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助小品表演法上好培智思品課教育論文

才智咖 人氣:1.35W

“小品表演法”是最適應特殊教育學校培智思想品德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按照教材內容及教學目的要求預先設計的動作進行有序的表演,為培智生的感知覺發展提供並創設了優勢的條件,從而使培智生在這特殊的“情景”之中進行有效的學習。因此,培智教學採用“小品表演法”,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

藉助小品表演法上好培智思品課教育論文

思想品德課的小品表演,是在師生密切配合下,創設一種與主題教育緊密相關的情景,讓潛在的道理鮮明、具體的展現出來,通過演示、強化、刺激,給培智生以強烈的感和深刻的啟迪,把一些事理、情感形象化、知識化,使深奧的道理淺顯易懂,複雜的情感活動看得見,感受得著。

小品表演,一般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以下幾個環節中運用:

一、匯入新課

上課一開始,為學習新課文作鋪墊,而配合課文“激趣引題”,進行小品演示。如教學《為集體出力》一課時,我根據本班實際情況,事先準備了一組圖片:(1)開學初要求同學們踴躍為我們新校區的綠地新增新鮮美麗的花草;(2)為了好玩損壞教室佈置及裝飾;(3)修理壞桌椅;(4)在公共場所隨手扔紙屑;(5)積極參加集體活動;(6)為班級體出黑板報。通過這些直觀的畫面而營造吸引學生的.情感氛圍,使抽象的道理和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學生能輕鬆愉悅地進入情境,為下一步的分角色表演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敘事明理

激趣引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鋪墊,進入課文敘事明理是思想品德教學中的重點。即以事論理,幫助培智生正確選擇道德行為方式。教學時,將課本故事編成有趣新穎的小品,使課本中的事例更形象,道理更明白。如教學《為集體出力》一課時,先讓學生認識到自己處於集體之中,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和集體息息相關,在教師設計的幾個情境中,讓學生自己選擇情境和角色,想一想自己處於此情境中會有怎樣的所作所為,然後分角色進行表演。在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真切認識到行為習慣的正與誤、是與非,我就按照教材內容的要求又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編排了一些簡單的“小品”,讓學生分別擔任小品中的各個角色。比如,公共汽車上的“讓座”、“搶座”、“不經允許拿用同學的文具”、“到餐廳用餐不排隊”等等,讓學生根據劇情進行“表演”。由於表演活動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表演非常認真,再加上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之中體驗到做好事的快樂和幸福感;做錯事,做壞事而造成的尷尬和不愉快。為了讓學生的體驗全面一些,還注意在表演一遍之後,讓學生交換角色,再演一遍。這樣,激發了他們的主體意識,增強了他們直覺的情緒體驗。

三、自我教育

在培智生認知明理的基礎上,以小品表演引導學生,聯絡學生生活實際事例,深化明理,辨析是非,以進一步幫組樹立正確的行為意識,自覺克服自己的缺點毛病。如教學《為集體出力》一課,學生在教師精心創設的各種情境中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想法分角色表演完後,再由班裡同學對角色者的行為進行評論,指出哪些做法是正確的,哪些做法是錯誤的,在各個情境中應該怎麼做,為什麼?這樣一來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表演和討論,加上教師的引導,既培養了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又讓學生形成了正確的道德認識。

四、歸納鞏固

對明理性的小品表演還應作理性歸納,意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進一步強化明理,鞏固導引。如教學《準勇敢》,把小松捅馬蜂窩的行為動機和小勇對待捅馬蜂窩的後果所採取的態度和語言行動用小品展示出來,讓學生觀看,加以比較。使培智生能以“行為動機”和“行為後果”兩方面加以辨析,分清逞能和勇敢的界限。前者以好玩為目的,意在逞能,不思後果;後者見到馬蜂要咬人時,挺身而出,保護弱小,從而進一步懂得什麼是真正的勇敢,什麼才是逞能。

在“小品表演”這種特設的情境中,將具體的道德規範教育貫穿在表演過程中,讓學生走進“角色”,在表演中“角色”之間的相互“碰撞”而產生的“火花”,會帶給多種感官“刺激”,讓學生由感而知,由感而悟,這樣的教育自然也必然會使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完全出自內心自覺。在我運用“小品表演法”的實踐中,還體會到,小品演示的設計運用,還應考慮以下幾點:一是根據思想品德課文的型別分析設計。二是創設環境氛圍,防止干擾因素,克服消極的負效應。三是還應視課文內容和學生年齡而定。四是言傳身教,以情動情,激發情感,這樣就會觸動學生的道德情感,激發師生的情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