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靜脈血栓溶栓治療的護理論文

才智咖 人氣:1.9W

在各領域中,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藉助論文可以有效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下肢深靜脈血栓溶栓治療的護理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下肢深靜脈血栓溶栓治療的護理論文

下肢深靜脈血栓溶栓治療的護理論文 篇1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導致下肢深靜脈內血液異常凝固引起管腔阻塞,靜脈血液迴流障礙的疾病。若未及時治療,將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靜脈功能不全,影響生活,甚至致殘。在急性期如果血栓脫落引起肺栓塞可危及生命。我科從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採用靜脈溶栓和抗凝輔以活血化瘀降低血液粘度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共87例,配合精心的護理,療效滿意,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一、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本組病例87個,男56例,女31例,年齡23~68歲,平均年齡46歲,左下肢58例,右下肢25例,雙下肢4例;手術後27例,產後18例,外傷後21例,長期臥床16例,無明顯誘因5例。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患肢疼痛、腫脹、皮色加深,皮溫偏高,淺靜脈擴張。均經血管彩超檢查確診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所有均採用靜脈溶栓和抗凝輔以活血化瘀降低血液粘度綜合治療。

2、給藥方法:尿激酶50萬單位加生理鹽水200ml經患肢足背淺靜脈持續20小時勻速輸入,扎止血帶於患肢踝關節上5~10cm處[1],每2小時放鬆10~15分鐘;低分子肝素鈉0.4ml經腹壁皮下注射12小時一次,連續使用7天。經外周血管靜脈輸入低分子右旋糖酐,丹蔘每日一次,連續使用10~15天。停用低分子肝素鈉後改用口服華伐令抗凝3個月。

3、結果:患肢經溶栓、抗凝、去聚等綜和治療後水腫,疼痛明顯好轉至消褪,面板色澤恢復正常。

未發生肺栓塞,有一例出現血尿,經停用低分子肝素鈉後出血停止。出院前均經複查血管彩超檢查。血栓消失、血管完全再通78例,血栓部分消失、血管部分再通9例。均佩帶循序減壓彈襪出院。

二、護理

1、心理護理:由於對疾病不瞭解,有的患者顧慮重重,過度焦慮;有的則表現為無所謂,不能正確的對待治療。此時我們要以高度的責任心,認真摸清每個病人的心理特點,向病人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及治療效果,增加病人的信心。讓患者家屬瞭解本病的病因,治療,預防和護理知識,使病人和家屬建立一種新的有利於疾病康復的心理環境,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和護理。

2、體位護理:急性發病後10~14天內絕對臥床休息,包括在床上大小便,禁止熱敷、按摩、推拿患肢,以免血栓脫落[2]。抬高患肢高於心臟水平20~30cm,膝關節微屈,膝下墊寬大軟枕。10~14天后可逐步下床活動。不宜進行劇烈活動或患肢牽拉伸展運動,防止血管損傷,導致疾病復發。可行足背伸屈運動,每日數十次,每次3~5分鐘,以促進下肢靜脈迴流。

3、病情觀察:

(1)觀察患肢腫脹、疼痛、淺靜脈擴張程度及面板溫度、色澤和足背動脈搏動情況。

(2)每日定時、定位測量患肢肢體的周徑。我科選用髕骨中點上下各15cm處測量並做記錄。第一次應測量雙下肢的周徑並沿測量的部位作一記號。以後的測量均從第一次作記號處測量以減少誤差。記錄下每次測量的結果,瞭解患肢腫脹變化情況。

(3)併發症的'觀察護理:肺動脈栓塞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常最嚴重的併發症,發生率為20~40%,約11%在出現症狀的1小時內死亡[3]。應高度警惕。如病人出現胸痛、胸悶、咳血、呼吸困難等症狀,應立即給予平臥,避免深呼吸,咳嗽,劇烈翻動。報告醫生,持續心電監護,高濃度吸氧,密切觀察生命體徵及血氧飽和度的變化,積極配合搶救。嚴密監測觀察穿刺部位有無滲血、血腫,有無牙齦出血,面板紫癜及血尿、血便等情況。並每週監測大便潛血,防止消化道出血。在本組治療的87例患者中有一例在進行溶栓抗凝治療的第五天出現血尿,經停用低分子肝素鈉後出血停止。

4、用藥護理:

(1)遵醫囑準確、按時用藥,現配現用。

(2)輸尿激酶採用小號頭皮針穿刺,輸液完畢穿刺點按壓15分鐘。

(3)嚴密觀察用藥反應,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4)遵醫囑每週定時監測出凝血功能。

5、健康指導:

(1)合理飲食,宜清淡富含維生素、粗纖維低脂飲食,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引起腹壓增高影響血液迴流。

(2)適當鍛鍊,急性期後宜適當鍛鍊以減輕體重,降低血脂、血糖、血壓、血粘度,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種體位,防止血栓再復發。

(3)保護患肢,避免受傷和寒冷刺激。

(4)絕對戒菸防止煙中尼古丁等有害物質刺激血管收縮,影響靜脈迴流。

(5)指導正確使用循序減壓彈力襪。避免穿緊身衣褲或吊帶襪以免影響下肢血液迴圈。(6)作好出院指導,嚴格遵醫囑口服抗凝藥,用藥期間觀察大小便顏色、面板黏膜情況,每週複查一次血常規和出凝血時間。出院後3~6月到門診複查,發現異常時及時就診。

下肢深靜脈血栓溶栓治療的護理論文 篇2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產後常見的一種嚴重併發症,一般在產婦血液處於高凝狀態下引起的,靜脈血栓脫落後隨血流到達產婦肺部,可造成急性肺栓塞,主要表現為患肢腫脹、疼痛,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了巨大威脅。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以及高齡產婦增加,該併發症發生率呈不斷上升逐勢。我院選取收治的28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作為研究物件,積極給予針對性治療以及綜合護理干預,獲得良好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產後合併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28例,最大年齡41歲,最小年齡24歲,平均年齡(28.7±4.1)歲;平均發病時間(11.5±3.1)d;其中自然分娩8例,剖宮產20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左下肢疼痛、腫脹以及行走活動受限等,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以及靜脈造影確診。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給予所有患者抗凝、溶栓以及藥物治療,急性期患者需要求其臥床休養;將產婦患肢抬高,區域性給予50%硫酸鎂持續溼敷,並定期進行更換。抗凝治療:給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鈣5000U,皮下注射,2次/d,連續治療1周;並給予患者華法令每天2.5~5.0mg,連續使用1個月~6個月,並在治療期間嚴密監測患者凝血時間,若凝血時間發生異常,可根據醫囑適量減少用藥或停止用藥。溶栓治療:將尿激酶50萬U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靜脈滴注,病情穩定後減少用量,連續治療10d。口服阿司匹林為臨床常用治療藥物。

1.2.2護理方法在治療期間給予患者綜合護理干預,主要包括心理護理、抗凝溶栓護理、病情觀察、飲食護理、康復護理以及健康知識教育等。

2、結果

本組28例產後合併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經對症治療與綜合護理後,患肢腫脹、疼痛現象消失,均痊癒出院。

3、討論

產後併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一般是在血液高凝狀態下,靜脈血流速度減慢,激素水平發生變化,並且受妊娠因素影響出現的一種產後嚴重併發症,主要臨床表現為患肢腫脹、疼痛,對患者身體健康影響較大。臨床常用抗凝、溶栓等對症治療,並聯合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症狀,促進肢體功能恢復。綜合護理干預主要包括心理護理、抗凝溶栓護理、病情觀察、飲食護理、康復護理以及健康知識教育等。

3.1心理護理

產後併發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在接受抗凝、溶栓治療過程中,需暫停對新生兒進行母乳餵養,新生兒餵養模式的改變、患肢腫痛以及活動受限,再加上恢復慢、治療時間長、治療費用高,因此,患者易出現焦躁、抑鬱等不良心理。醫護人員應主動與患者交流,應用溝通技巧為其詳細講解產後併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療方法、注意事項以及預後效果等,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取得患者信任,給予針對性心理干預,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鬱,提高治療依從性。可利用放鬆療法,如播放音樂、視訊等轉移患者注意力,減輕患者心理負擔,保證治療效果。

3.2抗凝、溶栓護理

在給予產後併發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抗凝、溶栓治療時,應減少具有創傷性的治療與檢查;在進行靜脈穿刺時,避免將止血帶捆紮過緊,可選用靜脈留置針,減少靜脈穿刺次數;拔針時,應對區域性進行5min~10min壓迫。定期抽取血樣進行血小板計數、血常規檢查,並詳細記錄患者凝血酶原時間,保證血液樣本符合相關要求;觀察患者有無尿血、便血以及皮下瘀血現象;在對尿激酶進行稀釋時,避免劇烈搖晃,並在稀釋後立刻使用。

3.3病情觀察

首先,需要詳細觀察患者在治療期間是否有出血傾向,關注患者是否發生嘔吐、疼痛,若存在異常現象,需及時向醫生報告,以便給予對症處理。其次,要觀察患者肺栓塞症狀,肺栓塞是產後併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嚴重的併發症之一,是因血栓脫落引起的,主要臨床表現有咳嗽、胸痛、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個別嚴重患者可出現昏迷、心律失常等,應及時使患者吸入高濃度氧氣,並報告醫生給予對症治療。

3.4飲食護理與康復護理

為患者制訂科學的飲食方案,以低脂、高蛋白、高纖維以及高熱量食物為主,並保證充足的水分攝入,降低血液黏稠度,促進血液迴圈。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引導患者下床活動,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活動時可穿彈力襪,有利於深靜脈迴流。血栓再通後需繼續口服抗凝藥物,避免復發,並加強患肢保暖。

3.5健康知識教育

根據患者資訊反饋以及知識要求,為其制訂針對性的健康教育計劃,住院期間積極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提高相關知識掌握程度。責任護士主動向患者講解產後併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療過程以及預後效果等,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疾病觀;並給予患者科學的出院指導以及告之注意事項,叮囑患者定期到醫院複查。本組28例產後併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經抗凝、溶栓對症治療以及綜合護理干預後均痊癒出院。綜上所述,給予產後併發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針對性治療,並聯合心理護理、抗凝溶栓護理、病情觀察、飲食護理、康復護理以及健康教育等多種干預措施進行護理干預,可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