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高中歷史新教材教學工作論文

才智咖 人氣:1.79W

1.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是做好高中歷史新教材教學工作的思想保證

如何搞好高中歷史新教材教學工作論文

傳統的高中教育,主要是為了應付大學聯考而進行的。家長和學校把對高中生的教育目標更多的是定在了參加大學聯考,然後讀大學上。但是,畢竟每年的大學錄取率是有限的,錄取人數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一個高中畢業生都能上大學,那麼未能如願步入大學校園的高中畢業生們又該怎麼辦呢?在如此教條僵化的應試教育下培養出來的高中生,走上社會又能做些什麼呢?這是許多人一直在研究和探討的問題,也是一個現實問題。新課程改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它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改革這種教條的、僵化的教育模式,使現代社會的學校教育成為“活的教育”,成為真正培養人的教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對人的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對新課改、面對新教材,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是當務之急,也是搞好高中新教材教學工作的思想保證。以歷史新教材為例,如果還是一味地認為學習歷史就是為了考試,那就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如今,歷史新教材的教學要求已不僅僅停留在考試的層次上,更多地是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聯絡歷史,分析當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發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後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學生的素質,而不再是培養只會考試的“書呆子”了。這樣,就要求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首先從觀念上、思想上進行更新,提高對新課程改革和新教材的的認識,全力以赴做好高中歷史新教材的教學工作。

2.更新備課方式,是搞好高中歷史新教材教學工作的首要環節

備課是整修教學活動的首要環節。在傳統歷史課的備課過程中,教師主要依據一本教材、一本教師參考用書和一些輔導資料進行備課,這樣備出來的課一般比較呆板,不夠活躍,從而使得學生聽課雖然覺得系統性較強,但不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們知道興趣是生活中最好的老師,是知識的入門。瑞士教育學家皮亞傑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中國也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諺語。所以,若是一節課不能吸引學生,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那麼這節課再系統,重點再突出,也不能算作高效率的課,不能算作一節好課。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結合歷史新教材的特點,教師在備課時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進行備課,這些素材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材、教參和輔導資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網路資源,因為網路上的素材非常豐富。同時,教師的備課還可以備一些學生的活動,某節課中,可以調動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來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筆者在實踐中,曾用過如下方法進行備課,供同行們參考。

例如:

①課前調查學生在本節課上希望學到什麼知識,他們對本節課的哪些內容特別感興趣。

②利用網際網路絡,查詢一些和教學內容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

③改變以往手抄式備課為電子備課,這樣不但提高了備課效率,也提高了備課質量。

④加強集體備課,優化個人備課。集體備課,就是同一年級、同一學科的教師組成一個備課組,備課組全體成員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對將要教的內容進行集體討論,如:教學目標該如何制定,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情況,制定出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本課重點是什麼,如何突破;難點是什麼,如何排除;本課怎樣匯入效果較好,一開始就能激起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教學內容該怎樣教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課後檢測應怎樣編寫,編寫哪些型別的題;在本課中,該給學生制定怎樣的活動方案,等等。通過集體備課,得出本節課的施教框架,然後教師再根據個人和所教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集體備課基礎上的二次備課。這樣,備出來的一節課,既充分實現了教學目標,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從而體現了新課標要求的“活”字。

3.更新教學評價機制,使高中歷史新教材教學工作落到實處

評價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在進行課程改革的`同時,也必須進行課程評價改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規定了課程評價改革的目標:“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面對新教材,如何評價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各級教育行政和管理人員必須考慮的問題,因為教學評價直接關係到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效率和效果。傳統的教學評價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評價內容過於注重學生學業成績,評價方法過於單一,過分關注結果而忽視過程,這樣就不能全面系統地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行客觀公正地評價。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在當前形勢下,我們必須更新教學評價機制,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我們要更加註重對過程的評價;在評價標準上,不要僅僅侷限於學生學業成績,更多的應該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評價方法上,既要注重量的評價,又要注重質的評價。通過全方位、深層次地評價,使得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得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以激發,從而使得新教材的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