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膜性腸炎的診斷與治療

才智咖 人氣:1.75W

        【摘要】  本病多數由難辨梭狀芽孢桿菌的外毒素所引起,常發生於腹部手術後應用廣譜抗生素者,是抗生素相關性腹瀉中最嚴重的一種型別,病變早期可見充血水腫的腸黏膜上有點狀小黃斑或潰瘍。本病常見於院內感染,特別是在重症或手術患者中更易發生,成年發病遠高於兒童。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為好發。
【關鍵詞】  偽膜性腸炎   內科治療
        偽膜性腸炎是主要發生於結腸的急性黏膜壞死性炎症,典型表現是黏膜表面有跳躍式黃白斑片樣滲出物附著,可融合成片狀偽膜。
        【診斷】
        腹瀉是最主要的症狀,為大量黃綠色、米湯樣或海藍色稀水便,內含半透明蛋花樣或黏膜樣物質(偽膜),便血少見。輕型病例大便每日3~4次,可在停用抗生素後自愈;嚴重者大量腹瀉,每日大便數十次,有時可見斑片狀甚或管狀偽膜排出,部分病例亦可無腹瀉,這是由於腸管中毒麻痺擴張,大量糞便和滲液積存腸管不能排出,此類病例的病情更為嚴重。
        全身症狀常有高熱、精神萎靡、乏力和神志模糊,嚴重者可進入昏迷狀態。消化道症狀有噁心、嘔吐,嘔吐物常呈咖啡色,有時嘔吐物中可見偽膜。腹痛、腹脹明顯。由於大量腹瀉、嘔吐和高熱造成的脫水,以及重症感染所致的毒血癥、酸中毒、電解質紊亂和微迴圈障礙,多數病例血壓偏低,部分病例則可發生休克。大量蛋白質、體液和電解質丟失,可導致低血鉀、低血鈉、低血氯、低蛋白血癥和脫水。
        (一)診斷要點
        (1)使用抗生素期間或停用抗生素後2周內,尤其是在林可黴素、氯林可黴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使用以後,出現腹瀉次數和程度不一的黏液便,無膿血便,便中見有漂浮的膜狀物,應高度疑及本病。
        (2)腹部手術後出現大量腹瀉、病情惡化;腸梗阻、惡性腫瘤、尿毒症、糖尿病、敗血症等嚴重疾病伴有大量腹瀉的。
        (3)內鏡檢查可見到黏膜炎症和偽膜。
        (4)大便檢查、結腸鏡檢查、細胞毒素測定或細菌分離培養出難辨梭狀芽孢桿菌,任何一項陽性均有診斷價值。
        【治療】
        治療原則為停用相關抗生素,積極支援治療和針對CD的抗菌治療等。
        (一)一般治療
        一旦確診,應立即停用可疑的抗生素,床邊隔離糞便防止汙染周圍環境;積極糾正水和電解質紊亂;如有低血壓,可在補充血容量基礎上使用血管活性藥物,亦可短期內使用糖皮質激素,不主張使用對抗腸蠕動的藥物(如山莨菪鹼),以免影響毒素的排出。加強支援治療,如補充血漿或人體清蛋白(白蛋白)。

偽膜性腸炎的診斷與治療

     (二)用藥常規
        一般應隨腹瀉程度,患者有無全身症狀和體徵而異。最重要的`措施是停用抗生素,若不能停用,則儘量改用窄譜抗生素如氨基糖苷類、大環內酯類、磺胺類、喹諾酮類等。輕型者停用抗生素後,腹瀉在數日內停止,不再需採取其他措施。重症除停用抗生素外,尚須採用如下措施:
        1.抗菌藥物  包括萬古黴素、甲硝唑、桿菌肽。
        (1)萬古黴素(vancomycin):目前治療PMC最有效而安全的藥物,該藥口服不易吸收,糞便中濃度高,靜脈給藥在結腸內達不到治療濃度。用法:口服萬古黴素每次125 mg,每日4次,療程7~14日,有效率高達95%~100%。大部分患者服藥後48小時症狀好轉,但應等糞便培養或糞便細胞毒素試驗轉陰後逐漸停藥。
        (2)甲硝唑(metronidazole):對輕中度患者與萬古黴素效果相同。用法:口服每次0.4 g,每日4次,療程7~14日。靜脈滴注同樣有效。不良反應為消化道反應明顯。複發率較高。
        (3)桿菌肽(bacitracin):用法:成人每次2.5萬單位,每日4次,口服,療程7~14日。
        2.全身支援治療  凡有失水及電解質紊亂和酸中毒者應立即糾正,血壓下降者應用升壓藥。可短期內應用皮質激素,以減輕中毒症狀,不主張使用對抗腸蠕動的藥物,以免影響毒素的排出。
        3.調整腸道正常菌群  用微生態製劑如乳酸桿菌或雙歧桿菌製劑口服或灌腸,可調整菌群,收到持久的療效。灌腸時臀部抬高10 cm,肛管插入10~20 cm,低壓慢速灌腸,保留20~30分鐘,每日4次。
使之有思想準備。
參 考 文 獻
[1]李國昌,周祖珉,孫兆發.消化系急症內外科搶救指南第1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