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論文

才智咖 人氣:1.81W

課堂教學是一種師生雙邊參與的動態變化的過程,每一個學生都是生動、獨立的個體,是課堂上主動求知、主動探索的主體;而教師是這個變化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是為學生服務的。可是,教師在展開教學各個教學環節時,往往過多的關心自己的教學思路,完成自己的教案,很少考慮學生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提高課堂40分鐘效率,我的體會是--精心的進行合理、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使教師的教案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而不是學生適應教師的教案。

淺談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論文

一.深入瞭解學生,找準教學的起點

教學設計首先要關注、瞭解教學的物件--學生,瞭解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與要學習的新知識有關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要求學會的知識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樣。只有準確瞭解學生的學習現狀,才能確定哪些知識應重點進行輔導,哪些知識可以略講或不講,從而抓準教學的真實起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環節。學生的學習起點是影響學習新知識的重要因素,而現代學生的學習起點有時遠遠超出教師的想象,教師設計的教學起點就不一定是學生的起點。比如:學生在學習"百以內不進位加法"時,許多學生在學之前,都能正確算出答案,一些學生還能把算理清楚的表達出來。如果還按教材安排的起點去設計教學計劃,學生就會"吃不飽"。有如,在學習"元、角、分"之前,我調查全班同學,結果發現,大多數同學不僅對元、角、分認識,還會使用、換算。全班49名同學都認識元、角、分等各種紙幣、硬幣,或多或少都花錢買過東西;全班有42名同學知道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如果把教學的.起點定在"認識元、角、分",顯然不符合學生實際。為此,我把教學起點調整為"用元、角、分紙幣、硬幣換算",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互相學習,用換幣、買東西、拍賣等遊戲形式學習有關"元、角、分"的知識,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認知基礎不同的學生都有提高,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客觀分析教學內容,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創造性的組織課時教學內容

在課堂實際教學中,面對不同的學生,重點、難點也會有所變化。教材是落實教學大綱,實現教學計劃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教材內容僅是教學內容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學中如果過分拘泥於教材,只把著眼點放在理順教材本身的知識結構上,對教材內容的處理大多隻侷限於補充、調整一些習題,不敢更改例題,更談不上結合生活實際編寫例題。事實上,儘管教學內容主要來源於教材,但教師可以根據實際,對教材內容有所選擇,科學的進行加工,合理的組織教學過程。如:改變課時的教學順序、結合實際情況或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設計練習或例題、重新組合教材等等。同樣的教材內容,同樣的學生基礎,由於教師對教材的不同處理,教學效果就不一樣。例如:在學習三步計算試題時,我在所教的兩個班(四·3班和四·4班)進行了對比實驗。

(1) 前測: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四則計算順序,對做數較大的計算題有畏懼情緒,錯題率較高(每班每次作業有半數人有錯)。兩個班同學的計算能力、計算水平基本相同,具有較強的同質性,匹配較好。

(2) 教學實驗:實驗班(3班)我沒有按例題編排順序一步一步的講計算規則,而是出幾道相關的一步、兩步計算試題,請同學以小組為單位組織編題,看哪組編的題多、形式多,這樣一下就調動了學生的創作慾望,每組編出了十幾道試題。全班彙總後,請學生挑出沒見過的、有疑問的幾種形式的試題試做,並討論總結出好的計算方法。課堂效果:完成了兩課時的教學任務,教學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學生非常喜歡做自己編的試題,強烈的探索慾望,使他們非常全面、準確的找出了計算規則,而且還總結出易錯點,怎樣做又省事又不容易出錯。總結之後,學生意猶未盡,還要求再編、再做。控制班(4班)採用常規教學手段,按順序2課時完成課本的4個例題,教學形式是小組討論,按教師的要求把準備題改編成例題。學生試做,教師講解計算規則。課堂效果:學生的積極性、興奮程度一般,按老師的引導一步一步的做題,完成教學任務,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學習的主動性不高。

(3) 後測:運用問卷調查實驗後對學習數學、做四則計算試題的興趣,測試學生實驗後的學業成績,對學生的作業追蹤觀察。

(4) 實驗結果及分析

實驗班的學生測驗成績明顯優於控制班的成績(實驗班有50人,有35人全對,控制班49人有20人全對);實驗班同學對做四則計算試題的興趣、信心高於控 制班,實驗班的作業質量也優於控制班。

實驗表明,教師在設計教案時,在領會教材意圖,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分析教材不足,敢於調整教學順序,重組教材內容,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對於一些不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題材應作調整、修改和補充,不必刻守一例一課,照搬教材。因為只有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好知識、提高能力的關鍵,學生一旦對數學產生興趣,他們會主動探索,克服一切困難,充滿信心的學習數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三.明確每個環節的教學目標,擬定彈性的教學路徑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複雜多變的動態過程,每個教師在課前都不能預測課堂上學生的反映和突發的種種"意外"。而在實際教學中,經常遇到教師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如:在課前準備了教學軟體,而課上電腦出現故障或突然停電;課堂上學生對某個問題興趣盎然,爭論不休,不能按教學計劃往下進行等等。因此,教師在教學前不僅要廣泛的收集材料,精心設計出一套具體可行的教學方案,而且要在每個教學環節有多個方案,以便對付各種各樣的教學意外事件。各個教學環節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反映、課堂變化情況靈活調整,使教學路徑彈性可變,這樣,一旦在課堂上遇到"意外"也不至於束手無策。

課堂教學面對的是獨立的、有個性的孩子,它是有計劃的,又是靈活多變的。課堂教學設計的成效如何,完全取決於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情況的瞭解。教師只有具備"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才能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一切為學生考慮,才能真正做到教學服務於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