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中藥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效果

才智咖 人氣:7.13K
:觀察中藥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效果
摘要:目的:觀察中藥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效果。方法:以中藥治療類風溼關節炎患者,觀察並記錄總療效、主要症狀、體徵和實驗室指標。結果:經過治療後,總有效率達到92.9%,主要症狀、體徵和實驗室理化指標具有明顯改善。結論:中藥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療效顯著、安全可靠。
  
關鍵詞:類風溼關節炎;中醫藥;臨床觀察
    
  
  類風溼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由英國醫生AIfred VGarrod首先提出,RA主要表現為周圍對稱性的多關節慢性炎症性的疾病,可伴有關節外的系統性損害。其病理為關節的滑膜炎,當累及軟骨和骨質時出現關節畸形,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腫脹、疼痛、晨僵、關節變形為主要臨床表現,屬中醫學“痺證”、“頑痺”、“歷節風”範疇[1]。本病因機體感受風寒溼熱外邪,痺阻經絡關節而致。歷代醫家對本病多有論述,《素問·痺論》雲:“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溼氣勝者為著痺也。”又云:“所謂痺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溼之氣也[2]。”筆者在2006年5月~2008年6月用中藥治療42例RA,取得了顯著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42例門診患者,男17例,女25例;年齡32~67歲,平均49歲;病程1~13年,平均4年;早期患者11例,中期患者23例,晚期患者8例,全部患者按中醫辨證原則分為:風溼性6例,虛寒型22例,痰瘀互結型8例,寒熱夾雜型6例。
  
  1.2 診斷標準
  診斷符合1987年美國風溼病協會關於RA分類標準,具備以下各項中4項者即可診斷: ①每日晨僵持續1 h以上,時間超過6周;②3個或以上關節腫脹至少6周;③腕、掌指、近端指間關節腫脹超過6周;④對稱性關節腫至少6周;⑤有皮下結節;⑥手X線片改變(至少有骨質疏鬆和關節間隙的狹窄);⑦血清類風溼因子陽性[3]。
  
  1.3 治療方法
  方藥組成:生黃芪30 g、當歸15 g、熟地15 g、白芍15 g、雞血藤30 g、制川烏10 g(先煎)、桂枝15 g、細辛6 g、羌活15 g、獨活15 g、威靈仙15 g、透骨草30 g、羊藿葉24 g、乳香10 g、沒藥10 g、烏蛇15 g、蜈蚣3 條、土元10 g、炙馬錢子0.3 g、白芥子15 g、生甘草6 g ,每日1劑。煎藥方法:將上方藥物用冷水浸泡30 min,每劑煎2次,每煎煮沸後30 min,每次煎留藥液200 ml,將兩次煎留藥液混勻備用。服用方法:早、晚各服藥液200 ml,3 個月為1 個療程。加減:陽虛甚者加制附片、鹿角膠;寒盛痛劇者加制草烏;關節腫脹者加防己和生薏仁;瘀血明顯者加血竭和地龍;關節僵硬變形者加炮山甲和蜂房;低熱陰虛者加丹皮、秦艽和石斛;區域性灼熱,寒熱夾雜者加生石膏、知母和黃柏;氣虛者加黨蔘和白朮。
  
  2 結果
  
  2.1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症診斷療效標準》擬定。痊癒:症狀、體徵全部消失、關節功能活動正常,實驗室檢查均正常;顯效:症狀、體徵大部分消失或減輕,關節功能活動基本正常,實驗室檢查正常或基本恢復正常;有效:症狀、體徵有減輕,關節功能活動有改善,實驗指標有改善;無效:症狀、體徵、關節功能活動均無明顯改善,實驗檢查無變化[4]。
  2.2 治療結果
  本組42例中臨床治癒26例(61.9%),顯效11例(26.2%),好轉2例(4.8%),無效3例(7.1%),總有效率為92.9%。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51歲,農民,2006年9月3日初診。由於患者長期居住溼熱潮溼之地,導致雙膝、踝及腳關節腫痛,繼則手腕及手指關節腫痛,已經確診為RA。現雙膝、腳踝、腕、手指關節腫大變形,疼痛僵硬已3年,舌淡苔白潤,脈弦細,血化驗:血沉60 mm/h,類風溼因子陽性。西醫診斷為RA,中醫診斷屬“頑痺”、“厲節風”範疇,證屬腎虛寒溼、痰瘀凝滯、痺阻經絡關節而致,治宜補腎散寒祛溼、疏風活絡止痛。處方:桂枝30 g、制川烏10 g(先)、細辛6 g、羌活15 g、獨活15 g、熟地15 g、鹿角10 g(化)、淫羊藿24 g、威靈仙15 g、透骨草30 g、當歸15 g、制乳香10 g、制沒藥10 g、雞血藤30 g、烏蛇15 g、川芎18 g、白芍15 g、蜈蚣3條、、生黃芪30 g、生甘草6 g、炙馬錢子0.3 g、蜂房10 g、炒白芥子15 g,水煎早晚服。二診,12月8日,已服上方90餘劑,現四肢關節疼痛消失,腫脹消失,四肢屈伸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