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模式分析論文

才智咖 人氣:1.91W

摘要:我國教育發展存在地區性差異,高校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而當前大學英語的教學模式,還主要以按傳統專業分班教學為主,無法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沒有收穫良好的教學效果。實行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是高校英語教育的突破。本文將從分級教學的客觀因素與理論依據兩方面分析這種模式的有效性。

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模式分析論文

關鍵詞: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有效性分析

在全面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教育專家與高校師生的廣泛認可。傳統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受阻,教學難度與學生學習水平不相匹配的矛盾日益凸顯。因此,深入研究傳統模式的弊端,將為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模式的有效性分析提供依據,指導分級教學模式科學合理地進行。

一、分級教學的客觀因素

我國國土面積廣闊,各地區歷史因素、社會環境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等差異造成教育發展存在較大差距。這些差距主要表現為東部與西部的教育差距,城市與農村的教育差距,大城市與中小城市的教育差距,並由此導致高校生源層次參差不齊。一些來自經濟發達地區的學生,英語起點高,綜合能力強,甚至達到能與外教進行對話交流的水平,而也有來自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學生,英語基礎薄弱,聽說能力較差,難以適應全英文交流的課堂環境。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讓教師在課堂上可謂進退兩難:將層次不一的學生簡單地安排在同一課堂,教學內容過於困難則會讓基礎薄弱的同學學習吃力,逐漸失去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而教學內容過於簡單則無法使基礎紮實的同學進一步提高英語綜合能力,難以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所以,這種傳統教學模式亟待改革,而實施英語分級教學將有效地改變大學英語教學目前的尷尬局面。由於當前各省大學聯考英語命題難度不相一致,所以有必要在學生入學時,組織科學專業的英語測試,摸清學生的英語層次。這種測試不應拘泥於傳統的考試試題,而應從英語聽力、閱讀、寫作、口語等方面綜合考察學生的英語水平。學校教學部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參照教育部《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將相應英語教學劃分為若干等級,並研究制定每一等級對應的教學內容及課程。這種分級教學的模式,能夠激發不同層次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進一步提高英語學習能力,同時也使得教師能夠根據教學部門制定的科學細化的教學標準,實施針對化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營造高效互動的課堂氛圍。分級教學,將從根本上解決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矛盾,優化大學英語教學資源配置,開闢全新的現代化語言教學方法。

二、分級教學的理論依據

(一)語言學習理論

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都有其獨特的學習方法,很多學者也對第二語言學習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美國語言應用學家克拉申的“語言輸入假說”。克拉申認為,學習者必須接受能夠理解的語言輸入,才能提高語言應用水平。通俗地說就是,如果學習者所學的語言知識難度接近其已經掌握的水平或是更簡單,那麼他不會取得太大進步甚至停留在固有水平。而如果學習者學習的內容難度略高於其現有水平,那麼他會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並積跬步而致千里,從而到達很高的層次。但是,如果學習內容過難,學習者根本無法接受,同樣也難以進步。由此可見,將英語層次參差不齊的學生安排在一起統一教學,難以調整教學難度以適應學生整體水平,於是違背了這種語言學習的理論。而實施大學英語分級教學,則符合“語言輸入”的客觀規律。針對學生不同的.語言能力,進行略高於其水平的教學,使每一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獲,這與克拉申教授的理論是相統一的。

(二)以學生為本

現代教育觀點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實踐性,而要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就要營造積極互動的課堂氛圍。倘若通過傳統的分班模式實施教學,層次不同的學生之間的交流難以使用普遍接受的方式,全英文討論對於基礎薄弱的同學難以實現,而半英文半中文的課堂對於基礎紮實的學生而言也難以接受,這樣課堂互動性就大打折扣,學生英語水平難以有較大提高。實施大學英語分級教學,就是打破傳統模式的障礙,真正以學生為本,營造適合同一層次學生學習的課堂氛圍,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三)因材施教

有觀點認為,實行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是對學生區別對待,帶有“歧視”的色彩。但仔細分析,這種觀點是根本站不住腳的。教育要面向全體,更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要關注成績突出的學生,使其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更要關心成績落後的同學,使其樹立學習的信心和挑戰自己的勇氣。尊重差異,因材施教,是現代教育學普遍認同的重要原則。傳統的分班模式,以高難度的內容對待基礎薄弱的學生,以較簡單的內容對待基礎紮實的學生,難以使他們發揮自身的潛能,本身就是對學生的不公平。而實施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教學部門根據學生層次制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課程,教師根據學生接受能力實施科學的教學方法,進而使每個學生收穫良好的學習效果,從本質上講這才是對每位學生的尊重,才可謂公平。當然分級教學也意味著不能以統一的標準去評價學生,因材施教,更要因材考核。以學生的進步衡量其學習效果比一味地採用分數評價要更加科學合理。中山大學作為中國著名高等學府,在大學英語分級教學領域走在前列。學校將教學單位分為一級、二級、三級班,人員比例按5%、80%、15%的棗核型佈局分配,併為每一級設定相應教材與教學目標。學生們普遍認為他們所處的級別適合他們實際的英語水平。在全球化背景下,高層次英語人才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傳統的按專業分班的模式已無法適應大學英語教學需要。而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模式根據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差異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體現了現代語言學習理論的內涵,是完全有效可行的。分級教學作為先進的教學理論,將把大學英語教育提升到一個嶄新的層次。

【參考文獻】

[1]郝翠屏,付繼林.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中的個體因素與策略研究[J].教學研究,2011,34.

[2]楊雪芳.分級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