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職公共基礎課程建設

才智咖 人氣:4.52K

[論文摘要]文章從正確的課程認知、教師隊伍的建設、教學內容的選取、教學方法手段的應用等四個方面,闡述了高職院校如何進行公共基礎課程建設的問題。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 公共基礎課程建設

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正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改革熱情,各種教育理念、辦學模式紛紛出現,專業課程建設熱火朝天。然而,在高職教改熱潮中,卻存在著不平衡,甚至出現了“被人遺忘的角落”,最為典型的就是公共基礎課程領域。在部分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建設嚴重滯後,教師隊伍老化,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厭學情緒嚴重,教學目標達成率偏低,嚴重影響到高職教育的整體質量,成為制約高職教育發展的一塊軟肋。為此,從現實出發、系統反思高職公共基礎課程建設,切實解決存在的問題,探索突圍之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對課程的認識問題

對高職公共基礎課程認識的偏差,是導致高職公共基礎課程建設滯後的首要原因。在部分高職院校有一種比較普遍的聲音,即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生產、管理、服務等第一線的技能型專門人才,職業技能培養是重點,而公共基礎課程與學生職業技能的形成關係不大,在專業建設任務重、教育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其課程建設不具有重要性與緊迫性。在此思想影響下,公共基礎課程建設被擺在了次要地位甚至被邊緣化。據筆者調查,多數學校在機構設定、課程安排、教師隊伍建設、科研教改、經費裝置投入等方面,公共基礎課遠遠落後於專業課程:有的學校至今沒有公共基礎課程的專管機構,從未專題研究過公共基礎課的建設問題,基礎學科教師“只出不進”“只用不培”,年齡嚴重老化,部分專業隨意削減公共基礎課學時。此種狀況,已嚴重影響了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直接導致社會對高、中職界定的模糊以及對高職畢業生“上手快,後勁不足”“眼光高,基礎不牢”的負面評價。
實際上,高職公共基礎課不僅承擔著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還承擔著打造學生人文科學素養、身心素質等可持續發展效能力的任務,與學生職業技能的形成、就業競爭力的提高密切相關,是高職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需求不斷變化、專業調整快、建設任務重的情況下,教育資源可適當傾斜,但並不意味著公共基礎課建設不重要,不緊迫。沒有公共基礎課程的支撐,專業課程建設不可能深入、牢靠和卓有成效。因此,糾正認識偏差,深入、全面地理解公共基礎課程建設的'重要意義,是其走出困境,實現突圍所必須進行的首要工作。

二、教師隊伍建設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居於主導地位,教師隊伍的狀況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目前高職公共基礎課教師隊伍存在以下問題:(1)結構不合理。由於認識偏差,在人才引進、內部師資調整、教師送培、職稱評審中片面操作,致使教師隊伍年齡老化、學歷偏低、職稱失衡,結構極不合理。(2)觀念陳舊。部分公共基礎課教師不認真學習高職教育理論、思考高職培養目標與自身教學的關係,認為中專、大專、高職基礎知識的教學是一回事,思想觀念嚴重落後於高職教育的發展。(3)缺乏內動力。公共基礎課程的被邊緣化,資金、裝置的投入分配向專業課程傾斜,年齡老化,職業倦怠,缺乏改革動力。(4)教改、科研能力偏弱。年齡老化、觀念陳舊、內動力缺乏以及培訓、交流機會的偏少,致使公共基礎課教師教改科研能力整體偏弱、成果匱乏。
這些問題極大地影響了高職公共基礎課的教學質量,阻礙了課程建設的步伐。為此,應採取以下措施,加強公共基礎課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隊伍素質。(1)通過人才引進、內部調整、進修培訓,充實公共基礎課教師隊伍,改善隊伍結構;(2)多渠道、多方式強化高職教育理論學習,明確高職教育與本科、中職教育的不同,充分理解高職教育中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應用性與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辯證關係,正確認識基礎課與專業課以及與培養目標的內在聯絡,自覺開展課程改革;(3)根據公共基礎課地區差異性小、穩定性強的特點,構建從國家到地區的教研網路,搭建科研平臺,加大資訊交流力度,真正做到資源共享;(4)加大資金、裝置投入,制訂合理分配方案,建立公正全面的評價考核機制,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培育濃厚的職業認同感。

三、教學內容的選擇問題

教學內容是課程目標的具體體現,是師生交流的載體,教學內容的選取直接關係著課程目標的達成,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公共基礎課教學內容的選取存在兩大問題:
1.嚴重脫離學生實際。公共基礎課多是文化理論課,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與系統性,不同階段的學習內容必須與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心理髮展水平相吻合,過高過低都會產生問題。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現階段高職生文化基礎水平相對較低,就大學聯考錄取分數線看,高職控制線基本在300分左右(滿分750分),客觀地說,大多數高職生的文化基礎知識與技能未達標,處於較低水平,而多數公共基礎課教學內容的定位是按達標甚至較好來設定的,嚴重脫離學生實際,使學生“高不可攀”,產生畏難情緒與牴觸情緒,在數學、物理、外語三門課程中最為突出。
2.培養目標缺乏針對性。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生產、管理、服務等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教學內容必須與本科、中職有所區別,形成自己的特色,但實際現狀是教學內容基本照搬本、專科教材,僅作了些簡單的壓縮刪減而未作深入的研究、篩選,並且同一教學內容覆蓋所有專業,缺乏對不同專業的針對性,影響了基礎與專業的有機聯絡,不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後續專業課的學習帶來困難。
為此,必須著力進行教材建設,打造好教學內容選取的基礎與平臺。在教材建設上要轉變思路,從過去以各校自編或多校聯編為主變為以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委託出版社組織專門編寫為主、各校自編為輔。因為前者受到編寫者精力不夠(兼職)、水平參差不齊、觀念風格不一致的制約,教材質量難以保證,而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委託出版社組織專門人員進行編寫,一可選出具有相應水平、能力的編寫班子;二能保證編寫者集中精力編寫;三能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支援,保證教材編寫的調研、論證的深入與充分,其教材質量能得到保證。與此同時,應積極組織教師進行專業調研,瞭解相應專業學生未來從事職業應具備的能力與素質,研究所任課程如何有力地支援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尋找教學內容與專業需求的結合點,增強教學內容的專業針對性。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問題

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手段,是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對於教學目標的達成起著關鍵作用。就目前高職公共基礎課教學來說,在教學方法手段上存在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陳舊兩大問題。不少教師認為公共基礎課任務重、課時少、理論性強、要保證教學計劃的完成以及內容呈現的系統性與完整性,傳統的講授法最為可靠與實用,至於其他的什麼教學法、現代化教學手段,不過是專家學者研究的事。因而在教學中,習慣用粉筆加黑板、老師講學生記、老師問學生答的講授法,忽略了學生的感受,使得學生普遍對公共基礎課教學不滿,產生厭學情緒。
要改變這一局面,首先要解決教師的認識問題,使其明白改革創新教學方法、手段是每個公共基礎課教師必須承擔的任務,不改、不變,公共基礎課教學將走不出困境,無法真正完成教學任務。具體操作時,應打破講授法“一統天下”的局面,明確講授法的利弊,即講授法雖然有著方便、省時、易於系統完整呈現知識、傳達經驗等優點,但也存在突出缺陷易使學生注意力下降,產生學習疲勞,在文化理論基礎相對較弱、學習內動力不足的高職教學中長期使用,會使弱點加倍放大,產生嚴重後果。鼓勵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大膽探索嘗試多樣化的教學法,如案例法、討論法、自學輔導法等,在綜合應用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鼓勵教師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在口授、板書的基礎上,輔以影像、音響、實物等教學媒介,從多方面加大資訊交流的力度,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聚焦高職公共基礎課程建設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