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證候特徵及辨證用藥規律分析論文

才智咖 人氣:8.02K

【關鍵詞】 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藥療法;文獻調查

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證候特徵及辨證用藥規律分析論文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率高,病因複雜、病勢纏綿難愈,常規西藥對症治療常收效不甚滿意。中醫治療本病有一定的特色和優勢。筆者從文獻角度對CAG中醫證候特徵及辨證用藥規律進行總結分析,為臨床診療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文獻來源

系統檢索1994-2006年中國生物醫學文獻光碟資料庫(CBM disc)、中國生物醫學期刊資料庫(CMCC)、中國學術期刊網(CNKI)、重慶維普(VIP)、萬方資料等中文資料庫,以“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癌前疾病”、“胃癌前狀態”加“中醫藥療法”、“辨證論治”等關鍵詞,並結合“萎縮性胃炎”、“用藥經驗”、“辨治經驗”、“辨證治療”、“辨證施治”等自由詞進行檢索。收集關於中醫辨證治療CAG的臨床研究、中醫消化專家及名老中醫辨證用藥經驗總結、學術探討等文獻,要求所收集的文獻中辨證分型、各型用藥必備。

1.2 資料處理及統計分析

提取納入文獻的相關資訊,包括文獻名稱、發表年代、證候要素、辨證分型及藥物,資料經過整理、核對後,錄入SPSS11.5軟體進行統計分析。運用頻數分析統計證候型別、證候要素及總體用藥頻次,採用Crosstabs法分析各常見證型中用藥情況。

2 結果

收集到相關文獻137篇,共計442條辨證用藥資料。

2.1 證候分型

所研究文獻中證候分型描述共30餘個,其中有5種證型最為常見,見表1。表1 CAG 5種常見證候型別分佈(略)注:脾胃虛弱包括脾胃虛寒,肝胃不和包括肝胃鬱熱;構成比是指在全部442個辨證用藥資料中所佔的百分比(下同)

2.2 證候要素

本病病機特點為虛實夾雜、本虛標實。本虛以氣虛、陰虛為主,多於陽虛;標實以氣滯為主,其次為血瘀,多於溼熱及鬱熱。見表2。表2 CAG證候要素分佈(略)

2.3 總體用藥情況

辨證治療CAG使用藥物主要包括益氣健脾、理氣疏肝、化溼、清熱、養陰、活血及消導7類,常用並且使用率在10%以上的藥物見表3。 表3 辨證治療CAG總體用藥分佈(略)注:使用率(%)為藥物使用頻次佔全部442個辨證資料的百分比

2.4 5種常見基本證型用藥

採用Crosstabs法,以證候和藥物同時出現定為該證型使用藥物,出現頻次佔該證型總數10%以上的'藥物計入分析。見表4。 表4 CAG 5種常見證型用藥分佈(略)

脾胃虛弱證常用藥為:白朮、黃芪、甘草、黨蔘、茯苓、砂仁、白芍、陳皮、半夏、木香、莪術、桂枝、丹蔘、當歸、太子參、枳殼、香附、佛手、吳茱萸、大棗、生薑、延胡索、高良薑、雞內金、黃連,即在香砂六君子湯(脾胃虛寒型用黃芪建中湯)的基礎上加減;隨病情需要可適當配合理氣藥(枳殼、香附、佛手)、活血藥(莪術、丹蔘、當歸、延胡索、三七)、消導藥(雞內金)和溫裡藥(吳茱萸、生薑、高良薑)。

肝胃不和證常用藥物為:柴胡、白芍、甘草、枳殼、香附、延胡索、陳皮、川楝子、白朮、佛手、川芎、半夏、丹蔘、當歸、黃連、茯苓、鬱金、赤芍、木香、砂仁、梔子、枳實、黃芩、莪術、焦三仙等,即以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合金鈴子散為基本方,配伍活血藥(川芎、丹蔘、當歸、鬱金、莪術)、健脾益氣藥(白朮、茯苓)、清熱藥(梔子、黃芩、赤芍)及消導藥(焦三仙)。

脾胃溼熱證常用藥物為:半夏、黃連、厚朴、茯苓、陳皮、薏苡仁、藿香、黃芩、蒼朮、佩蘭、白蔻仁、紫蘇梗、白朮、丹蔘、蒲公英、茵陳、滑石、砂仁、木香、枳殼、梔子、香附、柴胡、麥芽,即以二陳湯或藿樸夏苓湯或香砂平胃散為基本方進行加減,配合白朮、黨蔘健脾,紫蘇梗、枳殼、香附、柴胡疏肝理氣,黃連、蒲公英、梔子清熱殺幽門螺桿菌,丹蔘活血,麥芽消食導滯。

胃陰不足證常用藥物為:麥冬、沙蔘、石斛、白芍、烏梅、玉竹、天花粉、生地黃、丹蔘、當歸、山楂、黃連、佛手、香附、陳皮、白朮、枳殼、麥芽、半夏、太子參、黨蔘、山藥、枸杞子、砂仁,即在一貫煎或沙蔘麥冬湯基礎上主要配合理氣藥(佛手、川楝子、香附、陳皮、枳殼、半夏、砂仁)、益氣健脾藥(白朮、太子參、黨蔘、山藥)及消導藥(山楂、麥芽、雞內金)。

胃絡瘀血證常用藥物為:丹蔘、當歸、白芍、延胡索、莪術、黃芪、白朮、檀香、砂仁、香附、五靈脂、枳殼、蒲黃、桃仁、佛手、川芎、三稜、赤芍、黨蔘、紅花、陳皮、三七、川楝子、木香、麥冬,即在丹蔘飲或失笑散基礎上配合其他活血藥(當歸、白芍、莪術、桃仁、川芎、三稜、赤芍、紅花、三七)、健脾益氣藥(黃芪、白朮、黨蔘)及理氣藥(香附、枳殼、佛手、陳皮、木香)。

3 小結

中醫辨證治療CAG有較好的優勢和特色,但各地各家各研究採用的證候分型存在差異,臨床用藥各有千秋。本研究通過對137篇辨證治療CAG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總結CAG的證候特徵及辨證用藥規律。

CAG 5種常見證型為脾胃虛弱、肝胃不和、脾胃溼熱、胃陰不足及胃絡瘀血;病機特點為虛實夾雜、本虛標實,本虛以氣虛、陰虛為主,多於陽虛,標實以氣滯、血瘀為主,多於溼熱及鬱熱;從總體用藥分佈來看,CAG常用治法為健脾疏肝、活血養陰。各證型用藥有一定規律,脾胃虛弱證治療以香砂六君子湯(脾胃虛寒型用黃芪建中湯)為基本方,配伍理氣藥、活血藥及消導藥;肝胃不和證以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合金鈴子散為基本方,配伍活血藥、健脾益氣藥及清熱藥;脾胃溼熱證以二陳湯或藿樸夏苓湯或香砂平胃散為基本方,配合健脾、理氣及清熱類藥;胃陰不足證以一貫煎或沙蔘麥冬湯為基礎,配合理氣藥、益氣健脾藥及消導藥;胃絡瘀血證以丹蔘飲或失笑散為主方,配合健脾益氣藥及理氣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