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藝術的本質探討論文

才智咖 人氣:2.73W

摘要:目的解析城市公共藝術本質,對城市公共藝術發展進行思考,從城市公共藝術走向城市藝術,探尋城市公共藝術發展的路徑。方法通過文獻分析、理論分析、案例分析、比較分析,對城市公共藝術的本質進行解析;對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趨勢進行探索。結論城市公共藝術本質體現為物質性、精神性、審美性、情感性、創造性、公共性、生活性、政治性、場所性、創新性,這種藝術本質屬性使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趨向系統性、層次性、多元性,體現發展的繼承性、時代性、創新性,體現於城市的職能和人們的生活中,使城市本身成為藝術品。城市公共藝術融入到城市的整體審美環境中而發展成為城市藝術。

城市公共藝術的本質探討論文

關鍵詞:城市公共藝術;藝術本質;公共藝術本質;發展;城市藝術

近年來,隨著中國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公共藝術成為設計藝術界關注的重要問題。但公共藝術如何定位,公共藝術的邊界如何釐清,公共藝術如何發展,目前還缺乏確定性。解析城市公共藝術的本質,從藝術的本質屬性的規律上探尋城市公共藝術的實踐發展路徑。

1藝術的本質

研究城市公共藝術,先要搞清楚什麼是藝術,藝術的本質是什麼。《辭海》中藝術的定義是“人類以情感和想象作為特徵的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即通過審美創造活動再現現實和表現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實現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互相物件化。”在英語中藝術(Art)的本意是“人工造作”。按照美的性質,美分為現實美與藝術美兩類,[1]從美的性質看,藝術美獨立於現實美,獨立於自然世界的美,體現於人的物質創造與精神創造。關於藝術的本質,李心峰先生在其文章“再論從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看藝術的本質”中這樣論述:“藝術是社會生活的本質的反映;藝術是一種上層建築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是生產的一種特殊形態,是一種實踐形式,是一種精神生產;藝術具有審美特徵;藝術具有強烈的情感特徵;藝術具有突出的想象的特徵”。[2]結合藝術定義及藝術本質的描述,體現出藝術是人類智慧充滿想象力的創造物,反映物件是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客觀世界,體現人的思想、政治、社會、生活的審美需求,在人的情感體驗中得到價值實現,藝術美的本質獨立於自然世界體現人自身創造的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藝術的本質是關注於人文的物質與精神的審美體驗。

2城市公共藝術本質的解析

公共藝術是公眾的藝術或社會的藝術,它存在於公共空間並服務於公眾,體現了公共空間中文化開放、共享、交流的一種生活價值。[3]城市是人類社會權力和歷史文化形成的一種最大限度的匯合體,具有人類社會的效能和實際意義,集中展現人類文明的全部重要含義,[4]是結合人本身的社會與文化聚落,是最複雜的人文物質與精神體系,是人造物的聚集體,是人與人造物關係的聚集體,這說明城市本身具有藝術的本質屬性,它的本質特徵體現在物質性、精神性、審美性、情感性、創造性、公共性、生活性、政治性、場所性、發展性,體現在城市的整體環境中。

2.1城市公共藝術本質的物質性

藝術是人類的有意思的全面的生產活動的一種,馬克思認為“藝術”是生產活動的一種特殊方式,並受生產普遍規律的支配。[5]生產普遍規律支配生產活動離不物質載體,藝術的生產同樣離不開物質載體,這說明藝術本質的物質性。城市更突出的體現著其藝術本質的物質性,首先城市是人類社會最複雜的物質體系,這個複雜的物質體系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體現著包括審美在內的各種功能訴求。建築是城市最主要的構成要素,是典型的城市藝術本質物質性的的範例,因為建築是人們的居住、情感、審美、有機融合的物質載體,黑格爾曾說建築是藝術史的起點。

2.2城市公共藝術本質的精神性

在城市的人造物環境中客觀物質是主觀的精神載體,沒有物質何談精神,城市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具有不可分性,因為人們在各種生產活動中,都會投入情感,都會依照人的審美經驗創造,精神生活是人性的本質需求。城市公共藝術創作是以物質生產為基礎的精神財富創造,其價值體現在城市公共藝術的審美體驗程中,典型的藝術形式包括城市雕塑、城市壁畫、城市媒體、城市地景、城市園藝等。

2.3城市公共藝術本質的審美性

從藝術的本質上講,美與審美是其本質屬性,這種本質屬性具有廣泛性,廣泛於人化物質與精神世界構成的社會中,所以作為集中體現人化的物質與精神的現代城市,其都市計畫、城市設計、生活設施等一定具有審美的規定性,審美已經成為城市的重要屬性,城市的各種特質載體都力求以美的規律存在,甚至城市本身可能成為完整的藝術品。例如:雲南大理古城的、麗江古城等都呈現完整的藝術性(圖1)。城市的藝術美是藝術現實審美屬性的具體表現,它既是審美物件,也是藝術創造的物件,其規律不僅關注城市內在的本質,還應關注其外在的現象、形式、個性。例如貝聿銘先生設計的蘇州歷史博物館整體景觀環境,具有強烈的藝術審美個性。(圖2)

2.4城市公共藝術本質的情感性

城市藝術是公眾審美的媒介,凝聚著市民的情感,體現著大眾的參與性。[6]所謂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樂等心裡形式。一切藝術都是情感的藝術,沒有情感也就沒有藝術,[7]城市的藝術也無例外,城市作為人與社會的聚集地,其無論居所、環境,作為應用物件,都與人時刻產生情感資訊的交流,貫穿於人們生活的審美過程,也貫穿於人們的藝術創造即城市的建設中。這種情感反映在城市藝術的美感中,這種美感是同城市的歷史、文化、形象、生態、環境等有機聯絡在一起,例如廣東的岐江公園是一箇舊船廠的改造,體現著歷史、文化、形象、生態、環境的有機聯絡,體現著人們的懷舊情感,文化情感,自然情感。(圖3)凝聚在環境場所、建築、交通路徑、景觀設施、城市媒體的具體應用中。例如:大連星海廣場足跡浮雕《路》,由1000個大連市民踩出,體現著近一百年的城市發展歷程充分融合市民的城市情感。

2.5城市公共藝術本質的公共性

城市的公共性代表了城市的本質,城市的公共性規定著城市藝術的公共性,城市藝術的公共性是城市藝術的本質特徵,是人們對現代城市空間環境的基本訴求,甚至越來越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例如:人們在廣場、公園等場所唱歌跳舞,觀賞城市的歷史、文化、生態景觀,在優美的城市環境中休閒等。人們希望在公共空間的藝術環境中交流,享受公共之美。城市的外在藝術形式的審美活動貫穿於城市環境的時空中,貫穿於人們的情感愉悅中,貫穿於人們的生活中,無論其應用功能的物權歸屬如何,都絲毫不影響城市藝術的公共精神的感性表徵。例如:城市的建築一般具有明確的權屬性,但其外在的形式、尺度、構造、材質、色彩的藝術屬性是公共的,並參與到人們的審美活動中。

2.6城市公共藝術本質的生活性

藝術來源於社會生活,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他同時反映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藝術本身即表現為經濟基礎同時也表現為上層建築。城市的藝術本質的生活性,同樣反映著城市作為經濟基礎的物質性,又同樣反映著作為上層建築的精神性,反映在城市生活之中。生活是指人為生存而進行的一切社會活動,這些社會活動離不開各種不同的城市環境;離不開各種不同的城市建築;離不開各種不同的生活工具;離不開各種不同的工作物件;離不開各種不同的情感……這些環境、建築、工具、工作物件、情感……都在城市公共藝術的範疇,這表明城市生活本身對藝術有強烈的訴求,缺少美缺少藝術的城市生活是無法想象的,生活的藝術性是現代城市的本質追求。任何城市公共藝術都與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建築、設施、街區、生態。

2.7城市公共藝術本質的場所性

城市藝術是複雜的系統綜合,從系統的認識來看,城市藝術具有複雜的層次性,從城市空間構成上看,城市由路徑、邊界、區域、節點、標誌構成。場所指城市空間中或大或小的區域,場所性就是指區域的典型特徵作為特徵組被意向和識別,城市藝術本質的場所性就是指城市區域機理、空間、形式、細部、標誌、地形、材料、樣式、裝飾、色彩、輪廓等的典型特徵。[8]例如:上海的新天地,其建築形式、空間構成、建築細部裝飾、區域功能、機理色彩、環境設施、藝術小品等都具有明確的的典型特徵。城市藝術的場所性是其本質屬性,一個城市由不同的相對獨立的場所特徵構成,這些不同的特徵使城市藝術豐富起來,形成層次豐富的審美體驗。

2.8城市公共藝術本質的政治性

按照馬克思哲學理論,作為上層建築最高形式的政治,對藝術的影響是肯定的,通過政治,經濟基礎影響藝術,通過政治,藝術作用於經濟基礎。城市作為最複雜最系統的社會載體,其藝術本質的政治性反映在如下幾個方面:①.城市發展的歷史文化。例如由著名建築大師張金秋先生設計的中華黃帝陵建築,充分體現了公共藝術的政治性(圖5)。②.城市公共空間的紀念性景觀。例如:美國華盛頓的越戰紀念景觀,以V字形的下沉通道,兩面黑色的大理石牆面鐫刻著死難者的姓名,具有深刻的紀念意義(圖5)。③城市發展的程序中。封建社會的都市計畫體現著皇權,現代都市計畫體現著民主社會人性的關懷,體現著全面的為社會為市民服務。

2.9城市公共藝術本質的創新性

城市公共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形態,連線著精神與物質;審美與情感;哲學與科技,其創新首先是藝術觀念與方法的創新,其次是結合科學技術的創新,再次藝術本身的改變。藝術觀念的創新使公共藝術由紀念性、敘事性、唯美性、裝飾性發展為功能性、多元性、綜合性。公共藝術的形式也由原來的雕塑、壁畫、發展到城市建築、城市街區、城市生態、城市設施、城市媒體。創新連線著思想、科技和藝術,創新包括了內涵、形式和應用,創新的成果表現在城市公共藝術的現象中。

3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的思考

藝術本質的追問是一個直接關係人的存在意義的永無止境的求索過程,不斷出發和上路,不斷開顯新境界,[9]這說明藝術本質的發展性。城市藝術作為藝術的種類,其本質表現為藝術的和規律性。城市藝術的發展性表現為藝術本質規律發展的繼承性、時代性、創新性。繼承是城市藝術發展的前提,沒有繼承就談不上發展,首先沒有繼承藝術就失去了發展的座標,其次藝術植根於人類社會,植根於種族文化,社會、文化的差異性是藝術差異性的基礎和前提,差異性和個性又是藝術的`生命,沒有繼承就沒有文化的差異性。例如:蘇州的水鄉古城,北京城的四合院建築都是文化繼承的典型例證。法國著名文藝理論家伊波利特阿道爾夫丹納在《藝術哲學》一書中揭示藝術發展的原因說:“藝術是由時代精神和風俗所決定的。”[10]這說明藝術的發展是與時代聯絡在一起的,藝術作為上層建築成為經濟基礎的直接反映,有什麼樣的社會經濟就有與之相應的藝術形式和藝術內容。創新是城市藝術發展的生命,是其發展的必然。創新使藝術越來越趨向科技化,數字媒體、網路媒體、體驗藝術、互動技術、全息技術等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到城市公共藝術中,例如位於芝加哥千禧公園互動趣味的皇冠噴泉就是資訊科技運用於城市公共藝術的典型案例。(圖6)城市公共藝術“公共性”是相對的,相對於室內空間,建築是公共的,相對於建築,學校、機關、居住區、工廠等功能區域是公共的,相對於學校、機關、居住區、工廠等,城市的街道、廣場、交通站、公園等是公共的,這說明相對於私密的公共性的邊界具有動態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使城市公共藝術呈現佈局的廣泛性,這種廣泛性使城市本身成為藝術品,這與相對與環境的非藝術的城市公共藝術本身形成矛盾,解決這個矛盾須充實城市公共藝術的內涵,使其從與環境的相對性走向與環境的融合性,從原來的藝術現象性走向城市審美的系統性,使其既關注藝術的物質性又關注藝術的精神性;既關注藝術的審美性又關注藝術的情感性;既關注藝術的創造性又關注藝術的公共性、生活性、政治性、場所性。使其發展呈現系統性、層次性、多元性的趨勢,融入到城市的職能,融入市民的生活,融入城市的整體審美環境中,融入到人們的民族情感、文化情感、歷史情感、人性關懷、公眾參與中,這遠遠超越了原本對立與環境的審美性、情感性、精神性。審美體驗發展成為生態與城市的體驗;大地藝術的體驗;環境與場所的體驗;城市形態及建築形態的體驗;城市文脈的體驗;社會文化的體驗;生活自身體驗,城市成為以美的規律建造的藝術品,生活本身變成了城市藝術活動的部分,這時城市公共藝術的概念就失去意義,取而代之的是城市藝術概念、範疇和內涵。

4結語

城市公共藝術的本質表現為物質性、精神性、審美性、情感性、創造性、公共性、生活性、政治性、場所性、創新性,從城市公共藝術的內涵發展來看,城市公共藝術越來越呈現系統性、層次性、多元性,從與環境的對立發展成為與環境的融合,體現於城市的整體空間佈局,建築形態,城市文脈,社會文化,生活體驗的整體過程中,城市公共藝術的概念越來越模糊,以至於沒有了確切的形式定義被淹沒在城市藝術的汪洋中,發展成為城市藝術。

參考文獻:

[1]柯漢琳.美的形態學[M].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43

[2]李心峰.再論從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看藝術的本質.文藝爭鳴[J].1991年第6期:15-44.

[3]宋薇.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文藝評論[J],2006,6:92

[4]劉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1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四十二卷,121頁.

[6]王葆華、楊豪中、張斌.淺談城市公共藝術的美學價值[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9月第41卷,第5期:171頁.

[7]王巨集建,藝術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79頁

[8]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華夏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51頁

[9].鍾華.追問藝術本質的方式之誤[J].學術月刊,2007年12月第39卷:97

[10]丹納[法],藝術哲學[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06月第1版。

[11]王峰,過偉敏.數字化城市公共藝術媒材與空間探索[J].裝飾.2010年11月第211期:1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