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運用內鏡檢查的臨床價值

才智咖 人氣:2.66W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消化系統慢性炎症,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確診方式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檢視。

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運用內鏡檢查的臨床價值

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與科學技術的進步,臨床上對於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確診方式多分為兩步,第一步是先用內鏡檢查作為初診,第二步是根據病理組織檢查對其進行確診,而內鏡檢查的結果關係到確診的準確率和漏診率[1]。

本文回顧性分析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4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臨床資料,從而探討內鏡檢查在確診慢性萎縮性胃炎中的價值,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40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22例,女18例,最低年齡26歲,最高年齡72歲,平均年齡(47。48±5。11)歲。對患者進行胃鏡檢查,鏡下表現11例為胃黏膜變薄和白相為主,胃黏膜變薄、白相為主及胃黏膜粗糙13例,胃黏膜粗糙16例;所有患者均排除包括消化道腫瘤及胃十二指腸潰瘍等在內的消化道疾病。

1.2方法

1.2。1內鏡檢查對患者胃部採取電子內窺鏡直視,檢查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有以下三種:①白相較為明顯,血管暴露清晰可見,黏膜表面紅白相間,但白相明顯比紅相多。②黏膜和黏膜壁都較為粗糙,呈顆粒狀或結節狀,黏膜表面坑窪不平。③胃黏膜變薄,主要表現為黏膜皺襞變薄變平[2]。

1.2。2病理組織檢查在患者胃黏膜病變部位取4~5塊組織標本送去進行病理檢查,首先用10%的福er馬林溶液對標本進行固定,然後再採取石蠟包埋固定,最後對標本進行HE常規染色交由鏡下病理醫師閱片診斷,醫師診斷依據可參照2000年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公識意見中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理學診斷標準[3]。

1.3觀察指標患者內鏡檢查結果與病理組織檢查結果比較,計算內鏡檢查與病理診斷的.符合率,此外對內鏡檢查的鏡下表現與病理診斷結果進行比較分析。

2結果

對4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胃鏡檢查結果顯示慢性萎縮性胃炎22例,慢性萎縮性胃炎合併慢性淺表性胃炎18例;其中病灶位於胃體部患者5例,胃竇部患者24例,胃底部患者11例。對40例患者的病理診斷結果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17例,慢性萎縮性胃炎合併慢性淺表性胃炎8例,病灶部位均在胃竇部,剩餘的15例患者均為慢性淺表性胃炎;而在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中有10例伴有腸上皮化生,7例伴有異型性增生。所以,患者胃鏡診斷所取得的病理診斷符合率為62。5%。

3討論

慢性萎縮性胃炎(CAG)是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消化系統慢性炎症,其主要臨床特徵為胃黏膜固有腺體萎縮和常伴有腸上皮化生,其發病機制較為複雜,發病原因也比較多:患者的年齡、生活習慣、飲食、是否存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家族遺傳和膽汁反流等多種因素,其中較為主要的病因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4]。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會引起胃黏膜活動性炎症,若患者長期遭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則會引起胃黏膜萎縮、腸上皮異型性增生等,甚至會導致癌變。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把慢性萎縮性胃炎列為胃癌的癌前狀態。由此可見,胃癌的演變過程中一個關鍵的環節就是慢性萎縮性胃炎,而其他重要的癌前病變主要是以其為基礎的中、重度異型性增生和腸上皮化生。因此,早期預防、確診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早期發現胃癌的關鍵,更可以對其進行積極的治療,防止胃癌的發生[5]。

綜上所述,利用內鏡檢查來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理診斷符合率並不高,臨床上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進行確診的根本依據還是病理組織診斷,但內鏡可以應用於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初步診斷中,其與病理檢查相結合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確診率,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CalabreseC,DiFeboG,BrandiG,etal。Correlationbetweenendoscopicfeaturesofgastricantrum,histologyand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inadults。ItalJGastroenterolHepatol,1999,31(5):359—365。

[2]石磊,李文,趙衛川,等。慢性萎縮性胃炎內鏡與病理診斷的相關性研究。中華消化內鏡雜誌,2004,21(2):83—85。

[3]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共識意見。中華消化雜誌,2000(3):199—201.

[4]黃永輝,周麗雅,林三仁,等。胃黏膜萎縮、腸上皮化生及異型增生的放大內鏡表現及其診斷價值。中華消化內鏡雜誌,2005,22(4):231—235。

[5]陳劍鳴,龔飛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相關因素及內鏡與病理診斷比較的臨床意義。世界華人消化雜誌,2005,13(16):2045—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