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師範生的教育的問題和策略分析論文

才智咖 人氣:1.17W

2007年5月,國務院決定在教育部直屬的6所師範大學實施免費師範教育,其目的在於培養優秀教師和教育家,為基礎教育輸送人才。2011年,首屆免費師範生開始就業,但相關調查顯示,只有2%的免費師範生願意到農村就業,僅31.9%的學生選擇從事教學類職業[1]。其背後反映出免費師範生相關就業政策的缺失,另一方面也說明免費師範生仍存在觀念誤區和價值偏差。在這一背景下,改革免費師範生的培養,提高師範生的培養質量,促進師範生的專業成長,將是高等師範教育的重要任務。其中,樹立免費師範生的教育信仰,培養師範生科學的教育觀念,顯得尤為關鍵。

免費師範生的教育的問題和策略分析論文

一、教育信仰:師範生專業成長的觀念前提

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言:“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成其為教育,而只是教育的技術而已。”[2]一般認為,教育信仰是指教師、師範生對教育活動和教師職業的理解而形成觀念體系,是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根本準則和意識規範,它表現為一種理念的存在,是對教育活動和教師職業產生的強烈認同感和職責感的精神狀態,承擔著價值觀念引導的重要作用。從專業成長的角度來講,教育信仰對教育活動和教師職業的理解產生根本性影響,已經成為師範生專業成長的觀念前提。

1.教育信仰是教育活動的前提性承諾

眾所周知,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影響來促進受教育者發展的主體性活動,其內容和形式都在價值指引下進行。一方面,教育活動本身自成目的性地含有一定的價值,教育活動的展開就是這種實踐關係在現實中的表達。換言之,教育一開始就蘊藉著一定的社會性目的和個體性目的,它既要為社會承擔傳播階層意識和主流價值的職能,又要通過文化教化達成人的培養,因此在其貫穿的一系列過程中並沒有脫離價值的影響。另一方面,由價值引導的教育活動,要使其價值得到落實,其實質就是把教育價值推擴,以教育促成價值、立場和技能的活動自覺,落實教育予以人的生存、發展的價值承諾。

教育信仰是一個觀念體系,“是一種前提性條件,是一種超越性、凝聚性和教育性的力量”[3],在教育活動的過程中發揮著價值引導的作用,是從事教育活動和教師職業的前提性承諾。第一,教育信仰就是師範生專業成長過程中的前提性條件,是對教育活動和教師職業產生的強烈認同感和職責感的精神狀態。從師範生專業成長的角度說,教育信仰就是為其未來從事教育活動和教師職業提供原動力,培養對教育行業和教師職業認識的觀念和情感。第二,教育信仰首先在一定的價值觀念上產生,但又不侷限於一定的觀念,是教育觀念轉化為教育行動的中介性力量。在師範生的專業成長階段,教育信仰依賴於一定的價值觀念,培養師範生的科學觀念,但最終要使這些價值觀念落實於實踐。第三,從根本上講,教育信仰是一個有序的價值觀念系統,為從事教育活動和教師職業提供價值目標的引導。

2.教育信仰是形成教師職業信仰的精神支撐

師範生的專業成長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情感等方面,其中專業情感對師範生日後從事教育活動和教師職業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師範生的專業情感是指師範生對教師專業所持有的理想、信念、態度和價值等的傾向系統,是從事教師職業的一種穩定性的精神體驗。在師範生的培養過程中,傳授師範生的專業知識是從事教育活動和教師職業的基礎,專業技能的形成直接指向教育實踐,而專業情感的培養則是長期的系統性工程。從相當程度上講,師範生的專業情感的形成要為日後其從事教育活動和教師職業準備認同感和自尊感。因此,在師範生的專業成長階段,專業情感是為師範生從事教育活動和教師職業提供一生熱情的根本性條件。

在師範生的專業成長階段,教育信仰就是要把制度化學校教育傳授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情感等整合、統攝,為師範生從事教育活動和教師職業提供職業信念、職業情感和職業道德的支撐,即形成教師職業信仰系統。教師職業信仰是教育信仰的結果,是教育信仰在職業層面的關於人的認知、情感、意志的統一體,反映著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價值,具體是指:首先,“作為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現象,信仰是人生活的目標、生活的激情,是人生的意義與歸宿的共同源泉,是人的世界觀的體現和反映”[4],教育信仰為教師職業奠定價值目標,為教師的教育生活創造人生意義,這是產生教師職業信仰的前提;其次,教育信仰是整體性的精神狀態,是在教育過程中凝結並昇華出來的精神活動,使人在教育實踐中追求職業進步和人生境界,為教師職業發展營造心靈家園;最後,教育信仰是提升教師價值的內在動力,是維繫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價值的精神機制。

概而言之,教育信仰是選擇和形成教師職業信仰的內在依據,貫穿著人的主體意識的自覺過程。在教師職業信仰系統中,其理想、信念、態度、和價值等確立,一方面是在師範培養階段教育所造就的,另一方面則由在師範教育之後的職業生涯實踐中得到昇華。教育信仰作為教師職業信仰形成的重要來源,不僅是師範培養的結果,而且是實現教師職業成長的精神力量。無論是師範生,還是從事教育行業的教師,教育信仰敦促其在職業生涯中,將教育之真、教育之善、教育之美作為職業的追求,為實現人生的價值和提升人生的境界而不斷創造性地、滿懷教育熱情地生活。

3.教育信仰是增強專業成長的意識規範

由於教育信仰是一種特殊的精神形式,在意識規範層面上能夠指引人們的實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教育信仰作為一個觀念價值體系,直接或間接地決定著教育過程乃至整個教育生活中人的行為和思維方式。在師範生專業成長階段,教育信仰就是要把教育中蘊含的真、善、美的價值置於思想和行動的核心地位,並以追求和實現真、善、美的教育價值為其最終目的。在這一階段,教育信仰並不直接為其承載主體——師範生提供直接的行動指南,但是在意識層面和價值觀層面為師範生的成長起著規範的作用。就此而言,教育信仰並不能直接增進師範生在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情感,但在根本上樹立師範生正確的價值觀念。教育信仰以實現教育之真、教育之善、教育之美為最高準則,以育人為最終歸宿,因而就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精神體系,並調動各種精神因素,為教育培養人服務。在教育信仰的導向下,從事教育活動和教師職業的主體,能夠堅持一定的價值標準和行動準則,自覺選擇適切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行為。

二、育“人”:免費師範生形成教育信仰的價值歸宿

從啟蒙運動開始,尤其是現代社會以來,信仰就從宗教的遮蔽下得以解放,信仰迴歸人性重新使其獲得了來源於人的本體支援。同樣,教育信仰也不可能脫離精神主體而獨立存在,它需要以人作為其承載。換言之,以人為主體產生的教育信仰,最終要在“人”上體現其價值承擔。免費師範生的培養,對未來教育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培養免費師範生的教育信仰,就是要培養其育“人”的觀念,尊重並實現人的價值。

1.教育信仰的人學價值意蘊

信仰作為人的自我意識、自我理解和自我超越的主體性存在,要以人或者人性的選擇為根基。歸根結底地講,真正意義上的信仰是人類精神世界的特殊形式,是人類所特有的精神活動。這就意味著,所有的信仰都與人發生著內在的關聯。由於人是一個“不斷自我創造、自我發展和自我更新的開放性的存在”[5],能夠有目的有意識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與動物區別開來。與動物所不同,人類的實踐活動是在人的意識支配下完成的,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精神信仰的推動和指引。作為一個龐大的價值觀念系統,信仰並不能外在於人而被認定為客觀的物質性存在,其本身是直接面向於人和人的實踐而產生的教育之善、教育之真、教育之美的綜合系統,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對外部世界和內在人性的理解所形成的切己體驗和尊重。在這個意義上,信仰首先不只是表現為人與動物的區別,而且表現為生活的方式和人生的態度,是對人和人性的價值的實現方式的基本認識,具有著強烈的人學色彩。

教育信仰是構成整個信仰體系的子系統,本身也含有深厚的人學意蘊,其人學價值主要表現在:首先,教育信仰是根植於人性的價值承諾,超越了對信仰的流俗理解。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為了培養人,其根據在於人性的可超越性,教育信仰的價值承諾就是通過價值觀念的引導,使從事教育活動和教師職業的主體能夠正確理解自我、發展自我和創造自我,對從事的活動產生持久的興趣與尊重,並對人性的完滿抱有高度的熱情和足夠的希望。其次,教育信仰是對教育活動本身或教師職業的信仰的維持,乃至是對自身存在意義的終極性關懷,但由於教育直接面向的是人,使得其區別於具有超驗主義性質的宗教信仰,直接或間接地為教育實施培養人的實踐服務。最後,教育信仰是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使人能夠尊重和實現自我的存在價值,從而獲得生活的意義和提升人生的價值,即意味著教育信仰本身就是一個價值性的存在,為實現人的價值提供精神動力。

2.培養完整的人:專業成長階段形成教育信仰的基本訴求

前文一再強調,教育信仰首先是在精神活動的領域得到辨認的,它本質上是人的特殊精神活動形式,是由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構成的觀念系統,並以人為價值承載的主體。因此,教育信仰並不能直接解決種種教育問題,只能在最大程度上匡正人的價值觀念。在師範生的專業成長階段,培養師範生的教育信仰,最為根本的是要為師範生將來從事教育活動和教師職業樹立培養完整的人的觀念。正如有學者指出,當前種種教育問題的根源,在於教育的信仰的缺損。但究其根底可以發現實際上是對人的培養的偏離,培養完整的人的教育觀念是實踐中沒有得到落實。因此,具體而言,在師範生專業成長階段,培養其教育信仰,在觀念層面上應當包括如下幾大方面:

第一,“育人為本”的教師使命。在當代,教師的基本任務主要是通過教育教學來傳遞人類文化、傳播優秀精神、培育良好道德等,最終實現對人的培養。從相當程度上說,實現對人的培養,是教師最為本真的使命。換言之,教師要以育人為教育的起點和原點,在實踐中要堅持育人為本的理念。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了“育人為本”的工作要求,一方面表明國家力圖在培養觀念和培養模式上有所更新,另一方面也說明“育人為本”理念正在被接受併成為教育實踐的重要原則。免費師範生教育是國家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的舉措,“育人為本”不僅關乎整個師範生教育的人才培養,而且關乎教育的未來發展走向。在師範生培養的過程中,明確育人為本的教師使命,恪守教育信仰的行動準則,是其順利過渡到職業生涯,履行教育培養人的使命的前提和準備。教育的根本功能在於促進人的發展,“處在‘人的革命’時代的中國教育必以人的轉型為己任”[6],而教師則要以育人為根本。

第二,“以人為本”的教育立場。長期以來,教育便承擔著維護階層利益、促進社會發展的職能,“人”在教育中被湮沒,出現了“人學空場”。教育要填補人學空場,就要轉變其立場,要始終是以人為出發點的,“教育的根本要旨就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這已經是古今中外公認的通理。教育本姓‘人’。為此,‘以人為本’對於教育來說是不言自明的。”[7]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教育立場,才可能使被僣越的“人”真正成為在場者,成為真實的存在者,才可能找到個體存在的事實、意義與價值,最終使教育真正歸屬於人。在師範生專業成長階段,“以人為本”的教育立場主要是指教育要樹立以人為價值衡量的尺度,培養師範生對人的價值的認識,明確教育發揮作用的邊界,本著教育為人的發展服務的職責,在最大程度上促進人的發展,而不是以教育之外的目的來限制人的發展。從教育信仰的角度講,“以人為本”的教育立場就是積極為人的發展創造條件、貢獻精力、傾注熱情,以人的發展為價值標杆,以現實中的“人”作為立足點、出發點和歸宿點。

第三,“完整的人”的教育關懷。在人類的信仰體系中並不缺乏對人自己的認識,而正如前文所言,教育信仰要以人和人性的選擇為基礎。教育要實現“育人為本”和“以人為本”並不單純是基本原則的遵循,其內在還應當包含著這樣的價值理想,即教育所面向之人和培養之人應當是總體性的完整的人,而不是支離破碎的片面的人。教育信仰所確立的人的尺度,是要以人的總體性發展和全面性發展為依據。馬克思就曾對總體的完整的人作出過描述:“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佔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8]因此,在終極意義上,從事教育活動和教師職業的主體,應當具有對“完整的`人”的教育關懷。但“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實關係和觀念關係的全面性”[9],即教育培養“完整的人”的情懷需要關照“人”的現實性。在師範生的教育過程中,就不僅是從價值層面上傳達這一觀念,還需要培養其技能,創造一定的實踐可能。

三、由規限到自覺:免費師範生教育信仰的培育途徑

在整個精神領域,教育信仰與其他信仰一樣,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需要藉助一定的教育力量和實踐機制,綜合各方面的因素,經過長期的積澱和培育才能形成。教育信仰是一個價值觀念系統,進行教育信仰的培育,主要是情感、態度和價值的薰陶和培養,但也離不開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因為,知識的傳授首先清理認識誤區,塑造理性思維,培養理性選擇能力;而技能的傳授則是為了將知識、情感和價值付諸實踐。因此,培養師範生的教育信仰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但總體而言,應當遵循由外在規限到主體自覺的路向。即教育信仰的培育不能是外部的強制性要求,而是出於內在的需要和自覺的選擇。

1.積極學習教育學知識,培養科學的教育觀念

教育信仰主要是教師、師範生對教育活動和教師職業的理解而形成觀念體系,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對教育活動和教師職業的理性認識。因此,在免費師範生教育信仰的培育上,首先要傳播教育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理性選擇能力。只有師範生的專業知識即教育理論知識得到真正的充實,師範生才能夠較為客觀地認識整個外部世界,對教育活動和教師職業有正確的認識,並能較為直觀地把握教育活動中的現實關係和客觀規律,形成科學的教育觀念體系。只有在科學掌握教育知識的基礎上,才可能產生科學的教育信仰,才能對紛繁複雜的信仰現象和價值現象作出理性判斷和正確選擇。培養科學的教育觀念,對師範生的教育信仰的形成起著根本性的影響。正如前文所述,教育信仰要重新樹立“人”的尺度,就依賴於對人的科學認識,而要落實“育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和“以人為本”的人學關懷,都不可能脫離科學的教育觀念的有效引導。教育學知識要為師範生教育信仰的形成提供理性根據,而科學的教育觀念則起著價值導向和觀念糾偏的作用。

2.正確認識教師職業,樹立教師職業信仰

正確認識教師職業,首先需要認識教師職業的特殊性:第一,教師職業的物件是教育活動中現實的人,而不是無生命表達的物體;第二,教師職業的基本職能是開展教育教學,目的在於培養人,其過程是極其複雜的;第三,教師職業的勞動成就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而不是即時見效的,即教師發揮的教育影響具有時間上的無限性和作用上的潛在性。由於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從事教育活動和教師職業的主體應當是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專門人才。同時,由於教師職業所具有的上述特殊性,又要求具備深厚的情感,並逐漸形成教師職業信仰。從很大程度上說,教育情感是產生教育信仰的重要精神機制,也是形成教師職業信仰的內在動力源之一。“教師的教育情感首先潛留在教師的內心,作為一種自我體驗而存在,其次還以各種方式表露出來,外化為一種積極的、肯定的情感追求,表達的是一種喜愛的、神聖的、高尚的情感體驗,成為一種現實的教育力量,參與到教師開展的各項教育實踐活動中,促使教師飽含熱情和激情地執著於所從事的教育實踐活動。”[10]因此,在師範生培養階段,培養師範生的教育情感,樹立其教師信仰信仰,是形成教育信仰的重要條件。

3.開展價值觀教育,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

在大工業和市場經濟的浪潮中,浸淫於現代性的人們在觀念上出現了嚴重的“去道德化”,生活變得支離破碎,出現了鮑曼所言的“碎片化”:“現代社會的突出之處在於它使道德責任脫離了道德自我這一趨勢……。其結果是,形成了一種用倫理,即規則和習俗的法律般的準則,取代道德情感、直覺和自主自我所產生的強烈要求的趨勢;另一方面,形成一種‘不可置否’的趨勢——即是免除了相當大的一部分人類行為的道德判斷,以及實際上免除了道德意義。”[11]尤其是在當前,價值觀的偏離、道德底線的崩潰,業已成為整個社會的頑疾,並蔓延至整個教育領域。在教育領域,種種教育弊病的產生,其根源不在於制度建設的基本框架是否合理,更根本的在於基本框架背後的價值導向是否是合人性的、合理的。在相當程度上,價值觀的混亂和道德的背棄,加速了種種教育問題的產生,加劇了教育問題的複雜性,教育為實現人的培養的使命逐漸失落。要解決種種教育問題,首先是促進觀念的變革,而師範生教育是整個教育觀念更新的重要場地。對師範生開展價值觀教育,培養師範生的道德意識和道德素養,有利於培養師範生的教育信仰,有利於提高師範生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境界,貫徹教育對人的培養的使命。

參考文獻

[1] 甘麗華.首屆免費師範生僅2%願去農村 僅三成選擇從事教學類職業[N].中國青年報,2011-03-12(03).

[2] [德]雅斯貝爾斯.什麼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44.

[3] 石中英.教育信仰與教育生活[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2).

[4] 趙繼倫.精神文明的時代審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87.

[5] 高清海、胡海波,賀來.人的“類生命”與“類哲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26.

[6] 魯潔.走向世界歷史的人——論人的轉型與教育[J].教育研究,1999(11).

[7] 魯潔.教育的原點:育人[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4).

[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下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10] 韓大林、陳秋楓.論教師教育信仰的功用及養成[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11] [英]齊格蒙·鮑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論後現代道德[M].鬱建興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