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學探討論文

才智咖 人氣:3.23W

【摘要】美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黨的教育方針中佔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學校公共藝術教育教學,是高校實施美育的主要內容,是實現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目標的主要途徑,具有其它學科所不能替代的獨特的功能作用,必須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學給以足夠的關注與重視,促進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學探討論文

【關鍵詞】高校教育;公共藝術;教育教學;功能作用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的內容與質量也有了新的追求,其中對內含真善美的藝術的追求已經成為當下國人的時尚,藝術教育被廣泛地開展起來,藝術類高等院校如雨後春筍,普通高校也紛紛開設藝術專業(學院),不少俊男俏女競相“考藝”。在我國,高校藝術教育正式上升到國家層面被高度重視,應該是從1996年原國家教委釋出《關於加強全國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意見》開始的。此後,2006年教育部印發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以下簡稱《課程方案》),作為普通高等學校設定公共藝術課程、制訂課程教學大綱的依據。2014年教育部又釋出《關於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強調普通高校要按照《課程方案》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公共藝術課程,並納入學分管理。可以說,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但與黨和國家的要求還有很大的距離。造成這種狀況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學的功能作用,認識不足,發揮不夠。現結合教學實踐,談些粗淺的認識與看法,以求引起人們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學的關注與重視,促進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科學把握美育在黨的教育方針中所佔據的重要位置

一個政黨或國家在一定歷史階段,為實現自己的根本目標而提出的有關教育工作的總的方向和總指標,就是該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它是確定這個國家教育事業發展方向、指導教育發展的總的行動綱領,其內容涵蓋了教育的性質、目的、地位、根本目標和實現途徑等。因此,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實社會中,不同的統治集團會有不同的教育方針;即使是相同的統治集團,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會有不同的教育方針,相同的歷史時期因需要強調某個方面而使得教育方針的表述也會有所不同。早在1949年9月通過的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就第一次明確了當時我國教育工作的性質、任務和總方向。同年12月,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重申了《共同綱領》制定的文教政策,提出新教育的目的“是為人民服務,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為當前的革命鬥爭與建設服務”。1951年3月,第一次全國中等教育會議首次提出智、德、體、美全面發展,使教育方針的表述更加全面簡明。1952年3月,教育部提出“實施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全面發展的教育”。這對於建國初期中國教育的改造與建設,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產生了重大影響。此後又不斷有不同的提法。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在不同時期的教育方針,總的來說,雖然其內容和表述不盡相同,但在本質上都揭示了社會主義教育的性質,都是緊緊圍繞和回答教育“為誰服務”、“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這三個最基本問題而展開的。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對“三大規律”認識和把握的不斷深化,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教育規律也有了新的認識。黨的十八大對我國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教育方針,堅持了教育的目的性質(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明確了教育的根本任務(即立德樹人),規定了教育的培養目標(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上,強調必須牢牢把握“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四者不能偏廢、缺一不可,“美育”佔據著“四大支柱有其一”的重要地位。這一教育方針,是遵循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的,是符合社會主義教育規律的。因為要實現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就必須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和審美修養素質等四個方面的基本素質,缺少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不能稱之為“全面”發展。與這四個基本素質相對應的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都有自己的獨特的規律和特點,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不同的,應當有其獨立的位置,不能相互替代。比如說,“德育”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要內容、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的,所要解決的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問題。“智育”是以科學文化知識教育為主要內容、提高人的科學文化素質的,所要解決的是人的人文知識、人文修養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問題。“體育”是以身體與心理方面的教育和訓練為主要內容、提高人的身體心理素質的,所要解決的是人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問題。而“美育”則是以美學知識教育和審美實踐活動為主要內容、提高人的審美修養素質的,所要解決的是人的審美觀及審美鑑賞力、審美感受力和審美創造力問題。學校藝術教育教學,是實施美育的最主要的內容,也是最主要的途徑。我們作為高校的藝術教育者,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和足夠的自覺。

二、正確看待當前學校藝術教育所取得的成績及其問題

按照《現代漢語詞典》和《辭海》的解釋,“藝術”是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是人類以情感和想像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主要包括繪畫、書法、音樂、舞蹈、建築、雕塑、文學、攝影、戲劇、電影、曲藝和新興的電子遊戲等。在現代社會中,一般來說,“藝術教育”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藝術教育,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專業藝術教育”,是指為培養專業藝術人才所進行的各種藝術理論教育與藝術實踐活動,如各種專業藝術院校和普通高校開設的藝術專業所進行的藝術教育。廣義的藝術教育,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公共藝術教育”,是指通過對古今中外優秀藝術作品的欣賞和評價,普及藝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培養人們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提高人們的藝術鑑賞力和審美修養的教育。我們在這裡所談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學,就是從廣義上講的。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是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近年來,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大力推進下,無論是中國小階段還是大學階段的公共藝術教育教學,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而且中國小階段的藝術教育又為大學階段的藝術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據教育部體衛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2016年4月曾透露,從2006年教育部印發了《課程方案》起,每年對200餘所普通高校一年級新生美育調查表明,近80%的被調查學生在中國小階段接受了正規的藝術課堂教學,掌握了一定的藝術知識與技能,具備了一定的藝術鑑賞能力。目前,我國已有449所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校,增進了中國小生對中華優秀文化藝術的瞭解及感情。就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來說,《課程方案》明確規定了限定性選修課程和任意性選修課程兩大類公共藝術課程,要求普通高校應把它納入各專業本科的教學計劃之中。其中,設定有《藝術導論》、《美術鑑賞》、《書法鑑賞》、《音樂鑑賞》、《舞蹈鑑賞》、《影視鑑賞》、《戲劇鑑賞》、《戲曲鑑賞》等8門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和4類8門任意性選修課程,要求教育部部屬學校、“211工程”學校,以及省屬重點學校應開足開齊限定性選修課程;每個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至少要在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中選修1門並且通過考核;有條件的學校應將任意性選修課程納入學分管理。同時,明確規定各校擔任公共藝術課程教學的教師人數配備及其比例。從此以後,中國的高校藝術教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據有關報告顯示,近十年來設定藝術類專業的高校增加數千所,很多學校開設了很有特色的藝術教育課並取得較好的成績,在藝術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學課程等方面也有很大的進步,我國高等院校藝術教育具有良好的發展趨勢和發展前景。但在整個高校教育中,公共藝術教育依然是最薄弱的環節,仍存在諸如藝術教育管理架構尚未理順、考核評價機制欠缺,高素質的藝術師資短缺、教師所涉及的藝術領域也較狹窄,藝術課程開課率不足、課程設定取決於藝術教師的專業興趣,學生藝術活動參與面小、選修課報不上名等突出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製約了藝術教育在立德樹人中獨特功能的發揮。因此,我們作為高校的藝術教師,要主動承擔起黨和人民賦予的光榮使命和重大責任,充分認識和發揮藝術教育應有的功能作用,努力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

三、深刻認識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學所獨具的功能作用

藝術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藝術家知覺、情感、理想、意念綜合心理活動的有機產物,體現和物化著人的一定審美觀念、審美趣味與審美理想,主要是滿足人們多方面的審美需要,從而在社會生活尤其是人類精神領域內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說中國小階段的藝術教育是“啟蒙”、是“基礎”的話,那麼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學則是“自覺”、是“昇華”,是發揮這種潛移默化作用的主要陣地,是實現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目標的主要途徑,具有其它學科所不能替代的獨特的重要作用。這種獨具的功能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通過藝術教育教學,能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樹立審美觀念是學校藝術教育的首要任務。形象是構成藝術作品的基本要素,形象性是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的特殊形式,是藝術區別於其它社會意識形態的最基本的特徵。藝術中的形象是有“意味”的形象,是藝術創作者經過理性選擇與深邃加工,並融入其對事物的理性認識和基本態度以及對人生的理解的形象,而不是對客觀生活圖景的隨意照搬。在藝術課堂教學中,通過對這些優秀的藝術作品的鑑賞與評析,就能引導大學生逐步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念,使他們能夠自覺抵禦各種落後的、腐朽的藝術思潮的影響。第二,通過藝術教育教學,能有效地陶冶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情操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本素養,高尚的道德情操主要來源於對“美”的感悟。情感是藝術創作的基本的元素,主宰著藝術活動的整個過程。藝術創作者所創作的藝術形象,滲透著他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凝聚著他的愛憎褒貶與思想情感。在藝術教學中,經過學生審美認知及其複雜的思想活動,作品所體現生活中的美就能被發現、被感悟,從而獲得對生命與人生意義的深切理解,使學生的道德情操得到有效的薰陶。第三,通過藝術教育教學,能培養大學生深厚的民族情感。深厚的民族情感是維繫一個民族的繁衍與發展的根本精神紐帶。藝術是人對世界的一種精神把握的方式,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情感,不僅以“情”動人,更以“美”感人。比如,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梅花形象,往往老幹虯枝、凌寒傲霜,橫斜逸出、迎春怒放,體現了一種老樹新花、青春勃發的審美內涵;我國很多電影電視片和革命歌曲,都體現著中華民族堅毅不屈、生生不息、團結奮鬥的民族精神與品質。通過教學品味,能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第四,通過藝術教育教學,能激發大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想象”和“創新”貫穿於藝術活動的全過程,所有藝術作品都是作者按照主體的“想象”而創造出來的合乎自己情感和目的的形象,蘊含著其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比如說音樂,貝多芬曾經推崇“音樂是比一切智慧及哲學還崇高的一種啟示”。因為音樂是情感物化的形式和傳遞媒介,能通過聽覺直接作用於主體心靈,直接將藝術家的內在思想情感傳達出來,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心靈的啟迪。通過教學鑑賞,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其想象力和創新意識。

作者:李煥煥 單位:茂名廣播電視大學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於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R].教體藝[2014]1號.

[2]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R].教體藝廳[2006]3號.

[3]國家教委.關於加強全國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意見[R].教體[1996]5號.

[4]張筱麗,陳尚榮:普通高校藝術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學海.2005(06).

[5]劉穎靈: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2(07).

[6]許珍芳:改革開放以來高等專業藝術教育發展成就及存在的問題[J].黑河學刊.2009(02).

[7]黃小明:淺談高校藝術教育教學[J].藝術百家.2004(1):117-119.

[8]王巨集玲:高校藝術教育存在的理由與策略[J].成人教育.2003(10):30-31.

[9]徐少華:論傳統文化對高校藝術教學的積極影響[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04).

[10]李桃境:高校藝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