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

才智咖 人氣:1.23W
論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

摘要: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薰陶及自身實踐,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在闡述加強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強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基本原則以及加強與改進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路與建議。
  關鍵詞: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建議
  
  目前,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已成為高等教育關注的焦點。教育部在《關於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包括四個方面: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這裡所說的文化素質重點是指人文素質,它是大學生諸多素質當中最根本、最基礎的素質,是在人類發展中起基礎性作用的品質,對於其他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很強的滲透力和影響力。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薰陶以及自身實踐,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在對大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大學生特別是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
  
  一、加強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隨著社會的進步,“高速度發展,高起點探究,短週期轉換,綜合化趨勢,大科學體系”已成為當前科學技術發展的突出特點。面對這種El益突出的綜合化、整體化趨勢及涵蓋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大學科體系,我們培養的人才(大學生)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具有跨學科的知識、能力和良好的綜合素質。也就是說,他們不僅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有廣闊的科學視野、多方面的學識修養和較強的學習新知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為此,必須轉變重理工輕人文的傳統傾向,加強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教育。
  
  (二)是國際教育改革的新潮流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來看,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不僅有利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有利於開發學生潛能,使其左右半腦在創造性的學習和科研工作中共同發揮作用,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力和鑑賞力,有利於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認識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的關係。當前,加強素質教育、加大人文建設力度正日漸成為教育界的一種共識。中科院院士楊叔子教授認為:理工科學生除了學好專業外,要特別重視加強基礎,第一是很好的理科基礎,工者就是理的應用,沒有理作基礎,工科不可能有創造性的突破??第二更重要的是文,沒有文就沒有很好的理工?。美國學者懷特赫也在《教育目的》一文中指出:“沒有人文教育的技能教育是不完備的,而沒有技術的教育就沒有人文。”[2]培養文理工結合,能夠綜合創新的複合型人才,已成為國際教育改革的新潮流。
  
  (三)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當前,我們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一根本目的決定了黨和國家對大學生素質方面的根本要求。但是從新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歷程來看,無論是在認知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大學生素質教育客觀上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們的高等教育過於突出人才的“紅”,過於強化其為政治服務的職能;改革開放以後,在急於改變落後面貌心理驅動和西方唯科學主義哲學思潮影響下,高等教育又凸顯其功利性弊端,過分誇大教育的經濟功能。上述問題造成了我們在理工科人才培養上過於突出其專業特性,課程設定和學時安排均以專業為中心,重專業技能培養,輕人文素養養成,重知識被動接受,輕知識自主創新,重集體穩定平衡,輕個性特質發展。如此一來,導致不少用人單位對我們培養的大學生給出了“有知識,缺文化;有學問,缺修養”的負面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