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的形上學意義

才智咖 人氣:5.59K
  

古代有各種宇宙生成解釋模式。<?XML:NAMESPACE PREFIX = O />

道生萬物:《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天生萬物。《春秋說題辭》:“天之為言,顛也。居高理下,為人經緯,故其字一大以鎮之,此天之名義也。天之為體,中包乎地,日、月、星辰屬焉。”“群陽精也,合為太乙,分為殊名,故立字一大為天。”

太一生萬物。郭店楚簡《太一生水》:“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覆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復相輔也,是以成冷熱。冷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是溼燥,溼燥復相輔也,成歲而[後]止。”

元氣生萬物。《河圖汁光紀》:“元氣闔陽為天。”《春秋元命包》:“元者,端也,氣泉。”“元氣之陽為天精,精為日,散而分佈為大辰。”

水生萬物。《春秋元命包》:“水者,天地之包囗,五行之始焉,萬物之所由生,元氣之腠液也。”

太易渾沌生萬物。《易乾鑿度》“夫有形生於無形,乾坤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具而未離,故曰渾沌。渾沌者,言萬物相混成而未相離,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1]

天、元氣、水、太一、道等等名各有異,實際上都是形上的而決非經驗的概念。所謂形上,語出《易•繫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上學是指超越感覺、經驗之外的思辨,是人類以闡明事物的超驗的理由和其終極價值為的一種精神活動。

但是在上述各種宇宙生成思想中,形上思辨與經驗概括總是相互混雜在一起而不能嚴格區分。實際上在所有“無中生有”式溯源的宇宙生成論中,都必然存在這個特點。

“天”在《易》中基本上已經是個思辨概念,《繫辭上》:“《易》與天地準。”《易》以“天”(或“天地”)來作為世界所有現象的終極理由和終極目的。《序卦》:“有天地然後有萬物。”天地有化生萬物的品質。但是天的屬性特徵依然明確存在,《易》的形上學在許多方面直接伸入經驗層次中。

在《易》中,“道”是從天或天地中引出的一個概念。《繫辭上》:“《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從“天道”中引出“地道”和“人道”兩個從屬的、呼應的概念。《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的對立和互動推動道的展開。

“道”是《老子》思想的最基本概念。《老子》的“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歸依,是自然化生的過程,是宇宙的本質,道包含並遵循陰陽對立互動法則。但是,雖然《老子》說“道”是恍惚沒有固定形體的,但同時在《老子》中“道”還是與天、地、人並稱的宇宙“四大”,“道”是“象”、“物”、“精”、“信”的混成。“精”、“信”固然是事物的本質和,“象”、“物” 卻還是物質性的。

最近剛公佈的《恆先》同樣是關於宇宙生成的內容,但它在中國古代形上學史上卻有很大的意義。這個意義在於在《恆先》描述宇宙生成模式中,設定了一個特殊的.概念“域”。

“恆先無有,樸、靜、虛。樸,太樸;靜,太清;虛,太虛。”

“恆先”,整理者李零先生已經指出,帛書《道原》有“恆先之初”說。根據廖名春先生《上博藏楚竹書〈恆先〉簡釋》一文轉述,李學勤先認為“恆先”就是道。

“樸”, 李零讀為“質”,廖改讀“樸”可從。

“靜”,原作“寈”,李零讀為“靜”,李學勤先生讀為“清”。“太清”雖是道家中常用術語,用“太清”可能比較容易被接受,但“靜虛”並用也常見。《老子》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恆先》的“太靜”狀態與後文提到的“言”、“音”是相關的。樸、靜、虛,是“恆先無有”的質、時、空三項屬性。

責任編輯:應屆畢業生論文網

“域”的形上學意義
  

“自厭不自忍,域作。”“自厭”即“自滿”,“自忍”即自我剋制。“域”,本作“或”,“或”為“域”本字,廖讀正確。《淮南子·天文》:“道始於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恆先》的說法可能還是有傳承的。 ;

《淮南子·天文》“道始於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和 《恆先》並不完全一樣。如廖說“域”作“宇”解固然也是可以,但《恆先》卻並沒有“宇宙生氣”之說。《恆先》:“有域焉有氣,有氣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者。”有域就有氣,有氣就有有,有有就有始,有始就有往,這是宇宙而然的化生過程。但“有域焉有氣”,《恆先》又明確指出,這個氣不是域生的。“氣是自生,恆莫生氣。氣是自生自作。” ;

由氣而生有,這個氣固然還是離不開物質和抽象屬性兩重性,但《恆先》中的“域”卻不失是個十分重要的概念。《恆先》的“域”是“恆”,“域恆焉,生域者同焉”;《恆先》的“域”並不是生成氣的母體;《恆先》又有:“有出於域”。這說明《恆先》的域實際上只表明一個範圍,而不是具象物質世界的宇宙。在這個範圍內討論的實際上完全是關於抽象屬性的概念。《恆先》:“有出於域,生出於有,音出於生,言出於音,名出於言,事出於名。”在這裡,在“域”的範圍內的所有一切概念都不是具體的物質而全部是事物的抽象屬性關聯,從而完全擺脫了現實經驗而進入形上思辨。 ;

正是通過 “域”這個概念的設立,《恆先》與先秦其他的宇宙生成學說有了實質性的區別,從而在宇宙生成論中比較嚴格地抽象出了形上學。 ;

有兩點衍生的認識。 ;

1.《恆先》較《老子》、《太一生水》的思維更為抽象,就思維的一般言,《恆先》成書可能要比《老子》、《太一生水》晚些。 ;

2.原先通常認為中國古代到魏晉才產生本體論,王弼是始創者,現在看來這個時間可能會提前。 ; 註釋:


[1]《繫辭上》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說,但這是以筮佔象徵的宇宙生成過程;並且,根據夏含夷先生的,《繫辭》成書可能比較複雜。 ;

TAGS: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