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兒童心理的產生和發展

才智咖 人氣:3.01W
試論兒童心理的產生和發展
試論兒童心理的產生和發展 【內容提要】筆者從系統論、矛盾論的觀點僅就兒童心理產生和發展的基本理論問題作系統分析和探討後認為,在影響和制約兒童心理髮展的因素中,除了遺傳和環境、學習和教育之外,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兒童原有的心理結構和與之相聯絡的意識的能動性。因為兒童心理是開放的自組織結構,任何外部因素都通過該組織系統而發揮作用。
【摘要題】理論研究
  從受精成胎起到死亡為止,每個人都在發展過程中而不斷變化著。最明顯的令人注目的變化是生理上的變化;有一些是心理上的變化。那麼,這些心理變化是如何產生的?又是怎樣發展的?推動其發展的動力又是什麼?
    一、影響和制約兒童心理產生和發展的因素
  影響和制約兒童心理產生和發展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一般可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屬於遺傳方面的因素,另一類是屬於環境方面的因素(P43)。這是一個長期而古老的話題,在古代把它概括為“天性與教養”的問題,用近代的術語可概括為“生物因素與社會因素”問題。此外,尚有“成熟與學習”、“生長與經驗”、“內因與外因”等提法。具體說,影響和制約兒童心理產生和發展的因素有遺傳(包括生理成熟)、環境(包括教育)、學習和個體的主觀能動性。那麼,這些因素如何影響兒童心理的產生和發展的?它們各自的地位如何?
  人類遺傳為兒童心理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可以肯定地說,沒有人類的遺傳,就不可能有人類的心理,人類心理和動物心理之所以有實質性區別,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人類的遺傳和動物遺傳有本質的區別。就大腦的結構和機能而言,人類的大腦比動物大腦更具有優越性,它為人類更復雜、更抽象的反映奠定了物質基礎。然而,在兒童心理的產生和發展中,並不是遺傳因素孤立地發揮作用,沒有人類的特殊環境的刺激,沒有人類的勞動與實踐活動,不僅不可能有人類的正常遺傳,也不可能有人類的正常意識或心理。兒童有機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在無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形成多種多樣的條件反射,從而形成最初的心理和心理結構。這個最初的心理和心理結構就是個體的特殊遺傳與特殊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就是這個最初的結構為個體心理的多樣化、個性化發展打下了基礎,也為個體主觀能動性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個體遺傳和環境的相互作用是極其複雜的。既不能說哪個因素決定了兒童心理的發展,也不能說哪個因素髮揮了多大作用,遺傳和環境、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成熟和學習複雜地相互作用,共同影響了兒童心理的發展。相互作用的思想內涵至少有三:
  首先,遺傳與環境對兒童心理髮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即一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質依賴於另一因素。如環境對於某種特性或行為的發生發展能否起作用、起多大作用,往往依賴於這種特性或行為的遺傳基礎。同理,遺傳作用的大小也依賴於客觀環境的各種變數。換句話說,個體遺傳潛能的顯現需要相應的客觀條件。
  其次,遺傳與環境的作用是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同時,遺傳對環境具有選擇性,環境的力量也是通過遺傳的中介而發揮作用。
  第三,遺傳與環境、成熟與學習對兒童心理髮展的相對作用不是始終不變的,在兒童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水平、不同性質的心理機能上是不同的。一般認為,在兒童發展的低階階段,對一些簡單心理機能的發展上,遺傳或生理成熟的影響可能更大一些;一些複雜的高階心理機能,則更多地受環境、教育或學習的影響。
  兒童是在本能的驅使下,通過活動與環境相互作用,在無條件反射的基礎上逐步建立條件反射,構建最初的心理和心理結構。而後,兒童個體在與環境的更為複雜的相互作用過程中,使原有的心理結構建構得更加複雜、更加豐富,使心理機能得到進一步加強,兒童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具有了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兒童心理的進一步發展,一方面是在原有心理結構和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進行,同時也會不斷地加強著主觀能動性。如果說,兒童最初建立的心理和心理結構是兒童個體在其本能的驅使下與其特殊環境具有選擇性地相互作用的產物,那麼,兒童具有了一定的心理結構和主觀能動性之後,兒童心理的發展不僅僅受遺傳和環境的.單純相互影響,還要受其原有心理結構和主觀能動性的巨大影響。更確切地說,兒童一旦產生意識或心理之後,便會在一定心理基礎,或一定意識能動性的主體和客體下相互作用。這與僅僅具有本能的個體和環境的相互作用有著根本的不同,具有目的性、傾向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特點。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主體往往以觀念的形式反映客觀現實,然後根據一定的認識反作用於客觀現實,能動地使客體為“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