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藝術的後審美正規化

才智咖 人氣:1.02W
網路藝術的後審美正規化
隨著互連網的迅速普及,網路藝術日漸形成自己的藝術方式——基於網路技術的後審美正規化。“後審美”是與現實主義審美、特別是現代主義審美相區分的概念,是網路時代新興的藝術審美正規化,它是後現代主義文化邏輯的必然延伸。
    一、虛擬現實的符號審美
  網路化的藝術審美是機械複製的“類像”(simmulacrum)符號審美,它運用數字技術“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以拼合實在,形成可複製的無窮摹本,使藝術和自然的原初關係被數字化技術製作所取代,從而導致藝術創作從個性風格的表達向類像的機械複製轉變。這便是法國後現代主義思想家波德里亞所揭示的“後審美主義”圖景:模擬威脅著“真實”與“虛假”、“現實”與“想象”之間的差別,物件世界以技術邏輯控制主體,“數字化的冷酷宇宙吞噬了隱喻和轉喻的世界,模擬原則既戰勝了現實原則,也戰勝了快樂原則。”[1]經典意義上的藝術審美慣例消失了,我們所擁有的符號遠遠多於其所指涉的涵義,擁有的影像也遠遠多於其可以闡釋的價值。傳播的體制所傳播的不過是這個體制自身,影像所指涉的就是影像符號。於是,“文化”就成了並不指涉現實的'影像的無限生產和增值。
  網際網路打造的藝術作品就是這樣一種虛擬現實的視覺消費品。網路藝術猶如一種藝術的生物工程,它把一切實在之物拆解為斷片式程式碼,再用數字化技術將這些程式碼組合成表面真實的虛擬物像,然後將其作為實在的程式碼來替代物像的真實,使組合拼貼而成的審美符號替代藝術審美本身。如果說過往的平面設計、工業設計、服飾設計、建築設計、商業攝影、廣告招貼等是源於實在的物像仿擬(Simulation)的話,網際網路上的“介面影像”,如Flash製作、卡通化的LOGO(標識語)、角色扮演(RPG)的影視劇和MTV、藝術賀卡,以及花樣翻新的網路遊戲等,則將“真實的虛擬”拼合成了“虛擬的真實”,它類似於轉基因生物,表面看來與實在無異,真實得近乎完美,但本質上仍然是人工技術的產物,如法國Fred Forest所揭示的:“它的基質來自無法觸控的資訊科技資料。”[2]如:
  虛擬偶像 1995年日本就研製出網路虛擬偶像伊達杏子(Kyoko Date),她擁有自己的星座、嗜好、三圍與血型,上過雜誌封面,並灌製過鐳射唱片《愛之交流》,許多崇拜者還在世界各地為她設立網上歌迷俱樂部。好萊塢的電影《古墓麗影》走紅影壇後,女主角勞拉立即被一系列電子遊戲打造成了大名鼎鼎的世界頭號偶像,她美貌出眾,智慧超群,武藝高強,酷愛冒險,常常孤身一人闖蕩江湖。號稱“中國第一位虛擬偶像”青娜是耗資近300萬元人民幣,動用200臺電腦和京、滬、粵近百名業界精英歷經3個月的工作打造出來的數碼電影短片中的人物。她的名字是China的諧音,她身上綜合了東方美女的優點,有著大而明亮的眼睛、精緻而美妙的五官,合乎黃金分割比例的身材,給人以清純而略帶倔強的感覺。她身著飄逸白色紗衣載歌載舞,在北京中華世紀壇數字藝術館展映百天後,又拓展她的星路歷程:短片進電影院做加影片;在電視文娛頻道播映;電影音樂在電臺播放;開通青娜個人網站;電影音樂和青娜唱的歌出版唱片;開展“尋找生活中的青娜”活動(“青娜”模仿秀),並且還要出版“青娜寫真集”!
  虛擬主持 1999年4月,英國一家網路公司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新聞主播系統,2000年4月,他們拼合出了一個因特網首位虛擬新聞主播Ananova。她不僅臉蛋俊俏,而且能說會道,身手敏捷,富有親和力。她全天24小時報道最新訊息,從不休息卻永不疲倦;她開闢了自己的檔案A-file,向全球觀眾介紹她的大小軼事;她的面孔出現在海報、滑鼠墊、T恤、帽子等產品上,幾乎無處不在;她的影迷遍佈全球,他們為她設立了許多網站,傾訴對她的愛慕之情。我國的虛擬電視主持人出現於2001年。這年的5月13日天津電視臺在晚間黃金時間播出的《科技週刊》節目裡,虛擬主持人“言東方”首次與觀眾見面。她在自我介紹後還詼諧地說:“我的形象和名字是在聽取了大量網友的意見後,經過多次‘整容’和‘易名’才確定下來,我的出現不得不使我感嘆高科技的神奇力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