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壓力波對不同疾病致下肢靜脈血栓患者的療效

才智咖 人氣:1.27W

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病理因素為靜脈血流滯緩、血管壁損傷、血液高凝狀態,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空氣壓力波對不同疾病致下肢靜脈血栓患者療效的論文範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空氣壓力波對不同疾病致下肢靜脈血栓患者的療效

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是指下肢靜脈腔內血液不正常凝結,造成靜脈管腔阻塞,出現靜脈血流障礙,如果發現治療不及時,可能導致發生致命的肺栓塞。研究報道指出深靜脈血栓形成繼發肺栓塞的發病率為1.5%~3%。多種疾病可能會導致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如腦卒中、下肢骨折後行內固定手術、腹部外科手術患者。因此,採取有效的方法治療不同疾病引起的靜脈血栓形成至關重要。空氣壓力波迴圈治療儀可通過壓迫肌肉收縮,改善迴圈,提高肢體組織的供血供氧。本研究選擇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間收治的186例不同疾病導致的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患者作為研究物件,觀察空氣壓力波治療在不同疾病導致的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的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收治的186例不同疾病導致的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患者,入選標準為超聲檢查明確為下肢靜脈血栓,是否有肺栓塞病史,並且該病人在使用壓力波前應全部行下腔靜脈濾器植入術。按照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程度分為重度45例:超聲檢查顯示靜脈管腔增寬,血管腔內充滿絮狀均質低迴聲,CDFI顯示靜脈腔內無血流訊號,擠壓遠端肢體仍未改善。中度83例:靜脈管腔增寬,血管腔內呈線樣改變或淤泥樣點狀低迴聲。在部分阻塞處彩色多普勒(CDFI)顯示細束狀或充盈缺損血流訊號,擠壓遠端肢體有血流充盈改變。輕度58例:排除中重度後其餘的表現。根據治療方法分為兩組,治療組93例,使用壓力波治療,男性45例,女性48例,年齡40~72歲,平均年齡(47.2±5.1)歲,臥床時間10~135d;腦卒中18例,下肢骨折54例,直腸癌12例,胃癌9例;對照組93例,未使用壓力波治療,男性43例,女性50例,年齡36~71歲,平均年齡(45.5±4.8)歲,臥床時間12~131d,腦卒中22例,下肢骨折49例,直腸癌15例,胃癌7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臥床時間、致病原因等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裝置和材料

空氣壓力波治療儀採用韓國金元產業生產的POWER-Q300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採用PHILIPSHD11型,尿激酶為南京大學制藥廠生產(每支10萬U)。

1.3治療方法及過程

(1)靜脈濾器植入術:首先經健側股靜脈穿刺,瞭解其管徑,有無血栓,有無彎曲及部位、範圍。匯入硬導絲,穿刺道經擴張器擴張後將濾器專用長鞘沿導絲送入,抽出導絲,送入濾器輸送器,到位後將引導管慢慢抽出,釋放濾器。完全抽出引導管,穿刺點區域性按壓15min,紗布包紮,繃帶加壓;

(2)溶栓治療:考慮目前大劑量尿激酶溶栓治療出血發生率較高,為減少出血風險採用低劑量溶栓治療,以1~2萬U·kg-1·d-1,分2次從患肢靜脈滴入,為防止血栓形成,皮下注入低分子肝素4500U每天2次後口服華法林抗凝治療,並監測凝血功能國際標準化比值控制在2~3,10d為一治療療程,患者使用尿激酶時間7~10d,尿激酶用量7~16萬U·kg-1,平均用量(10.6±1.8)萬U·kg-1,治療過程中觀察患者有無牙齦、皮下出血等,觀察有無氣急咳嗽等症狀,排除肺梗死可能;

(3)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空氣壓力波治療儀進行輔助治療,儀器由受過專業培訓的人員進行操作。治療前行下腔靜脈濾器植入術,術後予以尿激酶溶栓治療,溶栓劑量依據患者公斤體重確定。壓力波治療時患者取平臥位,將患側下肢放入壓力套中拉好拉鍊。壓力依據患者舒張壓確定,然後在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耐受力逐漸增加壓力,最高為90~100mmHg。開始時緩慢向腳踝部充氣,充滿後使壓力達設定值並保持不變,向小腿、大腿逐次加壓。每次持續時間15min,每天2次,10d為1個療程。

1.4治療療效評價指標

採用超聲檢查血栓,依據腿圍減少及對比正常肢體判定肢體消腫情況,檢測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後的股靜脈、膕靜脈血流速度及反流時間平均值。採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3~11MHz。患者取仰臥位,沿股深靜脈、膕靜脈走行動態聚集。觀察血管腔內有無血流顯示、血液反流、充盈缺損及血栓消失情況,記錄血栓範圍和長度變化、血流速度、反流速度和反流時間。

1.5患肢狀況觀察

治療結束後隨訪6~12月,觀察患肢的溫度、顏色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下肢有無沿血管條索狀物和觸壓痛,患者的周圍面板情況、肢體腫脹程度及疼痛感。

1.6統計學處理

全部資料均應用SPSS16.0統計分析軟體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採用成組t檢驗,計數資料採用秩和(等級資料)或χ2(非等級資料)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比較治療過程中的情況

治療組好轉35例,明顯高於對照組的20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1.349,P<0.05);因腫瘤疾病惡化,治療組死亡2例,對照組死亡5例。因治療效果不理想而終止治療的患者,治療組6例,對照組18例。

2.2超聲檢查兩組患者下肢靜脈血栓改善情況

治療組血栓消失、血栓範圍減少、血栓長度變短的例數均明顯多於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1】

2.3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後主要表現

兩組治療前腿圍平均周徑差異不明顯,治療後治療組腿圍平均周徑明顯低於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顯示兩組在肢體無疼痛、輕度疼痛及重度疼痛方面的比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2】

2.4兩組患者靜脈血流速度及平均返流時間比較

經檢測分析發現,兩組治療前的股靜脈血流速度和平均返流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後的股靜脈血流速度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後的股靜脈血流速度和平均返流時間與治療前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表3】

3討論

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病理因素為靜脈血流滯緩、血管壁損傷、血液高凝狀態,三者在血栓的形成過程中相互關聯、相互促進。活動是改善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最為簡單有效的手段。下肢靜脈血液的向心迴流,除靜脈瓣的單向開放與心臟舒張期產生的負壓吸引、胸腔吸氣運動產生的胸腔負壓等作用外,主要依靠下肢肌肉運動產生的肌肉擠壓作用。空氣壓力波治療儀主要通過有順序的對多腔氣囊進行反覆充氣放氣,從體外由遠心端向近心端規律性環形擠壓雙腿,大面積的按摩、擠壓下肢,擠壓力和刺激能夠達到血管、深部肌肉和淋巴管。通過加壓儘量排空加壓部位靜脈血管,加速血液流向周圍毛細血管或迴流,然後靜脈血在驟然減壓時迅速自動充盈,從而使血流速度顯著地增大。

血流速度增大必然會增加流經區域性的血流量,使氧和其他營養成分的供給得到增加,從而促進新陳代謝,加強網狀內皮細胞的吞噬功能,有利於吸收滲出液,加速病理產物的代謝和排洩,發揮清除腫脹,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羅維瑛等報道採用空氣壓力波迴圈治療儀治療患者術後到拆線期間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率明顯低於常規治療患者。李偉等對450例行腹部手術患者應用氣壓治療儀治療,結果無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本研究顯示空氣壓力波的'治療效果明顯,而且療效不會受到引發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疾病型別的影響。何梅等研究發現採用間歇空氣壓力波治療患者的血流速度及平均返流時間均較治療前有了明顯改善,而常規內科治療患者無明顯變化。這可能是由於空氣壓力波治療可提供持續的梯度壓力差,作用於深層組織,增加區域性組織的血液迴圈。本研究顯示兩組治療後靜脈血流速度和平均返流時間均得到改善,但空氣壓力波治療能夠提供持續的梯度壓力差,可更有效促進血液流動,加改善血液的高凝狀態。

綜上所述,通過在原有治療方法的基礎上應用空氣壓力波治療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可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而且使用方便、治療舒適、無創傷、無特殊不良反應、成本低廉。

參考文獻:

[1]笪波,宋海屏,朱化剛,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藥物治療[J].安徽醫藥,2011,15(1):93-96.

[2]KearonC,O’uatedcompressionstockingstopre-ventvenousthromboembolisminhospital:evidencefrompatientswithacutestroke[J]rchMedWewn,2011,121(1/2):40-43.

[3]劉濱月,陳金華,宋長濱,等.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價值[J/CD].中華醫學超聲雜誌(電子版),2011,8(9):2012-2016.

[4]王衛靜.護理干預對剖宮產孕婦負性心理及術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作用探討[J].安徽醫藥,2013,17(9):1620-1621.

[5]李娟,李俊來,劉小平,等.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病風險的臨床量化研究[J/CD].中華臨床醫師雜誌(電子版),2012,6(24):8069-8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