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德育與生存教育的契合論文

才智咖 人氣:8.34K

一、問題的提出

略談德育與生存教育的契合論文

生存教育方面,偏重個人生存競爭的知識灌輸、技能訓練,忽視德育的價值引導,導致人的自我迷失和生存教育的功能失範隨著西方社會思潮的湧入,個體意識覺醒,而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則給個體的發展提供了現實舞臺。在這一背景下,生存教育從一開始就著力於“何以為生”的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事實表明,工具理性的高揚,缺乏德育價值引導的生存教育,使人無視對終極價值的追索、生存意義的反思,不顧人類社會與其生存空間的關係。人自身也就成了單向的經濟人、經濟動物,一種純粹的現實性存在。這種偏重還導致生存教育的根本缺失,即它放棄了“為何而生”的教育,也必然前提性地要拋棄塑造人自由心靈的那把神聖的尺度,把教育的無限目的化解為謀取生存適應的有限功能。綜上,德育與生存教育合則兩利,分則兩失,闡明二者的契合點,實現其有效結合,促進個人和社會在相互協調中更好地生存發展乃題中應有之義。

二、德育與生存教育契合的應然性與實然性分析

(一)德育與生存教育契合的應然性

從人的存在本性看。馬克思指出“人雙重地存在著:主觀上作為他自身而存在著,客觀上又存在於自己生存的這些自然無機條件中。”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在於人能將自己的物質慾望作為自己的反思物件,人不只是為了生存而生存,還要找出活著的意義,要按照這種意義去謀劃他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為了追求自己的生存價值甚至可以中止自己生存的慾望。誠如雅斯貝斯的生存哲學所認為的,作為經驗“實存”的人是有限的,但“生存”確實要超越人的實存之有限性,進入無限和永恆,“超越對我們來說就是對一切實存的突破”。人的事實存在與價值存在的不可分性要求我們把德育和生存教育結合起來,兼顧教育物件存在的實然性尺度和應然尺度,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從教育的本質看。教育的本質屬性在於引導完備人性的建構與發展。而人的存在本性決定了教育應該是一種既授人以生存的手段與技能,使人把握物質世界,又導人以生存的意義與價值,使人建構自己意義世界的教育,是這兩種教育的協調與統一。教育本質上兼備使受教育者具有謀生手段的外在目的和超出對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發展的內在目的,只有這兩重目的統一,才能達到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因而德育和生存教育作為教育的兩個重要方面都應當既賦予受教育者以物件化活動的品質,又要使之具有非物件化活動的品質,並使這兩方面的品質在個體的人格上得到和諧協調的發展。也就是說在教育過程中按照現實存在的物質世界這一外在尺度和人的自由心靈這一內在尺度兩種尺度來塑造人、發展人,因而德育與生存教育的緊密結合就成為題中應有之義。

(二)德育與生存教育契合的實然性

首先,德育與生存教育都是以促進人的生存、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目的。道德依其本義而言是人們自己創造、建立的一種自我肯定、自我發展的手段。而德育從根本目的上講是“為使人成為人,使類的自由本性得以高揚,使每個人的獨立人格得以確立,使人們自主、自覺、自尊等自我肯定的人格屬性得以湧現,在這基礎上才能構成人與人之間的最佳結合,也才能滿足人的諸種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和需要”,進而提升生命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生存教育的目的也在於通過增強人的生存意識、提高人的生存能力、生存價值,使人成為好的主體。正如1972年聯合國提出的生存教育理念認為的“教育的使命,是為了準備未來,使教育物件學會生存”,“應當培養人的自我生存與發展的能力,促進人的個性全面和諧的發展,並使之成為當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其次,德育和生存教育教育內容相互滲透。德育不僅是人類更好地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道德本身就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一部分,道德地生活和存在本身就是人類的一種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據人全面發展的根本目的,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德育力圖實現社會性功能和個體性功能的平衡,其內容也開始越來越多地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創業教育、生命價值觀、生存意義、生態倫理觀教育等生存教育內容。而所謂生存教育“就是通過開展一系列與社會生存有關的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生存意識、生存能力和優良個性品質的過程。”從其內容來看,包括對受教育者的生存意識、生存環境、生存知識、生存能力、生存價值、健全人格等方面進行的教育。而生存價值、健全人格等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既關注個人生存,又重視社會生存;並不一味強調競爭,而是主張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主要教育內容上二者是一致的。

三、德育與生存教育契合的有效實現

(一)轉變教育理念,德育與生存教育要以人為本,凸顯人的共生性主體地位,這是實現二者有效契合的前提

如果說過去的教育尤其是德育忽視人的主體地位,那麼當今生存教育和德育卻走向另一個極端,使得兩種教育在教育態度上傾向於將個人同他的環境對立起來,把人當作自然、社會的主人和最高統治者,而不是把他放在他的環境以內,並與環境處於一個和諧均衡的狀態,存在與精神的脫離導致人成為履行某種固定功能的存在物。嚴重偏離了黑格爾定義的:“成為一個人,並尊敬他人為人”的道德律令。“社會的演進,時代的更迭,使得單子式個人正逐步喪失其存在的歷史根據,作為個體的人正朝著與他人共在的生存方式前進。這種共生性人格要承認自我和他者共在一個生態圈中,其中每一個對另一個都是不可或缺的。”因而,無論德育還是生存教育都應該凸顯人的共生性主體地位,有效實現教育過程中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平衡,使二者都回歸人性,以人為本,促進人的生存和發展,這也是兩者契合的最終歸宿。

(二)注重教育方式的滲透性、實踐性,在廣泛的實踐中實現德育和生存教育的有效契合

德育和生存教育的有效契合,應打破學科界限,加強人文學科及自然學科中所蘊含的德育和生存教育的有效因子,實現二者在相關學科中的契合;同時在教學方式應體現人文關懷,使德育與生存教育滲透和浸潤在學習過程之中;另外,應以實踐活動為載體,實現生存教育與德育的有效結合。校內採取主題活動,給學生創設危難情境,學會如何救助自己、幫助他人,考察其在生存利益矛盾衝突中的道德行為選擇。校外可以進行社會實踐,在親身經歷中使學生受到直接的教育,體會到知識和責任,在活動參與中自我鍛鍊、自我教育、自我激勵、自我完善。總之,通過實踐活動,走進自然、走進社會、走進生活,能使學生更好地在產生生存意識、提升生存能力的同時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促進德育與生存教育有效結合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