無熱情的和純理性的,因為認識不僅是對現實的反映,而且也是對待現實的態度。這些態度中包含著個性的情感表現、內心感受以及帶有深刻個性的意向。” 〔29〕因此,教學實踐中,學生情感反應的性質對教學活動的效果具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