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適應社會需求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才智咖 人氣:2.55W


    論文摘要:對我國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及社會對社會體育人才的需求等進行分析,認為從全國範圍來看,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還存在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人才培養的針對性不強。因此,應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根據需求和學校型別科學定位人才培養模式,結合完全學分制進行多層次課程體系設定,調整課程設定內容和時間安排,培養學生熱愛專業和嚴謹治學的精神,從增強學生學習和就業信心角度建立科學的多元評價體系,從而提高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關於適應社會需求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論文關鍵詞:體育;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有效提供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是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供給是否有效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畢業生就業率:租就業質量的高低。然而,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因素:是複雜的,主要是人才培養模式的不合理,導致人才培養的“趨同性”和“供需兩張皮”。部部長賙濟在2006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指出“必須深化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改革,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因此,以社會需求和就業為導向,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才是解決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就業難問題的關鍵。

1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現狀

“培養目標確定培養人才的專業方向和要求,以及學生畢業後的主要就業方向”。對照分析2006年收集整理的112所學校的社會體育專業教學計劃,我國有60.7%的院校的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目標圍繞《專業目錄》進行設定,這些院校在課程設定、辦學目標定位上與體育教育專業基本雷同,只是在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計劃基礎上加上《專業目錄》中要求開設的社會體育概論、社會體育管、健身概論、中華體育養生學、大眾娛樂體育專案的理論與方法等課程,專業特色不夠,人才培養針對性不強。另外的44所院校在確定具體培養目標時圍繞“規定”目標進行了分解、重構和有所側重地將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方向定為健身型、經營型、組織管理型和教學科研型等。

在專業培養目標下分設不同專業方向是當前人才培養的共性。社會體育專業負責人問卷結果表明,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目標指導下進行專業方向的細化代表當前一種潮流,社會體育專業方向超過16個。方向過多不利於專業核心目標的形成,無所不包會導致專業“空心化”,這一點值得注意。在16個細化方向中,選擇“休閒體育指導”“體育市場經營開發”作為社會體育專業主要培養方向的在60%以上。

2社會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狀況

1)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需要大量的健身指導員。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社會體育指導員從2001年8月開始正式進入中國職業分類體系,說明從事社會體育工作已不是業餘和兼職。目前,我國的體育約佔總人口33.9%,體育社會指導員約32萬餘人,社會體育指導員與人口之比約為1:4000。國家體育總局頒佈的《2001—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中規定:“10年內,大眾體育普及程度明顯提高,體育人口達總人口的40%左右”若《全民健身計劃綱要》規定的每千人配備2~5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標準,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總數至少應為65萬人。而目前已開發國家的體育人12I佔總人12I的比例已高達60%~70%,與之相適應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也很龐大。以德國為例,德國8000餘萬人12I,有200萬體育工作者,也就是說平均每40~50人就有1名社會體育指導員。可以預計,到本世紀中葉,如果我國體育人口比例發展到50%左右,約7.5億人,即使按目前德國水平1/3的要求發展我國吐會體育指導員隊伍,也至少應達到500萬人以上。因此,培養一批健身指導員應當是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戰略的重要目標之一.

2)體育產業的發展,急需一批休閒體育經營開發類人才。
  體育產業是勞動密集型、能提供多種就業機會的第三產業,具有需求潛力大、附加值高、資源消耗少、汙染低的特點。在已開發國家,體育早就成為一個龐大的行業,尤其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體育產業規模逐步擴大,體育的經濟功能被不斷開發,體育產業呈現出快速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在許多國家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有些甚至成為支柱產業,體育產業吸納就業的獨特作用相當可觀。

依據產業結構理論,我國體育產業會隨國民經濟成長階段的上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層次的升級而不斷髮展壯大,吸納社會就業的獨特作用會El益明顯。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一個有相當規模的體育服務業專業市場,截至2002年,我國體育產業總額已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年營業額超過600億元人民幣,並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長。在大型體育賽事舉辦期間,體育產業的這種效益會更加突出。與體育產業快速成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素質的體育經營管理人才嚴重短缺。據有關專家介紹,目前我國體育產業從業人員既懂經營管理又懂體育的人才僅數百人,到2008年我國至少需要1萬名左右的體育產業管理人才,僅奧組委就需4000人來從事奧運會賽事組織和產業開發工作。奧組委自成立以來一直在“招兵買馬”,為奧運成功舉辦提供智力支援。而能夠出色地設計奧運會競標方式,對廣播轉播權進行專案開發和利用奧運會的無形資產進行深度市場開發的人才非常少。有業內人士就指出,目前體育經營人才的匱乏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體育產業快速發展的障礙之一。

綜上所述,國外體育產業強勁的就業效應及我國體育產業良好的發展勢頭啟示我們,體育經營開發類人才的培養應是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戰略的重要目標之一,以儘快適應我國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