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語跨文化意識培養之情感策略教育論文

才智咖 人氣:1.2W

當前,關注情感態度是國際基礎教育改革趨勢的重要特徵之一。英語學科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態度和自信心等情感因素列為課程目標之一,把學生掌握知識的認知策略納入了情感教學的目標的範疇,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情感教學的研究與實踐中,應致力於“知情並進”,即在使學生高效獲取知識的同時,使學生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情感領域都得到發展和提高,使他們心理品質得到昇華,這和素質教育的總的原則是相一致的。在教學活動中,只有確立情感教學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地位,才能真正做到智力與情感的同步發展,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高中英語跨文化意識培養之情感策略教育論文

從情感表現的方式來看,教材中有顯性情感因素和隱性情感因素。顯性情感因素是指在教材中通過語言文字、圖片等直觀形象的手段使人能直接感受到的情感因素。這一類情感因素往往體現作者錯綜複雜、縱橫交織的情感,是物、景、人、情融為一體的產物,反映了人類對真、善、美不懈追求的高尚情操,具有很強教育導向。利用顯性情感因素進行情感教學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應深入體驗教材內容中的情感

教師在備課時應加工提煉教材中所蘊涵顯性情感因素,在課堂上有節制地發揮出來。在情感教學中教師應自己進入角色,想作者之所想,愛作者之所愛,憎作者之所憎,把作者之情化為自己之情,以自己之情點燃學生之情,用自然真實的情感去感染學生、打動學生,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語:學生用書》中Module10Unit1.Project的Agiftforthefuture一文中,教師備課時就應該挖掘文中作者在字裡行間所透露出的人類對自然環境破壞的擔憂,對在全世界推廣可再生效能源的倡導,從而能給子孫後代一個美好未來的嚮往。這種情感,教師在課前就要深入體會,課堂上就能把這種感情帶入課堂,教學中就能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學生,打動學生,使學生在自然語言習得的同時,更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其次,要善於用語言表達對教材內容中的情感體驗

情感教學既需要語言的準確性、簡明性和邏輯性,也強調語言的生動性和感染性。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富有情感的講述,扣人心絃的提問,循循善誘的點撥,深入淺出的啟發,並輔以直觀教具或多媒體手段,把情感資訊有效地傳遞給學生,引起學生的共鳴。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語:學生用書》中Module9Unit3的話題是顏色的意義。顏色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不是各種各樣的色彩渲染我們的生活,生活就會單調乏味。就國家而言,國旗、國花代表了顏色對該國家的意義併成為國家象徵。就文化而言,豐富多彩的顏色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教師可抓住中國國旗紅色的意義,還有我國的精粹文化——京劇中的臉譜表現了我國人民運用顏色勾畫人物性格的能力,其深刻的文化內涵渲染了色彩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瞭解不同顏色的意義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聲情並茂,在講述國旗和臉譜顏色時應飽含深情,以自己的情感調動、感染學生的情感,從而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教育。

第三,要善用表情傳遞教學內容中的情感體驗

教學中運用語言表情達意的同時,善用表情或非言語能夠加強表達情感的作用。非言語會補充和加強有聲語言的表情,強化語感,能有效地傳遞情感、誘發情感。教師應駕馭言語表情和非言語表情(面部、體態表情)的表現藝術,充分表現教材中蘊涵的情感,使學生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隱性情感因素是指教材內容中反映出來的客觀事實不帶明顯的情感色彩,但透過字裡行間仍然會體味、感受到文章中所隱含的情感。這種隱性深刻的情感因素一旦被挖掘出來就會產生更為強烈的情感效果,達到情感教學的目的。運用發掘情感策略對隱性情感因素的教材內容進行情感性處理是有效的做法。教師應善於發現教材內容背後的情感素材,仔細品味琢磨教材,發現蘊含於課文深處的情感;在備課時通過自己的想象來引發情感,憑藉想象可以彌補教材內容中所缺乏的表面情感因素,有利於培養學生洞察力和想象力;善於運用語言和表情來充分表達這種情感,這是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師生情感共鳴的環節。

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陶冶學生情操是情感教學的重要環節。但情操的陶冶並非一朝一夕之事,有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非一堂課所能解決的,一堂課只能反映學生情感體驗或情緒上的變化,而對學生高尚情操形成上的促進作用需要英語教師長期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