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淺談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中對話原則的運用

才智咖 人氣:1.51W

  淺談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中對話原則的運用

 論文關鍵詞: 對話教學 課堂教學 設計原則 內容 設定

論文:淺談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中對話原則的運用

 論文摘要: 對話是師生的課堂生活方式,課堂中的對話具有知識、情感和精神層次。對話教學中的課堂教學設計要遵循“讓教學與生活融為一體;讓想象與創造成為課堂的主旋律;讓互動與合作充盈著教學肌體”這些基本理念,堅持四原則:問題導引、尊重差異、貼近生活、關注生成。

對話教學是指師生在民主、平等、尊重、寬容和愛的氛圍中,以言語、理解、體驗、反思等互動方式在經驗共享中產生知識和教學意義,以及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教學形態。這是一種尊重主體性、體現創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學。“面向生活世界,讓教學與生活融為一體;舒展學生個性,讓想象與創造成為課堂的主旋律;學會溝通和分享,讓互動與合作充盈著教學肌體”是對話教學的基本思想,是課堂設計的基本理念。在基本理念的引領下,對話教學的課堂設計應堅持以下幾項主要原則,即問題導引、尊重差異、貼近生活、關注生成。下面筆者就四項原則的運用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1.問題導引,引領教學

問題,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情景,一種“個體想做某件事,但不能即刻知道這種事所需要採取的一系列的行動,既定狀態與目標狀態之間存在著差距與轉換的障礙”。正是這種差距的存在和既定狀態與目標狀態之間成功轉換的召喚,吸引著對話教學的師生之間、人與文字之間的持續不斷的互動行為。換言之,問題是對話的焦點。也就是說,對話教學的核心是問題,沒有問題就沒有對話。因此,加強問題導引是對話教學課堂設計的關鍵一環。

認知學習理論告訴我們,新的知識一定要結合學習者的認知水平,當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不一致時,就要調整原有的認知結構,以順應新的學習需要,並建立新的認知結構,作為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例如學生對函式概念學習感到困難,這是因為過去所學習的代數式恆等變形,方程和不等式的解,都是通過運算來求得結果,著眼點是“運算”,而函式概念則是用變化觀點來考察數量之間的關係,其著眼點是“關係”,表達方式是解析式、表格、影象。原有認知結構不能和新的知識相適應,學習就會產生困難,這就需要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問題導引,幫助學生調整改組認知結構。如對於以40千米/小時行駛汽車,試分析行駛時間與路程關係,可採取如下問題鏈:

(1)讓學生分析這一問題中有幾個量變化。

(2)若用s,t表示路程和時間,找出s,t之間的關係表示式。

(3)找出關係式s=40t後,讓學生自己發現當時間t變化時,路程s也隨之變化,最後教師通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出函式定義,新的認知結構也就隨之形成了。

數學問題千萬,情景變化萬千,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教學情境適當通過導引,營造學生思維空間,同時設計出由淺入深的一系列問題,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攻克難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2.尊重差異,舒展個性

巴赫金指出:“對話性是具有同等價值的不同意識之間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也就是說,真正的對話關係承認個體生命的同等價值,是同等價值的不同意識之間的“同意或反對關係,肯定或補充關係,問和答的關係”。可見,差異性是對話展開的基礎和前提,在對話教學的課堂設計中,我們應尊重這種差異性(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行為習慣、性格等)併合理地引導每個學生的個性和差異性,不應該用統一的教育目標來評價學生,而應走進千差萬別的學生世界。在課堂教學設計時,教師應預想出課堂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從而預設出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案,設計出動態的教學過程,給課堂提供彈性的教學空間。

例如:“同底數冪乘法”一節課中,對於“同底數冪相乘,底數不變,指數相加”的性質的形成過程。有的教師是這樣處理的:先提出問題a ·a =?你能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嗎?得到以下過程:

a ·a

=(a·a·a)·(a·a)(根據乘方的意義)

=a·a·a·a·a(根據乘法結合律)

=a (根據乘方的意義)

然後安排“做一做”:仿照上例,計算下列小題,說出每個運算步驟的根據。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原式與結果的關係猜想結論“同底數冪相乘,底數不變,指數相加”,之後再推導公式a ·a =a (m,n為正整數)。

以上設計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班上的每個學生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都會有所不同,對於“做一做”中的三個小題,有的學生每道題都仿照例題去做,有的學生做一題後就可以感覺或猜想到性質,而後邊的兩題就直接寫答案。同時上述設計也明顯束縛了一部分學生的手腳,沒有給學生“節外生枝”的空間,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使學生無法發揮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要解決以上問題,教師可採用以下設計: "

首先以問題情境引入新課:算一算:有一種電子計算機,每秒鐘可以做10 次運算,那麼10 秒可以做多少次運算呢?得到:

10 ×10

=(乘方的意義省略)

=(乘法結合律省略)

=10 (乘方的意義)

這樣引入與之前例的設計對比,設定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便於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為後續教學埋下伏筆。

然後安排“做一做”:仿照前例,計算下列小題,說出每個運算步驟的根據。  對於以上內容預設幾種不同的處理方案。

方案一:與前例設計相同,學生仿照引例完成“做一做”之後,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結果中的冪與原算式中冪的底數和指數的關係,從而猜想出結論再推導。

方案二:“做一做”中的三道題,如果學生只把第一題按引例寫完整過程,而後兩題直接寫出了答案。說明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用不完全歸納法猜想到了結論並運用了,這時教師可順勢提問:“後兩個小題的答案你是怎麼得到的呢?”從而引出性質再做推導,如果三個小題都直接得到答案也可這樣處理。

方案三:引例中10 ×10 =?如果學生直接得到10 ,說明學生很聰明已經不需要教師“小步走”細緻的引導,這時教師順勢提問:“你的答案是怎麼得到的呢?”引導學生把他已經用了的性質說出來,然後用“做一做”中三個小題進行驗證,再推導。

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教育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彈性教學方案的設計,需要教師對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不同的準備,根據學生的差異性隨機應變,從而給課堂提供彈性的空間,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的同時,使他們的情感得以昇華、個性得以陶冶、人格得以完善。當代多元智力理論也認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而且這些智力在不同的人身上甚至同一個人身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如果用統一的要求培養個性和多元智力有差異的學生,勢必影響學生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確立差異教學觀念,承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差異,根據學生的實際差異精心設計差異性和選擇性的教學內容,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完善、自由和發展,力爭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最近發展區”的教學內容中取得成功,獲得輕鬆、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尊重多元,崇尚差異,追求個性,凝練特色是差異性教學原則核心。

3.貼近生活,面向世界

從教學內容的角度分析,“面向世界”指的是由科學世介面向生活世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教育學說,他認為:①有生活即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義;②教育必須作用於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③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決定教育,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更是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這正道出了教育的本源:生活是教育、學習、道德、創新之源。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從“生活的數學化”和“數學的生活化”去實踐,這樣才能使數學教學活動真正走進生活,同時生活也走進數學教學課堂。

同時建構主義學習觀也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是簡單地、被動地接受書本或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根據自己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對外部資訊主動探索,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教師採取的教學方式,必須與生活零距離接觸,貼近社群、學校和學生實際,從中提取鮮活的生活素材,嘗試設定現實情境,汲取學生切身的生活體驗,與學生展開直接的、面對面的對話。這樣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實際生活的素材去創設問題情境,既能使學生感到親切,又容易產生共鳴,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其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達到有效教學目的。

例如:有一位老師在講授《平面直角座標系》這節課時,他的引入是這樣的:

師:大家看過電影嗎?

生(異口同聲):看過。

師:如果你的票是5排2號,你是如何找到你的位置的,請一位同學說說。

生(一位同學自告奮勇):先找到第5排,再找到第2號。

師:如果把排號寫在前面,號數寫在後面,你的位置就可用一對有序數對(5,2)表示。那麼(2,5)可表示……

生:第2排第5號。

師:對。如果把位置看作一個點,那麼它在平面上的位置不就可以用一對有序數對來確定了嗎?今天啊,我們就來學習“平面直角座標系”。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學習“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電影票問題中蘊含著重要的數學規律,通過對排數、號數與位置關係的分析,同化為對平面直角座標系、點的座標的學習,使有效學習在情境匯入中得到落實。 "

貼近生活必須處理好“走進”與“走出”的關係。教學設計要走進生活,是要解決與生活脫節的問題,以增強趣味性,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體驗知識對自身的意義;走出生活,意味生活化的教學設計不是複製生活內容,不是讓學生去重溫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而是讓學生學會建構、學會以數學的眼光來思考現實問題,把知識融入自身的經驗結構之中,生成新知識;在知識的建構過程中,鍛鍊自身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獲得生長和發展。

4.關注生成,共享成功

生成相對於預設來說,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指出:“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來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要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動態生成的課堂是真實的課堂,能夠真實地反映學生的情況,教師要及時抓住課堂上即興生成的亮點,並以此作為活的教學資源。  教學的生成強調在時間和空間上給師生提供交流的可能,要保證充裕的“前理解”時間和對話時間,讓學生充分地去閱讀、去思考,自悟自得,深入地與文字展開對話。對話教學的課堂是開放的、動態的、生成的,具有許多不可預測的因素。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僅僅滿足於“帶著問題走向學生”是遠遠不夠的。要使預設的問題要具有生命力,則必須要在複雜多變的課堂教學情景中不斷吸納即興的、始料未及的許多新成分。換句話說,對話教學的課堂設計要加強對生成性問題的關注,加強對課堂中生成性問題的關注,也就是關注學生在對話過程中的所思、所惑、所感、所悟,並以之作為問題的生長點。

對話教學是一種活動中的教學,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一些問題。首先在對話教學中師生要圍繞問題展開對話,讓教師、學生、文字之間發生多元的碰撞;其次在對話教學過程中教師少用指令性語言,多用商談性語言,同時要讓學生的正當要求能夠順暢表達出來;最後是尊重對話主體之間所表達出的真實看法或意見,在對話過程中,主體要表達的可能會是他們的一種偏見,但只要是真誠的,就是一種對別人和自己負責的表現,因此偏見並不是對話過程中要消除的障礙,真誠的偏見是對話發生的前提。對話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行為來自他們自己的思考,他們成為了自己的主人,也成為學習的主人。對話教學不僅使師生在課堂中能圍繞知識性的問題進行平等的探討,而且能使師生在課堂中獲得愉快健康的情感體驗,同時更能使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獲得道德上的啟迪,懂得學習對人生的幸福的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2]宋秋前.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3]張增田.對話教學的課堂設計:理念與原則[J].課程·教材·教法,2008,(5).

[4]餘子俠.陶行知[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朱軍輝.課堂教學中有效的情境匯入策略[J].考試(教研版),2009,(2).