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業網點規劃理論框架的構建

才智咖 人氣:2.1W
城市商業網點規劃理論框架的構建
摘 要:當前我國城市商業網點規劃編制工作全面展開,新一輪規劃實踐對規劃理論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駕馭城市商業網點發展趨勢,構建城市商業網點規劃的理論框架,對於今後各地區編制城市商業網點規劃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關鍵詞:商業網點;商業網點規劃;商業網點規劃理論
  
  1 城市商業網點的發展趨勢
  
  我國城市商業網點的發展逐漸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和特點:合理化佈局,逐漸形成以傳統的繁華區或商業界為中心向外輻射,即同心圓向外擴張的模式;組織化創新,多種業態形式的商業設施,大力開展連鎖化經營,物流業加速整合;人本化服務,堅持先進市場設計理念與本土消費習慣相結合,立足實際,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利民便民,充分體現為人服務的功能;法制化建設,形成良好的投資環境,推動商貿流通體系的發展;資訊化助動,網路化執行,規模化發展,藉助現代網路技術對傳統商業加以改造,大幅度提高商業服務質量和效率;生態意識,注意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有利於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區域協調意識,既要注意到城市內商業網點的空間佈局,也要考慮市外尤其是周邊地區商業網點的空間佈局,從實際出發,從全域性著眼,統籌規劃;適度超前意識,在把握城市經濟和消費發展趨勢的同時,借鑑國內外商貿業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放眼世界,在網點分佈、業態設定、購物環境等方面適度超前,留有發展空間。為了適應這一趨勢,就要求城市的商業網點佈局必須要有新的思路,確立新的理念,構建新的模式,真正制定出適合各城市發展的商業網點規劃。
  
  2 城市商業網點規劃的理論基礎
  
  2.1 區位理論
  區位理論是關於企業或產業的地理位置及區域分佈和變化的理論。主要有:
  (1)工業區位理論。
  關於工業企業空間位置選擇規律的理論。工業企業的空間分佈受眾多因素影響,這些因素在特定場所的組合構成區位引力場,工業企業依據一定原則選定其最佳區位,從而實現其經濟目標(最低成本、最大利潤或其它既定目標)。工業區位論即研究這些區位因素對工業企業佈局的影響過程,及工業區位選擇的各種原則。它是由德國韋伯於1909年提出,其核心為區位因子決定生產場所。他從運輸成本、勞動力成本和聚集因素等方面說明了工業區位移動的規律。
  (2)市場競爭區位理論。
  市場競爭區位由瑞典經濟學家帕蘭德於1935年提出。他從市場的角度來研究區位形成與變化,認為人口的分佈變化和新技術、新產品的引進都可以打破原有的市場平衡,改變市場和產業的分佈狀況。
  (3)貿易邊界理論。
  貿易邊界理論由費特於1924年提出。他認為,任何工業或商業企業的競爭力都取決於銷售量,取決於消費者的數量和市場區域的大小。兩個企業的貿易邊界由雙方的價格,成本之比所決定,價格或成本相同,貿易邊界在兩個企業的中央;價格或成本不同,市場邊界偏向價格或成本高的一方。
  (4)中心地理論。
  中心地理論由德國地理學家沃爾特·克里斯泰勒於1933年提出。他將向周圍區域居住的人口供應物品和勞務的地點稱為中心點,而消費者到中心點購買商品的成本隨離中心點的距離增加而增加。當距離大到一定的限度,消費者就會轉向其他距離較近的中心點購買,這個最大距離就是市場邊界。在單個企業的情況下,生產區域是圓形的,而在有許多企業的情況下,市場變成相鄰的六角形。他還將中心點分為不同的級別,級別由企業維持生存必需的最低收入——門檻所決定。門檻越低,需要的最低光顧人口越少,市場的區域也就越小,中心點的級別也就越低。一定區域的中心點的多少與中心點的級別有關,級別越高,中心點的數量越少,級別越低,中心點的數量就越多。
  (5)市場區位理論。
  市場區位理論由廖什1939年提出。他認為市場完全是經濟力量內部作用的結果,市場區域取決於企業經濟力量的擴大和收縮。由於產品價格隨距離的增加而增加,而消費者的購買數量隨價格的增加而減少,直至為0。廖什的市場區位理論其實質上是對克里斯泰勒的中心位置理論的補充,但它在研究土地利用問題上,加入一個重要的經濟因素,即利潤,以便更密切地結合經濟發展形勢,使得土地的利用更趨合理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