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關節炎的中醫藥治療現狀

才智咖 人氣:1.44W
骨性關節炎的中醫藥治療現狀

骨性關節炎是一種因關節軟骨退行性變所引起的以骨質增生為主要表現的關節病變,是中老年人常見疾病。近年來,中醫在治療骨性關節炎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治療手段多樣化,發現了許多有益的方藥和治療方法,在減輕症狀、調整體質、延緩或消除病因等方面均有較好的療效。

骨性關節炎的中醫藥治療現狀

1 古今文獻回顧

骨性關節炎屬於中醫學“骨痺”範疇,首見於《黃帝內經》,為中醫痺病理論之源。《素問·痺論》提出“筋痺”、“脈痺”、“肌痺”、“皮痺”、“骨痺”的概念,描述其特異性症狀“痺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澀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金匱要略》記載“中風歷節病”的病理為“筋傷”、“骨痿”,臨床主要表現為“歷節痛,不可屈伸”,近似於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病理和臨床特點,並組合了甘草附子湯、桂枝附子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等方劑。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提出瘀血致痺學說,治身痛逐瘀湯等方,別具一格,進一步豐富了中醫痺病理論。現代中醫對骨性關節炎的`病因病機認識與古代基本一致,多數醫家認為本病的特點是“本虛標實”,故多以補肝腎、強筋骨、補益氣血以治其本,祛風散寒勝溼、活血通絡止痛以治其標。

2 內治法

2.1 辨證分型治療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將其證候分為腎虛髓虧、陽虛寒凝、瘀血阻滯3型,這種分類方法為臨床所廣泛採用。王少山等[1]主張分期辨證,初期證多瘀血阻絡,中期證屬肝腎虧虛,後期多為氣陰兩虛。劉洪旺等[2]將本病分為3型論治:氣滯血瘀型選用身痛逐瘀湯加減,藥用桃仁、香附、乳香、澤蘭、五靈脂、紅花、地龍、沒藥、蜈蚣、歸尾、川芎、川牛膝;寒溼痺阻型以當歸四逆湯加獨活寄生湯加減,藥用當歸、地黃、獨活、川牛膝、茯苓、澤瀉、威靈仙、桂枝、芍藥、秦艽、防風、細辛;肝腎虧虛型用六味地黃湯加減,藥用枸杞、杜仲、熟地、川牛膝、鹿角膠、茯苓、澤瀉、當歸、山藥、菟絲子、柴胡、白芍。劉向前等[3]對湖南省12家醫療單位1997年1月~2003年12月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892份中醫住院病歷進行表格調查,結果共診斷出45種證候型別,常見的證候型別:寒溼阻絡證、氣滯血瘀、腎虛髓虧證、溼熱痺阻證。複合證型,以肝腎虧虛或肝腎陰虛為基本證,與其他證組合而成。

2.2 專方加減治療

曹向陽等[4]自擬壯筋活血湯治療,從整體觀念出發,將其當作全身性疾病治療,圍繞腎、肝、脾三髒立法組方,以滋補腎陽為基礎,溫煦肢節、氣化水溼,同時從“肝腎同源”、“肝主筋”理論出發滋補肝陰、柔筋利節。脾腎密切相關,脾陽得腎陽之助,能化溼通絡,配合活血化瘀藥物可祛瘀通脈,使氣行得暢,疼痛緩解。嚴培軍等[5]從痰瘀水溼論治膝關節骨性關節炎176例,用川芎、雞血藤各15 g,丹蔘、紅花、半夏、茯苓、陳皮、白朮各10 g,白芥子6 g;疼痛甚加制川烏、制草烏;腫脹甚加澤蘭、澤瀉;偏氣虛加黃芪、黨蔘;血虛加當歸、白芍;寒盛加威靈仙、桑寄生;溼盛加薏苡仁、虎杖。每日1劑,水煎服,2周為1個療程。治療1~3個療程後,臨床治癒62例,好轉106例,未愈8例,總有效率為95.45%。許書亮等[6]自擬骨炎湯,以骨碎補、補骨脂、五加皮、熟地、威靈仙、川牛膝為基本藥物,屈伸障礙明顯者加地鱉蟲、殭蠶,疼痛劇烈者加制川烏、獨活,腫脹明顯者加澤蘭、漢防己、地龍,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158例,總有效率達89.2%。黃肖華等[7]以逍遙散為底方,肝氣鬱結型給予柴胡、當歸、白芍、茯苓、桃仁、紅花、牛膝、木瓜、羌活、防風、蜈蚣等;肝氣鬱結並溼熱型以柴胡、當歸、白芍、茯苓、桃仁、紅花、牛膝、木瓜、羌活、防風、蜈蚣、丹皮、梔子等。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54例,結果臨床控制19例,顯效22例,有效10例,無效3例,總顯效率75.9%,總有效率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