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縮性胃炎內鏡診斷的漏診及誤診探討

才智咖 人氣:1.93W

慢性萎縮性胃炎作為一種癌前病變越來越受到醫生的重視,而纖維內鏡廣泛應用以來,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率逐年提高,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一篇相關論文範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慢性萎縮性胃炎內鏡診斷的漏診及誤診探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1.1病例選擇選取近3年胃鏡下表現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作為研究物件,共100例,其中男46例,女60例,年齡48~79歲,平均(62.7±21.4)歲。所有研究物件均簽定知情同意書,保密知情書。

1.1.2入選標準

(1)年齡大於18週歲,入院後臨床資料完整。(2)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符合第8版實用內科學關於周圍性面癱的診斷與鑑別診斷。(3)每個研究物件能配合醫務人員,自願參與本次研究。每個研究物件的簡易智力狀態檢查量表(MMSE)總分≥27分,排除認知功能損害者。

1.1.3排除標準(1)入院時生命體徵不平穩的患者。(2)肝炎病毒攜帶者,活動性感染,嚴重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惡性腫瘤,消化道疾病者,藥物有過敏、惡性心律失常者。

1.2方法

採用日本奧林巴斯牌電子胃鏡(型號:GIF-Q260,批准文號:蘇食藥監械(準)字2012第2200079號)對患者進行統一檢查。術前患者禁食6~8h咽部麻醉,取出假牙,取左側臥位躺於檢查床上。檢測順序:(1)幽門及胃竇部以幽門為中心,調節彎角旋鈕分別觀察胃竇四壁,如果小彎無法全部窺視,可將胃鏡沿大彎側做反轉觀察。(2)胃角切跡胃角切跡(3)胃體(4)賁門及胃底部。退鏡時在胃竇小彎、大彎、胃體小彎各取1塊活組織送病理檢查,固定,石蠟固定,常規HE染色。

1.3內鏡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標準

黏膜呈顆粗狀,黏膜變薄,黏膜血管顯露,色澤灰暗,皺襞細小。1.4病理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標準(1)輕度萎縮:固有腺體數減少不超過原有腺體的1/3.(2)中度萎縮:固有腺體數減少大於1/3,小於2/3.(3)重度萎縮:固有腺體數減少大於2/3,或消失,胃竇出現淋巴濾泡不算萎縮。

1.5觀察指標及繪製ROC曲線

將病理診斷作為金標準,與內鏡診斷作對比。記錄內鏡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漏診率及誤診率。根據靈敏度及特異度計算內鏡診斷及病理診斷的ROC曲線下面積。當P<0.05時,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慢性萎縮性胃炎內鏡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漏診率及誤診率分析慢性萎縮性胃炎內鏡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漏診率及誤診率分別為66.7%、84.3%、33.6%、46.8%,見表1.【1】

2.2內鏡及病理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的ROC曲線下面積比較內鏡及病理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的ROC曲線下面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2】

 3討論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數目減少,胃黏膜變薄,伴幽門腺化生和腸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為特徵的疾病。慢性萎縮性胃炎是多病因綜合作用的、多階段、多基因的積累過程。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演變規律為“正常胃黏膜→炎症→萎縮→腸化→異型增生→胃癌”已被大家所公認。隨著電子胃鏡的應用,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胃鏡下診斷與病理診斷符合率已明顯提高,有報道指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胃鏡下診斷與病理診斷符合率為30%~60%.本次研究發現將胃鏡下表現(1)黏膜變薄;(2)胃黏膜粗糙;(3)黏膜變薄,可見紅白相間的血管時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結果與病理學對比後,結果發現慢性萎縮性胃炎內鏡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漏診率及誤診率分別為66.7%、84.3%、33.6%、46.8%.可以看出慢性萎縮性胃炎內鏡診斷的漏診率及誤診率非常高。有學者[1]認為影響“黏膜變薄和白相為主”或單純“胃黏膜粗糙”的因素很多,如患者年齡、體溫、血紅蛋白水平、Hp感染等有關,因此對確診慢性萎縮性胃炎特異性不高[2].此外血管顯露情況與注氣量多少也密切相關,若注氣過多也可導致血管顯露,造成假陽性[3].

說明胃鏡下發現單一胃黏膜改變,不足以確定慢性萎縮性胃炎。但胃鏡對某種胃部病變的某些影像學有很高的診斷特異性,如國外有學者對304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當發現紅白相間、白相為主伴隆起糜爛及灰白色扁平隆起時特異性均達100%,說明當胃鏡直視下發現上述表現時可考慮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此外還有研究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有很高比例發生Hp感染、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而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為癌前病變。有學者[4]對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結果顯示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平均癌變時間為13.5年,慢性萎縮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平均癌變時間為12.7年。因此胃鏡下發現有上述改變的患者需要進行定期複查,及早發現早期胃癌的可能。此外胃鏡發現黏膜粗糙不平、顆粒樣改變對腸上皮化生及異型增生的敏感性較其他表現為高。我們查閱文獻,發現胃鏡和病理組織學診斷符合率的因素主要有:①胃鏡的解析度;②視覺的限制;③注氣量的掌握;④活檢取材深度、數量及部位[5].

綜上所述,隨著內鏡技術成熟,內鏡在各大醫院廣泛使用,精確、多病灶、足夠大的組織活檢;可大大提高胃鏡醫師鏡下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水平,而與病理診斷相結合仍是提高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有效途徑,因此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正確診斷應立足於胃鏡直視下觀察與黏膜活檢緊密相結合。

參考文獻:

[1]JokinN,icopathologcalfeaturesof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J]rointestinalEndoscopy,2014,59:154-156

[2]林三仁,於中鱗,胡品津,等。慢性萎縮性胃炎內鏡診斷與病理結果比照分析[J].中華消化雜誌,2011,20(3):199-201

[3]劉勇。內鏡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與病理分析[J].臨床醫學,2013,17(2):38-39

[4]薛豔,姚煒,張莉,等。慢性萎縮性胃炎內鏡與病理診斷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內科雜誌,2012,45(7):599-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