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國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才智咖 人氣:3.21W

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做好教學設計需要有正確的教學理念,如以學生為本、語文學習本質是一個言語實踐活動等;還需要學科的基本知識,如排比這種修辭是怎麼回事,其結構有哪些型別,又如散文有哪些型別,不同型別的散文該用怎樣的方式閱讀等;更需要一些基本的設計技能與方法,如學情分析、教材分析、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流程、設計教學反饋等。下面就選擇其中幾個關鍵點來談談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要領。

談國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一、以課程觀統領一節課的教學設計

以往,教學設計常常是教師對某一篇獨立的文章教學點和教學流程的理解。近年來,有關教學設計的討論有了新變化,許多研究者和語文教師已經意識到,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不應該只是針對一篇文章或一次作文的教學,語文課堂教學應該走向課程化,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至少要考慮並能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教師是否知道這個階段(如國中階段、高中階段,或一個學年、一個學期、一個單元)的語文課程目標由哪些關鍵點構成?這些關鍵點是如何排列的?這堂課的學習目標是什麼?我選擇的目標相對集中嗎?這些思考回答的其實是“教什麼”的問題。

教師想通過哪些學習活動來落實這個關鍵點,使學生獲得這些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達成設定的某個目標?這些學習活動之間、這些活動與學習目標之間有內在的邏輯關係嗎?學習目標的達成是不是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過程自然而然地得到實現?這些思考回答的其實是“怎麼教”的問題。

學生的言語技能、思維等是否受到這節課的影響,在這堂課上可能有哪些收穫?這些收穫與教材所隱含的主要價值與教師課堂設計的出發點是否一致?學生獲得這些知識是不是有較高的效率?這些思考回答的其實是“教得怎麼樣”的問題。

如果一個教師在上課之前仔細考慮了這些問題,並有了自己的初步答案,上課過程中能緊緊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在課後反思中,能經得起這些問題的檢核,這說明他基本上具有了課程意識,已經達到了在課程層面上的專業自覺。對於一個語文教師來說,達到專業自覺不是指一般的教師素養有多高,如對學生有愛心,掌握了豐富的語言文學知識,能背得出教育學、心理學的概念,對各類文章有敏感的判斷力,有出色的表達能力以及對課堂的控制能力等。而是應該對語文課程內容和實施過程具有理解、判斷和把握的能力。唯其如此,他那些語文知識表達能力才會有用武之地。反之,如果沒有一個課程層面的自覺,他熟記的那些理論、概念、語文知識提問技巧,可能就是一些華麗的碎片, 單看起來炫人眼目,放在一堂課中則可能暗淡無光,有時還會互相沖突,起到相反的作用。

課標、教材、學生、教師等諸因素應該在我們的教學設計中成為一個支撐整體。

二、以實實在在的學情分析作為起點

其實,人們都知道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的實施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教學設計以教學過程為其研究物件,用系統方法分析參與教學過程的各個要素,尤其著重分析學習需要、學習內容和學習者的特徵等方面的內容。”但是分析學生情況是一個複雜的課題,首先,學情內容比較龐雜,涉及許多方面,而瞭解分析學情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很難落實為常規的具體的做法。其次,學情是課堂效果的影響因素之一,但並不是全部。也就是說,有時候,學情對教學效果的好壞有直接的關係,有時候又看不出直接關係,不能作為課堂的評價依據,正因為如此,雖然大家都知道掌握學生情況的重要性,但在備課中,這一問題卻常常被部分教師所忽略。

下面就“學情”的內涵展開一些討論,大體說來,可以從三個方面分析學生情況:

(1)學生的基本資訊, 包括這屆學生整體的代際特點以及這個班級的基本風格。如這一年齡段學生的知識結構、閱讀狀況、思維方式、情感表達方式、個性心理特徵、學習需求、認知風格、興趣愛好、對社會問題的關注熱點。總體上說,是社會、時代的特點投注於年輕人、通過“這一群”人反映出來、又與學習活動有關的特質。

(2)與該單元教學內容有關的資訊,包括學生對課文所涉及的年代、社會背景的瞭解程度,對課文體現的價值觀、情感色彩及審美傾向的.認同程度,對該話題的熟悉與敏感程度,對該教材語言習慣的接受程度。例如,學習《背影》,是否熟悉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社會背景甚至交通條件,就直接關係到對課文的理解;與該單元學習內容相關的學科知識、基本技能的準備情況等。例如,若是散文的教學設計,教師須知道學生以前學過哪些著名散文,他們可能瞭解哪些關於散文的知識等。這些資訊都是很重要的。

(3)用於課堂教學組織的學習資訊,大的方面包括班級常用的學習方式、學習習慣、班級風格;小的方面諸如班級學生名單、座次、學習小組情況、學生之間的關係;學生在不同學科的表現、學生的個性特徵等。這類資訊,可以供教師選擇適當的教學活動,豐富課堂教學手段,完成課堂組織和調動。例如,某校有個很有個性的學生,他讀書較多,善於思考,但好發奇談異議,原來的一位語文教師怪他上課總喜歡打岔,便不太理睬他,他在課堂上也就越來越冷漠。後來換的一位教師,瞭解了他的情況,在討論時,教師有意識地讓他做總結髮言,不僅調動了他本人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又常常能提升課堂討論的層次,這樣,上課的阻力變成了動力。這就是根據學情來優化教學組織的成功例子。

學情有許多內涵,在針對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設計中,教師不可能把所有情況都當作考慮重點,因此,判斷學生哪方面的情況可能會對這節課的學習產生重要影響就顯得至關緊要。

三、確定具體明確、相對集中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教什麼”,這是保障課堂教學效率的基本元素。也正是在這點上許多教師無所適從,導致語文課“少慢差費”的現象依舊嚴重存在著。總的說來,當前語文教學目標的錯位,甚至目標的錯誤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還是存在的。例如有教師教魯迅的《風箏》,開個“何為好的教育”的辯論會,或者展示一些工藝精美的風箏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放風箏、看風箏的情景,這顯然更是遠離了文字。更有甚者,教《愚公移山》要來個愚公很愚的批鬥會,全然不管這是一篇寓言故事。

教學目標大而空,也是教學目標設計的一大問題。華東師大教育系曾對一所重點中學所展出的35份教案作過一次統計:“發現5份無目標陳述,其餘30份陳述目標常使用的詞語是‘掌握’‘瞭解’‘培養’‘理解’,這些詞語所表達的教學意圖是含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